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新教育,让我们回归教育的原点]2010年11月14日 新教育,让我们回归教育的原点 结识新教育,是一种缘分;结识新教育,也是一种必然,新教育,让我们回归教育的原点。不管是阅读朱永新教授的《新教育》一书,还是聆听焦作新教育专家远道而来的讲座,以及远赴焦作的新教育寻梦之旅,都使我无不感受到新教育的不可抗拒的魅力:她用完整的教育理念向我们展示教育的本真;她用实际行动告诉我们该如何培养真正的人;新教育——引领我们回归教育的原点。从烈日炎炎的暑期到硕果累累的金秋,我读书,我聆听,我观察,我思索,于是有了自己对新教育的几点肤浅认识: 一、新教育的“新”魅力:捍卫教育的终极目的 纵观中外教育史,朱永新教授倡导的“新教育”并非首创。“新教育”这个概念最先出现于19世纪末的英国,是当时英国教育家雷迪提出来的。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中期,在欧洲占据了主导地位的便是新教育思想,雷迪被称为“新教育之父”。中国的新教育的创建标志是20世纪初《新教育》杂志的创刊。*、陈独秀、陶行知、蔡元培、黄炎培、晏阳初等都曾为新教育呐喊奔走,做出了各自独特的贡献。朱永新教授提出的新教育六大行动的内容也并不是他最先实施的,只要我们略加回顾,便会发现这“六大行动”早就不同程度、不同范围地在一些学校、一些教师的课堂上实践着。 既然这样,朱永新教授倡导的“新教育”为什么能显示出非凡的魅力,正在形成燎原之势?这就是因为新教育能以巨大的勇气,坚定地决心,带领我们摆脱羁绊,飞跃迷雾,直抵教育的终极目的。每一位怀揣理想、积极进取的教师都必然会义无反顾、孜孜不倦地追求教育的终极目的。那么,何为教育的终极目的呢? “新教育之父” 雷迪认为:教育的主要任务是促进儿童个人的自由发展,即身体和心灵的健全发展,而不是用书本知识去压抑儿童的发展。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曾经着意谈到教育的终极目的,他在文章中写道:“教科书可以给予学生各种知识,但无法给予学生最重要的东西,那就是幸福。理想的教育是培养真正的人,让每一位从教师手里培养出来的人都能幸福地度过一生。这就是教育应该追求的恒久性、终极性价值。” 那些痴迷新教育的教师们不是在痴迷新教育本身,而是新教育实验与他们产生了共鸣——捍卫教育的终极目的,是作为教育存在的最大意义,是作为一个教育者存在的最大价值。 审视我国目前的教育现状,我们会发现,国家对教育的重视和投入是前所未有的。但是,似乎全社会对教育的满意程度,并未得到相应的提高。素质教育叫得响,应试教育抓得牢。我们的教育似乎有点本末倒置,分数成为衡量教育品质的标准。针对当前中国的教育弊端,“新教育”带着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使命感再次登上历史舞台,以她*澎湃的教育理想,系统完整的六大行动,来坚决捍卫的教育的原点。 二、新教育的主打曲:营造充满浓郁阅读氛围的书香校园 世界上最伟大最优秀的民族都是与他们的阅读紧密联系的。犹太人创造了许多世界奇迹,对于世界的贡献是相当巨大的,如马克思、爱因斯坦、弗洛伊得等等,每年诺贝尔奖获得者很多都是犹太人,世界富豪排行榜上犹太人占了相当大的比重。这和犹太人把阅读作为一种重要的基础,甚至把阅读作为宗教这样一种情怀有很大的关系。犹太人每人每年的阅读量是六十五本,美国人是四十五本,而我们中国人只有五本。一个每年只读五本书的民族怎样去和读几十本书的民族竞争?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一个人的阅读史。一个仅仅读教科书的学生,就是精神发育不良的孩子,而一个民族的优秀程度与他们的阅读是紧密联系在一块的。所以书香校园的建设是整个新教育实验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基点,也是六大行动的基础。没有书香的校园,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学校,没有书香的校园,教育只是一个训练的场所。书香校园是新教育实验为学校打下精神底色的一项最重要的活动。 我们如何去营造一个充满浓郁阅读气氛的书香校园呢?我的看法有以下两点: 1、加强校园和班级文化建设,创设阅读氛围。 做任何事情,氛围是很重要的。在焦作团结街小学的学校院墙上可以看到精心绘制的绘本《猜猜我有多爱你》,兔子妈妈和小兔子在森林互相比划着自己有多么爱对方。连续的画面,漂亮的色彩,可爱的小动物,这哪里是小动物,这不就是人类世界中小孩子和妈妈相亲相爱的动人场景吗?让人看着看着就产生了要买来这个绘本美美地读一读的*。再看教学楼的外墙上、廊柱上,都相应的悬挂着一些童书介绍的版面,比我们常见的名人名言类悬挂图要大上一倍。上面推荐的是一本本优秀的童书,一本书一个版面,有大大的书名,有故事梗概,有精美的插图。在龙源湖学校,我们看到的更为壮观,在他们教学楼内走廊长长的东西山墙上,全部张贴着童书介绍的宣传画,让人仿佛置身于书的海洋,流连忘返。 在老师的带领下,这些学校班级的内外墙壁上打扮得多姿多彩。张贴的内容都是学生们亲手做出来的,主要有绘画、绘本、手抄报、书法作品等。绘画作品是低年级学生的创作,搭配的有简单的文字,手抄报3-6年级都有,大多是针对一本书办的,有这本书醒目的名字,有手绘的插图、摘抄的语段和读后感。一些中高年级学生还会把读过的童书改变成简单的绘本······每个班级对这些内容的造型设计真是各有特色,不会使人感到单调。 针对创设阅读氛围这一方面,我还有两点个人看法:我们如果制作童书介绍的版面还应该补充上“适合某年级阅读”这样的字眼,这样使学生买书时心中有数。教室内外张贴的学生作品应该是可以方便更换的,而不是固定结实不易更换的,要知道学生的作品是让学生看的,而孩子总是喜新厌旧的,不喜欢固定不变的内容。 2、积极引导,让“晨诵、午读、暮省”成为孩子的内心需要。 “晨诵、午读、暮省”是新教育实验倡导的一种回归朴素的儿童生活方式。 在物质文明飞速发展中,孩子的童年却充满了危机:电视文化、网络游戏、不良读物、应试教育等童年的杀手,潜伏在这个世界的每个角落,随时准备着吞噬孩子们的闲暇、良知和身心健康。尤其是电视和网络,让我们不得不眼睁睁地看着儿童的天真、好奇渐渐退化,然后扭曲成为伪*的可悲面目;应试教育更是剥夺了儿童的闲暇、游戏、个性。对于这一切,批评也好,禁止也罢,似乎都是无济于事的。除非我们有更好的东西真正走进孩子的生活,走进孩子的心灵。所以,在设法把电视文化、网络游戏、不良读物、应试教育从童年生活中清除的同时,我们还应该给予他们一种积极的生活方式,培养他们健全的心智,让他们能够从容地应对一切生活的*和压力,平安地度过危机重重的童年。 “晨诵、午读、暮省”就是新教育努力探寻积极的儿童生活方式的成果之一。下面我就谈一下对“晨诵、午读、暮省”这三种儿童生活方式的认识和实践: (1)、晨诵——用诗歌开启新的一天 新教育实验认为,晨诵的目的不在于记忆未来可能用到的知识,不是为了进行记忆力的强化训练,而在于丰富儿童当下的生命,在于通过晨诵,既养成一种与黎明共舞的生活方式,又能习诵、领略优美的母语,感受诗歌所传达的美好而丰富的情感。 晨诵的愿景是美好的,但这一目标的实现,需要我们语文教师要多下功夫,起码做到以下两点:一是教师本身要先进入诗歌的情境之中,以自己的真情朗读感染学生。二是教师要善于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和诗歌所描写的情境尽快地拉近距离,披文入情。在焦作,所见到的晨诵指导课中,有不错的,也有很平淡的,这就在于教师所下的功夫不一样,读后感《新教育,让我们回归教育的原点》。教师选好一首诗,至少在指导晨诵的前一天,你要先自己练练,揣摩诗意诗情,努力投入进去,接下来要查阅诗歌的翻译和赏析资料,进一步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再此基础上你再投入进去练一练,吟诗的感觉就来了,这时你已不再是你自己,你就是诗人,诗人就是你。在这样的情况下,你才有自信走进课堂,你引导学生初读诗歌,体会诗意诗情,相机补充诗人的写作背景,你通过声情并茂地讲述去拉近学生和诗人的距离,通过入情入境地范读去感染学生的情绪,学生的想象被激发起来了,学生情绪被调动起来了,师生的情感和思绪共同穿越时空,去和诗人同喜同乐,同悲同忧,抑或大家都是诗人,面对着某情某景抒发着自己的所感所想。我们的晨诵课如果能达到这样的境界,我们便能自豪地说,我们丰富了孩子们当下的生命,培养了他们丰富的想象力,使他们的精神生活不再感到单调乏味,现实生活在他们的眼中也会变得多姿多彩起来,他们更会体会到生活的乐趣,生活的美好,孕育出一颗热爱生活的心。 (2)、午读——用美丽的童书滋润童年 一个人的阅读史就是他的精神发育史。一个民族的阅读水平决定着这个民族的精神境界。我们每一代人都要重新开始阅读,因为上一代人的精神是没有办法被我们这一代人复制的。人类的智慧保留在阅读的经典当中,只有通过阅读才能唤醒它们。我们在孩子们成长的每一个时刻,都应为他们寻找到这一刻最适合的童书。这些精心挑选的书籍,将在娓娓动听的故事中,告诉他们和平、尊重、感恩、爱心、宽容、乐观、责任、合作、谦虚、诚实、朴素、自由、团结、专注、想象、热忱······它们将编制出一张美丽的网,呵护孩子在漫长的旅途中保持着纯真、快乐和勇气。 师生共读的书一定要是经典的、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的。最好是教师能在午读时间朗读给学生听,因为师生共读的书是精挑细选的,应该细嚼慢咽,多加品味,而不能走马观花、囫囵吞枣。达到这个目的的有效办法便是教师有滋有味地读给学生听,在读书给学生听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随时提一些问题,可以随时和学生交流。学生在聆听中,思考中,交流中,想象得到放飞,智慧得到启迪,情感得到熏陶,精神得到滋养。师生共读的书不在多,而在精,不在快,而在实。 除师生共读外,学生更多的是自由读。相对于学生的自由读而言,师生共读就相当于催化剂、风向标。学生自由读的书一定要是健康的、他所感兴趣的。让孩子自己去选择,自己去做主,让孩子“爱我所爱,无怨无悔。”老师要经常留心孩子们平时所看的书,看到孩子不错的书要及时肯定,有意识地提醒学生阅读要全面,不能只盯着文学类,还可以看一看其它类的书籍。经常和学生交流读书感受,定期或不定期举行班级读书交流会。 班级图书角非常实用,一定要建立起来。每人带来一本书,再加上学校图书馆借来的书,每人就可以免费看到几十本书,“书非借不能读也”,借来的书要比自己买来的书看着带劲儿。隔上一学期,还可以和别的班级交换读,来个“图书漂流”活动。 学生的读书是吸收,还应该倾吐,不然时间一长便会消化不良的。写读后感便是一种可以经常性的倾吐。学生的读后感不能*字数,要引导学生学会品评,善于联系实际生活,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学生的读后感可以以日记的形式出现,也可以以手抄报的形式展示。其实这也是“暮省”的一种方式。 (3)、暮省——学会反思的生活 暮省,指的是学生每天在完成学业以后,能够思考与反省自己一天的生活,并用随笔或日记形式记录下来,同时师生之间也可以通过日记、书信、批注等手段,相互编织有意义的生活。引导孩子及早地学会对自己的生活进行反思,这是非常重要的事情。人类正是在一天天、一年年、一代代的反思中成熟起来的。同学生的读后感一样,学生的反思文字不要去规定字数,让学生有感而发,“行乎当行,止乎当止”。低年级的孩子由于书写程度低,可以与父母联合,采取绘画与文字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这就是新教育所提倡的“读写绘”。如孩子可以把他们看到想到的东西,通过绘画的方式表现出来,想写的话可以由父母帮助完成。 需要注意的是,由于小学生的心智不够健全,他们的一些反思可能带有一定的片面性,甚至发生偏差。针对这种情况,教师要及时巧妙地进行引导矫正,培养其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 “晨诵、午读、暮省”,将教育回归到一个朴素的整体,它既是对学科课程的补充,同时也是对过早精细化的学科课程的一种矫正,更是使学生能够真正过上幸福完整的学习生活的一种努力。 三、新教育的急先锋:教师的专业发展 新教育实验最重要的逻辑起点,就是教师的发展,或者说是教师的专业成长。应该把教师的发展看作是学校发展的起点,学校管理最具灵魂最具核心的东西就是用教师的专业发展带动学校的发展,影响学生的成长。如果没有教师的成长,则永远不会有学生的成长,如果没有教师的快乐,那就永远不会有学生的快乐。如果教师不能充满*地去拥抱他的教育生活,如果教师不能每天用心去发现他的教育世界,那么教育始终是一种缺陷。教育成败得失的关键在于教师的专业素养。 如何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四方面去努力: 1、教师的备课 课堂是教师的主阵地,要想取得辉煌的战果,就应该在备课上下功夫。如果不在备课上下功夫,教上十年、二十年也不会有什么进步,何谈什么高效课堂呢?我们精彩在课堂,我们的魅力在课堂,作为一名一线教师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去认真备课呢? 2、教师的阅读 师生阅读的关键人物是教师。因为没有教师对于阅读的热爱,就很难点燃学生的阅读热情,没有教师与学生的共同阅读,就很难形成师生共同的精神家园。书香校园的建设,如果没有教师的参与是永远无法实现的。 同时,如果没有教师的阅读,就没有教师真正意义上的成长和发展。教师的教育智慧从哪里来?就从教育的经典著作中来。阅读经典,与过去的教育家对话,如孔子、陶行知、叶圣陶、苏霍姆林斯基、马卡连柯、杜威等等。这是教师成长的基本条件,也是教师教育思想形成和发展的基础。人类教育过程虽然不断变迁和发展,但是教育的本质不会变化,教育培养人的功能不会变化,教育过程的内在规律不会变化。现代的许多教育新思想,其实只不过是用我们这个时代的语言和案例与过去的大师对话而已。 教师除了阅读专业书籍外,还应该去阅读经典的童书,优秀的人文类书籍,社科类书籍等,合理构建自己的知识结构,有效促进自己的专业成长。 3、教师的专业写作 教师的写作并不高深,它是我们教师教育教学反思的一种方式,它最开始的源头是称作记录。我们的教育生活是由无数的碎片组成的,这些碎片往往会形成破碎的未经省察的经验,这些经验很多时候是漂浮的,在大脑的宇宙里漂浮,过半天,它不知飘到“宇宙”的哪个角落里去了,再也找不着了。而文字能将漂浮的思想捉住,固定下来,这就是最原始的记录。这原始的记录是“随意”的,不求构思,不求成篇,只记真实的做法和想法。 记录是研究的第一步。没有记录就没有真正的研究。对记录的材料进行分析,发现一些规律,得出一点结论,这就能指导你以后的工作,改变你以后的工作,这时候你想写完整的教育论文自然也就水到渠成了。如果你能坚持记录,你就能成为教育的行家。教育写作,是我们牵挂教育的最好方式。 4、教师的专业共同体 孔子早就讲过“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教师个人反思有限,应该组成教师的专业共同体。我们学校的一个教研组就是一个专业共同体,在焦作塔南路小学,我聆听了一节校本教研活动,主要是针对我们刚听过的一节课来展开的,是以观课议课为主的一次校本教研活动。同一教研组的七位教师有理有据,侃侃而谈,从她们身上体现出了深厚的专业素养,开展的真实而又扎实,非常成功。如果我们都能认真地对待校本教研,教师的成长会更有利。 新教育其实就是教育的本真,是应该被还原的教育梦想。我们都应该成为新教育的追梦人,让新教育带领我们回归教育的原点,使师生过上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新教育,让我们回归教育的原点〕随文赠言:【这世上的一切都借希望而完成,农夫不会剥下一粒玉米,如果他不曾希望它长成种粒;单身汉不会娶妻,如果他不曾希望有孩子;商人也不会去工作,如果他不曾希望因此而有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