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篇《老子》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3 21:13

我来回答

3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9-22 03:33

第一章【原文】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亦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直译】
“道”是可以说明(道)的,但不是寻常的道,而有特殊的意义。“名”是可以指明(命名)的,但不是寻常(一般)的名字,而有其特殊的意义。
“无名”可能指:在天地开始的时候,星球未凝成以前,混混沌沌漆黑一团,看不出什么现象,分不出什么物质,所以说:“无名,天地之始。”“有名”可能指:自从有了自然现象(物质)以后,万物就滋生(母)起来了。所以说:“有名,万物之母。”(物质是万物生出的母体)在“无”(无名)的常态中,我们可以借以(欲)窥探(观)天地间奥妙的蕴藏。在“有”(有名)的常态中,我们可以观察它的变化和发展。这两个(“有”和“无”)是一同存在的,分开来就叫做不同的名字,而“玄”是他们的共称。这“玄”有深远、幼小的意思,“玄之又玄”意为“小之又小”。这可能指“玄”(物质)的再度分析,掌握了这个物质分析的方法,就可以认识万物的起源及发展过程。
注:本章在说明宇宙的起源和物质的存在。

第二章【原文】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倾,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为始,生而不有,为而不持,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直译】天下都知道美是美的,而不知道有丑这就坏了。都知道好是好的,而不知道有恶这就不对了。所以,有无互相生化,难易互相成全,长短互相形成,高低互相影响,音声互相和谐,前后互相照应。因此,“圣人”作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法,万物自然发展而不必由自己去开始。(不是采取自主的、主动的措施)生成万物而不据为己有,(当时的统治者以天下为己有)帮助万物的发展而不自持有功,成功了自己不居功,由于不居功,所以其功不可殆。注:一、“有无相生”是在说明自然现象的从无到有。二、“不言”是针对“多言”而言。见第五章“多言致穷,不如守中。”三、这里的“圣人”是指行“道”之人,而非指圣贤之人或统治者。

第三章【原文】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可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直译】不夸耀个人贤能,使人民不邀誉争功。不稀罕难得的东西,使人民不偷不抢。不看见可以引起*的事物,使人民不去胡思乱想。所以,圣人之治是:要使人民没有思想,但求吃饱;要使人民没有志向,仅从事体力劳动;使人民经常过着最低限度的生活,而没有更多的知识,更多的要求。即使其中有个别的聪明人,也不敢有所作为,实行“无为”,就没有什么治不了的事。注:这是在讲愚民*,是反动的,是《老子》中的糟粕。

第四章【原文】道冲,而用之域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直译】“道”是空虚无形(冲)的,但应用的范围(域)是无限(不盈)的。深远的好像客观存在着,万物好象是都离不开它。我们不知道“道”是从哪里生出来的,好像是在“天”(帝)之先。

第五章【原文】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致穷,不如守中。
直译】天地不仁,在天灾地震的时候,万物都受其害。“圣人”(统治者)不仁,以百姓为牺牲品。(刍狗)天地之间好像一个的风箱,(橐龠)当中是空的,但抽动起来可以发出无穷无尽的风力。为政不在言多,多言反而会遭到失败,不如保持箴默。

第六章【原文】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直译】生机(谷神)不灭,(不死)这是物源。(玄牝)万物是通过物源而产生的,所以说是天地万物的根源。冥冥(绵绵)之中它好象是客观存在的,这物源是永不枯竭(勤)的。

第七章【原文】天地长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以其无私,故能成其私。

【直译】天地是永久存在的,天地之所以能永久存在,是因为它不是为了自己而生的。所以圣人应该先为百姓打算,而把自己的利益放在后面。由于他能大公无私,所以大众得到了好处,他自己也会同样地得到好处。

第八章【原文】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直译】最好是像水那样,水有利于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它处在低下(众人所恶)的地方,所以接近了“道”。(水性向下是自然法则)有道的人甘居下游,心平气和,与人为善,出言必信,*有条理,做事能尽力,行动合时宜。由于不争,所以就没有过错。

第九章【原文】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
【直译】把东西装得更满些,不如适可而止。把东西弄得更尖些,就不能保持长久。财物太多了,就难守得住。有钱有势就骄傲起来,就会种下恶果。成了功就得住手,这才合乎自然之道。注:这些话不是对老百姓说的,而是针对当时统治者贪得无厌而发。

第十章【原文】营魄抱一,能无离乎?搏气致柔,能婴儿乎?涤除玄览,能无此乎?爱民之国,能无为乎?天门开阖,能无雌乎?明白四达,能无知乎?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持,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直译】为人君的保身与行道,能不脱节吗?平心静气能像婴儿那样柔和吗?排除杂念能做到没有纰漏吗?爱民治国能做到“无为”吗?心身的运用能以阴性(柔弱)自居吗?对四方内外的事物能做到“无知”吗?为人君的作育万民、万物而不据为己有,施于人民而不持有恩,领导人民而不自做主,这就是“玄德”。(高深的修养)注:这些是对当时的统治者而言,他们自以为至高无上,以天下为己有。
第十一章

【原文】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器,无之以为用。

【直译】
用三十根辐条造一个车轮,当中空(无)的地方可装车轴,才有车子的作用。泥土烧成的器皿,当中空的地方可放东西,才有器皿的作用。开窗户造房子,当中空的地方可放东西和住人,才有房屋的作用。所以,有的是器具,用的是空间。
注:这是在讲“无”并不是“真空”或“虚无主义”,而是有其重要作用的。

第十二章

【原文】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

【直译】
五光十色让人眼花,靡靡之音让人耳乱,美味佳肴让人口涩,狩猎让人心动,财货让人想贪。所以“圣人”求实际,不务虚荣。
注:这里的“圣人”,是指行道之人。
第十三章

【原文】
宠辱若惊,贵大患身。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何谓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若身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以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以托天下。

【直译】
受到恩宠或侮辱都要象吃了大惊一样,重视大困难好像重视自己的身体一样。什么叫作“宠辱若惊”呢?恩宠(或表扬)是好的,侮辱(或批评)是不好的,得到它或失掉它,都要象吃惊一样,提高警惕以防自骄自卑。
什么叫“贵大患身”呢?我们之所以怕困难,是因为我们有身体的存在,如果不愿顾到自己的身体,还怕什么呢?所以,能以天下为自身一样爱惜的人,天下大事才可以寄托于他。为人君的应以天下为重,不要为自己打算。

第十四章

【原文】
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皎,其下不昧,绳绳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象之象,是谓惚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持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直译】
“道”是看不见,听不到,模不着的。也就是说它是无色、无声、无形的。这三个方面都是不可捉摸(致诘)的。它是一个整体,它又是不明不暗上下无光的。朦胧(绳绳)之中看不出什么名堂,最后又复归于无。就是说它是无影无形的,是没有形状的形状,没有物象的物象,这个现象可以体会得出,但捉摸不到的,就叫做“恍惚”吧。(无形的整体)在前面看不到它的头部,在后面看不见它的尾部。(它是无体的)凭这个古来的“道”,就可以体验(御)一切。(有)知道古来事物的开端,这就是“道”的规律。

第十五章

【原文】
古之善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豫兮若涉大川;犹兮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客;涣兮其若冰释;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浊。
孰能浊之以止?静之徐清。孰能安之以久?动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

【直译】
古之善与行道的人,深奥玄妙,不容易让人认识。因为(夫唯)不容易让人认识,勉强形容他的行动(容)好像是这样:慢慢地好像在渡大河;小心地好像怕惊动了四周的人;严肃的好像是在作客;随便的好像是冰在溶化;淳厚的好像是木质;虚心地好像山谷;混同的好像浊流。
怎样能把一个混浊动荡的局面安定(止)下来呢?只要平静一下,它就会慢慢地澄清下来。怎样能把安定已久的局面发展起来呢?只要推动一下,它就会慢慢地生长起来。掌握此道的人保持谦虚(不盈)的态度。由于(夫唯)谦虚就能由旧而成新,不断地长进。

第十六章

【原文】
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观其复。夫物芸芸,各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
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大,大乃道,道乃久。

【直译】
要以极度虚心和冷静的态度观察天地(万物)。我看万物的发展,都有其各自的规律(归根),这个归根就是安定,安定就是生命发展的结局,这是生命发展的规律。一切事物都从有到无,由动到静,新的事物会变成旧的,旧的终究为新的所代替,而趋于灭亡。认识这个常律,(自然发展规律)就会分析(明)事物,不认识这个常律,而去妄作胡为,这是很危险的。
认识这个常律,就能融会贯通,能融会贯通,就能公正平允,能公正平允,就能普遍周全,能普遍周全,就能运行不息,能运行不息,就能体现行道,能体现行道,就能永久存在。

第十七章

【原文】
太上,下知有之,其次亲之,其次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
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直译】
最好的人君(太上)实行无为,所以在下面的人民只知道有他,而不觉得他对人民有什么干扰,可以各安生活。其次是人民接近他,因为他接近人民。其次是人民称誉他,因为他为人民做了好事。其次是人民都怕他,再其次对于*的人君,人们就会起来侮辱他反对他。
说话不守信用,人们就不信任他,不如悠闲的不说话,待事情成功了,百姓都说我合乎自然。

第十八章

【原文】
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混乱,有忠臣。

【直译】
因为统治者不行道,才有了所谓的“仁义”。人们有了智慧,就会利用它来作出虚伪的事。
亲戚之间不相和好,才显得出谁是孝慈。国家混乱的时候,才显得出谁是忠臣。

第十九章

【原文】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为文,不足,故另有所属:见素抱扑,少私寡欲,绝学无忧。

【直译】
去掉圣智,对人民有利,去掉仁义,人民就会恢复到孝和慈的本性。去掉投机取巧、有利可图的事物,盗贼就没有了。这三者作为治法(文)还是不够的,在统治者(令)本身,还要做到(属):生活朴素,戒私戒贪,道法自然,去掉学智,就没有忧虑了。
注:这里的“圣智”是指当时的统治者和士大夫阶级,以及他们搞出的借以欺压、剥削人民的“仁义礼智”的制度。

第二十章

【原文】
唯之与呵,相去几何?善之于恶,相去几何?人之所畏,不可不畏。荒兮气未央。
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登春台。我独泊兮,其未兆;沌沌兮,如婴儿之未孩;儡儡兮,若无所归。众人皆有余,而我读若遗。我愚人之心哉?
众人昭昭,我独昏昏。众人察察,我独闷闷。谵兮其若海,廖兮若无止。众人皆有以,我独顽以鄙。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
【直译】
是与非,善与恶距离是多少呀?人们所怕的(非与恶)不可不怕。其间距离是多大呀!(荒兮)其相距不可以路程计。(未央)
众人(贵族们)都忙着大吃大逛,如享受大餐,春天登高游览,以及一切浮华享乐的勾当,我却淡(泊)然处之,无动于衷,(未兆)混沌沌的好像婴儿还未长成孩,不能同大伙一同游玩;孤单单的我并不去归他们(贵族)的队伍,众人都以为获得了很多的东西,(有余)我却一样也不要,(遗)我岂不是愚人吗?
众人对于享乐都非常看得清楚,(昭)追求唯恐不及,而我却闭着眼睛,看也不看。(昏)众人对于利之所在,都非常精明,(察)而我却一声不响。(闷)我这样飘飘然好像大海无边。众人都以为获得了一切,(有以)我却顽固地看不起(鄙)他们。我与他们不同的是,我注重(贵)在求(食)道。(母)

第二十一章

【原文】
孔德之容,唯道是从。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恍兮惚兮,其中有物;惚兮恍兮,其中有象。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古至今,其名不去,以阅众甫。
吾何以知众甫之然哉?以此。

【直译】
宇宙(孔德)的运动形态,(容)是根据(以)自然法则(道)进行的。“道”这个东西是一个无形的整体。(恍惚)在恍惚之中有物有象,在幽暗之中有情有信,其情是实际存在的。自古至今这现象(名)永不磨灭。(去)凭它可以检验(阅)万物(众)的发生与发展。(甫)我怎样知道万物的发生与发展呢?就是以“道”这个自然法则。
注:这里“物象”指内容,“情信”指过程。
本章在讲:“道”虽然是不可捉摸的,但却有其具体内容与运动过程,“道”是客观存在的。

第二十二章

【原文】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多,多则惑。
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功;不自矜,故长。
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

【直译】
有部分(曲)才有整体,(全)弯得曲才能伸得直,陷下一些才能装得进,旧了才有新的,少了可以再得,多了就糊涂了。
所以圣人以道的原则为天下的法式,不只看见自己,才能看得见(明)对方;不自以为是,才能分清(彰)是非;不夸耀自己,(伐)才能有功;不自高自大,(矜)才能长进。
由于不争,所以天下也就没有人和他争。古语所谓“曲则全”,不是假话,整体全是由部分组成的。

第二十三章

【原文】
希言自然。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何况人乎?
故从事于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同于德者,德亦乐得之。同于失者,失亦乐得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直译】
自然现象是不用多说的。刮大风刮不到一个早晨,下暴雨下不到一整天。谁在这样做呢?自然。(天地)自然现象还不能永久不变,何况是人事呢?
所以,从事于道的人就能一同行道。(效法自然)从事于德(仁义礼)的人,就同属于德一级。没有德的人,就是失。(无德)从事于道的人,道也容易接受。从事于德的人,德也容易接受。没有道和德的人,(失者)就什么也容易失去。相信这个道理的人不多,有很多的人是不相信的呀!

第二十四章

【原文】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直译】
用脚尖站立不稳,用跨步就前行不了。只看见自己眼睛就不亮,自以为是就是非不明,自高自大的就没有长进。在道的方面来说,好像残羹赘疣长在人脸上,这些都是最可恶的东西,为有道者所

二十五章

【原文】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容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
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直译】
有个混然一体的东西,在天地之先早已存在了,它无声无形的存在而不改易,周而复始地运行着而不停息。它是天地的根源,(母)我不知它的真名,就叫做“道”吧。它的运行形态(容)姑且(强)叫作“大”。道的运行(大)由近而远,由远而返。所以说道是很大的,天地人的发展都在道的运行之中。
宇宙(域)有四大运行体,(道、天、地、人)这四者之中王也在里面。(属于人)人的运行以地为法则,地的运行以天为法则,天的运行以道为法则,道的运行以自然为法则。

第二十六章

【原文】
重为轻根,静为躁君。是以圣人终日行不离辎重。虽有荣观,燕处超然。奈何万乘之主,而以身轻天下?轻则失根,躁则失君。

【直译】
轻与重,以重为根本。静与躁,以静为主旨。所以圣人行事处处稳重。大国之君虽然居高位,养尊处优,哪能以轻浮的态度对待天下大事呢?轻浮就会失掉主张,急躁就会失掉根本。

第二十七章

【原文】
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谪,善数不用筹策,善闭无关键而不可开,善结绳约而不可解。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是谓袭明。
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是谓要妙。

【直译】
善与走路的人,不会留下脚印。(指做事没有痕迹)善于讲话的人,不会说错话。(指不会被人抓住把柄)善于计算的人,不用筹码。善于关闭的人,不用钥匙而别人不能开。善于打结的人,不用绳索而别人不能解。
因为圣人常善于用人,所以没有无用之人。常善于用物,所以无废物。这就作“高明”。(袭明)
所以善人是不善人的老师,不善人是善人的借鉴。(反面教材)不尊重老师,不爱惜借鉴,虽然聪明,也是个大糊涂。这就作“奥妙”。(要妙)(吸取有利因素)
注:“袭明”或作“因明”,是“因是而明”的意思,似可解作:根据具体的情况,(因)作具体的分析。(明)

第二十八章

【原文】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长官,故大制不割。

【直译】
虽然知道自己是强大(雄)的,也还保留(守)着柔弱(雌)的德性,好像天下的川溪一样,(水性柔弱向下)常德(柔弱向下的常性)才会不离失,就像婴儿那样柔和。虽然看到自己是光明(白)的,也还要看到有黑暗的一面,(缺点和错误)才能作天下的表率。(式)这样常德(不只强调光明一面的德性)就不会过分,(忒)就可以向前无止境的发展。(极)
虽然知道自己是荣耀的,也还要提防受耻辱的时候。好像天下的山谷那样常德,(虚怀若谷的德性)才会充足,就可以达到淳朴的境地。本质(朴)化(散)而为道,(器)“圣人”就可以依靠它(道)为长官了。所以道(大制)是不能不为的。(不割)

第二十九章

【原文】
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不得已。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不可执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
故物或行或随,或?[或吹,或强或赢,或载或堕。
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

【直译】
人们想要把客观世界,(天下)照主观意图加以人为的措施,(为之―无为的反面,可能是改造的意思)我看是不会有什么好结果的。宇宙(天下)是自然(神)的现象,(器)是不可以改造的。改造他的人就会破坏他,(自然发展规律)坚持、执行改造他的人就会失掉他。
因为万物都有自己的发展规律,它们或动、或静、或小、或大、或强、或弱、或快、或慢。
所以圣人就去掉过分,去掉过高,去掉过大的*。

第三十章

【原文】
以道作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其事好还。师之生处,荆棘生焉。大军过后,必有凶年。
善者果而已,不敢以取强。果而勿矜,果而无伐,果而勿骄,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强。
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

【直译】
以“道”作人君的,不以兵力称强于天下。用兵这件事很容易得到报应。军队住过的地方庐舍为墟,野草丛生,大战过后,田园荒芜,必是荒年。
善于用兵的人战胜了就罢了,不敢因此而取得威力。战胜而不自满,战胜而不自骄,战胜而不自豪。
以强壮侵凌老弱,这是不合乎“道”的,不合乎“道”的就会早死。

第三十一章

【原文】
夫唯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胜而不美,而美之者是乐杀人。夫乐杀人者,则不可以得志于天下矣。
吉事尚左,凶事尚右。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言以丧礼处之。杀人之众,以悲哀泣之,战胜以丧礼处之。

【直译】
兵器不是好东西,是战争的祸殃,为人类所憎恶,所以有道的人不用它。
君子爱处于左,用兵者则居于右。兵器不是好东西,不是君子所用的东西,只是不得已的时候才去用它,平静不争是最好的。即使战胜了,也不要赞美,赞美战争的胜利,就是表示喜欢杀人,喜欢杀人是不可能得志于天下的。
平时凡是有吉庆的事,都以左边为上位,但战时及丧事则以右边为上位。大将军居左,指战员居右。这是说以丧礼来对待战争。战胜之后,对于伤亡的人,也用悲哀的心情去追悼他们。
第三十二章

【原文】
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莫能臣。候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天地相和,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
始制有名,名亦即有,夫亦将知之,知之可以不殆。
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

【直译】
“道”是永久存在(常),无形(无名)的。“道”的本质(朴)虽小,但天下没有什么东西能够压倒它,(臣)候王如果能遵守它,万物就能自然进化。比如天地气候相应,就会降下及时的露水,人们没有命令它,而自然下得很均匀。
这就出现了(始制)自然现象,(有名)既然有了自然现象,(名)候王(夫)也要(亦将)认识它,认识了它,就会应用无穷。(殆)
“道”在天下好像百川入海,一切都自然而然地依道而行。

第三十三章

【原文】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妄者寿。

【直译】
了解别人的就是明智,了解自己的才是聪明。克制别人的只是有力,克制自己才是强。知到满足就是富有,坚持行道的有志。不丧失自己的才能长久,死得其所的人就是寿。

第三十四章

【原文】
大道汜兮,其可左右。万物恃之而生而不辞,功成而不有。衣养万物而不为主,常无欲,可名于小。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为大。以其终不自大,故能成其大。

【直译】
道是很广泛的,充满宇宙。(左右)万物依靠道而生,而不是由道主动开始的。万物成功了,而道不据为己有。抚育万物而不作万物之主。道本身是没有任何要求(欲)的,可以说是渺小得很,但万物都依靠(归)它,而它不作万物之主,也可以说是伟大。由于它不自以为大,所以是伟大。

第三十五章

【原文】
执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太。
乐与铒,过客止。道之于口,淡乎无味,视之不见,听之不闻,用之不足既。

【直译】
凭这个‘道’,(大象)天下各国自然往来。各国相交而互不侵犯,天下就太平了。
音乐和美食,可引诱路人止步。‘道’是无味的,虽然是看不见,听不到,但它的作用却是无穷无尽的。(既)

第三十六章

【原文】
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是谓微明。
柔弱胜刚强,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直译】
凡事必先有所张开,才能有所合拢。先有所强大,才有所削弱。先有兴举,才有所废弃。先有所给予,才有所夺取。这叫做“微明”。(不很明显,而事实必然的现象。――矛盾的辩证关系)
柔弱能战胜刚强。(得道多助)其间的关系好象鱼不能离开水,国防设备不可以显示给别人。

第三十七章

【原文】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候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镇以无名之朴。无名之朴夫亦将无欲。无欲以静,天下将自定。

【直译】
道是永久存在(常)的,无为而无不为。候王们如果能遵守它,(道)万物就会自然进化,在进化过程中如果发生变异,(欲)就本着客观规律(无名之朴――道的本质)去克服它。道本身是没有变异的,没有变异就可以安定(静)下来,那么天下就太平了。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9-22 03:34

《老子》第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老子》第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
随。恒也。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
为而弗恃,功成而不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老子》第三章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
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
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老子》第四章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湛兮,似或存。吾不
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老子》第五章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这是前5章
网址:
http://sts.zju.e.cn/chuangxin/admin/paper/dp200312219330431.pdf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9-22 03:34

我给你个网站http://www.eywe.com/Laozi/05%E9%A2%86%E6%82%9F%E9%81%93%E5%BE%B7%E7%BB%8F/index.htm
其实我并不建议你去看注释,因为有很多的注释并不是老子道德经的真意,你可以自己感悟下不懂得文章再看下注释。

参考资料:http://www.eywe.com/Laozi/05%E9%A2%86%E6%82%9F%E9%81%93%E5%BE%B7%E7%BB%8F/index.htm

声明声明:本网页内容为用户发布,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网认同其观点,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112479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