发布网友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家庭治疗
权威
本词条由好大夫在线提供内容并参与编辑
家庭治疗是以家庭为对象实施的团体心理治疗模式,其目标是协助家庭消除异常、病态情况,以执行健康的家庭功能。家庭治疗的特点:不着重于家庭成员个人的内在心理构造与状态的分析,而将焦点放在家庭成员的互动与关系上;从家庭系统角度去解释个人的行为与问题;个人的改变有赖于家庭整体的改变。
快速
导航
基本概念
主要流派
应用研究
专家建议
发展概述
家庭治疗的历史虽短,却有漫长的过去。多年来,为保护医患关系的隐秘性,治疗者一直反对将患者的家人纳入到治疗之中。弗洛伊德流派的治疗者将真实的家庭排除在治疗之外,而试图揭示无意识、具投射性的家庭特点。罗杰斯流派也远离来访者的家人,他们为来访者提供了无条件的关注。医院的精神病医生也不鼓励家人来访,因为这些人可能会破坏医院的良好氛围。20年代50年代的一些集中性进展导致了一个新观点的产生,即家庭是一个生动的系统,一个有机的整体。在精神病专科医院观察到,通常当病人的情况有所好转时,家庭中的某个人则会出现问题,改变家庭可能是有效的途径。这些观察推动了家庭治疗运动的开展,但由此所产生的兴奋感使研究者的观察结果与结论间的界限变得模糊。观察的结果是精神*症行为与家庭相适应,结论则是家庭是导致精神*症的原因。家庭被看做“系统”的产物,而不是因居住在一起而分享共同特征的个体特征。因此,家庭系统这一新的名词应运而生。家庭治疗在医院精神病学、小组动力学、人际精神病学、儿童指导运动以及精神*症研究的发展之下得以促进和发展。John Elderkin Bell、Don Jackson、Nathan Ackerman和Murray Bowen是最先开始实施家庭治疗的,除此之外,Jay Haley、Virginia Satir、Carl Whitaker、Lyman Wynne、Ivan Boszormenyi-Nagy和Salvador Minuchin也是重要的先驱者。20世纪七八十年代是家庭治疗的黄金时期。[1]
基本概念
1)人际交往环境
家庭治疗的基本前提是人是其所在环境的产物。个人与其家庭成员间的互相交往很大程度上影响他的行为。治疗师试图通过每周与来访者谈50分钟来对其进行治疗。这50分钟的影响力会少于他们在这周剩余的167小时中所接触的人的影响力。所以,通常帮助人们解决问题的最有效方法就是会见他们和他们生活中的重要他人。
2)互补性
任何人际关系中,一个人的行为都与其他人的行为联系在一起的。人的行动,大多数是互动的一半。如果一个人改变了,关系就改变了——另一个人自然会受到影响。家庭治疗师一旦听到一个人抱怨另一个人时就要考虑到互补性。例如,丈夫经常抱怨妻子唠叨。一个人被认为唠叨,可能意味着长时间没有人倾听她所关心的事情。互补性意味着互相影响。适当互补能使夫妇划分工作和相互支持。僵硬的互补*个人充分发挥潜力,使关系僵化。
3)循环的因果关系
行动通过一系列递推的回路或不断重复的循环而相互联系。这个理论认为,不要与家庭一起毫无结果地分析、搜寻到底是谁引发了什么事情,问题是由一系列正在进行的行动与反馈维系的。谁引发的,是无关紧要的。
4)三角关系
Bowen认为,三个人组成的系统,是人类关系中变化最小的稳定团体。两个人的系统是不稳定的,当两个人的关系出现问题的时候,一方或者双方将转向其他人的同情或冲突将吸引第三方。比如夫妻有争吵,有时无法解决,会抓一个孩子进来,把孩子牵扯进来。比如,丈夫工作忙,妻子会把快乐和注意力转移到孩子身上。第三者并不是被动拉进来,而是自己会跑出来帮父母维持快乐家庭。一个人未能达到高度的自我分化,是因为他陷入了三角关系。三角关系导致家庭成员不能面对家庭的真正问题。如一家三口,儿子可能倾听了夫妻双方的抱怨,而与双方都很好,但这对夫妻问题却依然没有得到真正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