函谷关的来历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3 22:21

我来回答

5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4-28 09:42

函谷关,《辞海》中解释说:“因关在谷中,深险如函而得名。东自崤山,西至潼津,通名函谷,号称天险。”函,是指盛物的匣子或套子,形容幽深、封闭。  据《考古通论》记载:“关塞起于殷。周,称桃林地为桃林塞。周武王伐殷,出函谷大会诸侯于孟津,克商,放牛于桃林,即设专门管理关塞的‘司险’,桃林塞已成为重关……”可见,函谷关始建于周初。  函谷关,“西据高原,东临绝涧,南接秦岭,北塞黄河”。道在深谷,东西数百里“马不并辔,车不方轨”,两壁陡峭,树木遮天蔽日,可谓“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是古代举足轻重的军事要塞,兵家必争之地。历史上,这里发生了很多有重大影响的战争。比如:虢公败戎。公元前658年,晋献公贿赂居住在骊山一带的犬戎从西边攻击虢国,犬戎兵至桑田(今函谷关镇稠桑村),虢公率领伏兵从函谷古道两侧杀出,居高临下,犬戎大败而逃;五纵攻秦。公元前318年,楚、赵、魏、韩、燕五国推举楚怀王为纵约长,第一次联合伐秦。联军攻到函谷关,被秦军击退,“五国之师皆败走”;楚汉争关。公元前206年,刘邦率先攻入武关灭秦,还兵守函谷关以拒项羽。两军大战,项羽终破关入驻鸿门;西原大战。公元756年,唐将哥舒翰与安禄山叛军鏖战西原(函谷关西的原上)。唐军被诱入函谷之中,遭受伏兵火攻,大败。在抗日战争中,函谷关也发挥了重大作用。1944年4月,日本仅略军发动了“河南会战”,短短20余天时间,就由洛阳攻到灵宝县城(大王枣灵镇、老城西北的黄河岸边,现已被三门峡水库淹没),中*队据守函谷关及衡岭原重创日军,毙伤日军包括联队长、团长2000余名。少数日军窜至阌乡随即撤出,终未能西进一步。  古往今来,函谷关都是连通秦豫的必经之地,很多名人墨客在此留下了遗闻传说,名句名篇。“白马非马”、“终军弃繻”、“鸡鸣狗盗”“紫气东来”等典故就发生在这里。自汉代至明、清,流传下来的有关函谷关的诗篇达数百首之多,其中有唐太宗李世民、唐玄宗李隆基、贵妃杨玉环的诗篇,还有李白、杜甫、白居易、刘禹锡、岑参、韩愈、韦应物、元好问、李清照、辛愿等诗文巨匠的杰作。最有名的是老子李聃骑青牛过函谷关,应关令尹喜之邀,著写了我国最早的哲学著作《道德经》五千言。后来,《道德经》被道教奉为经典,函谷关也因此成为道教信徒朝圣祭祖的圣地。  以上所说的函谷关,是故函谷关,也叫秦函谷关。另外,称函谷关的还有两处,一处是魏函谷关,在秦函谷关北约十华里的黄河岸边。史书上说,汉献帝建安十六年(公元211年),曹操西征张鲁、马超路径弘农,见函谷关古道崎岖难行,粮草转运困难,命大将许褚于黄河岸边另辟新道,即当年的“曹操运粮道”。魏正始元年(公元240年),弘农太守孟康在运粮道的入口处新建关城,号大崤关,又名金陡关,后来人称魏函谷关。此关的关楼毁于抗日战争时期。另一处函谷关在新安县东一华里的地方,称作汉函谷关、又名新函谷关,为汉武帝时的楼船将军杨仆所建。当时都城在长安,人们以居关内为荣,居关外为耻。杨仆是宜阳人(当时宜阳属新安),耻为关外人。便上书汉武帝,于元鼎三年(公元114年),尽捐家资,将函谷关迁于新安。此关楼目前尚存。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4-28 11:00

  函谷关,《辞海》中解释说:“因关在谷中,深险如函而得名。东自崤山,西至潼津,通名函谷,号称天险。”函,是指盛物的匣子或套子,形容幽深、封闭。
  据《考古通论》记载:“关塞起于殷。周,称桃林地为桃林塞。周武王伐殷,出函谷大会诸侯于孟津,克商,放牛于桃林,即设专门管理关塞的‘司险’,桃林塞已成为重关……”可见,函谷关始建于周初。 

  函谷关,西据高原,东临绝涧,南接秦岭,北塞黄河,是中国历史上建置最早的雄关要塞之一。函谷关历史上有两座,秦关位于河南省灵宝市北15公里处的王垛村,后西东移,汉关位于距三门峡市约75公里位于洛阳新安县,地处“两京古道”,紧靠黄河岸边,因关在谷中,深险如函,故称函谷关。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4-28 12:34

函谷关最早在春秋战国时代由秦国所建。“因在谷中,深险如函而得名。东自崤山,西至潼津,通名函谷,号称天险。”[1]关隘地处深险谷地,地势险要,窄处只能容一辆马车通行,所谓“车不方轨,马不并辔”。而且由于这段黄河流域丘峦起伏,有中条山、崤山等阻断,函关谷底成为附近地区唯一东西向平坦的通道,自然成为军事要冲。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4-28 14:26

  1、据《考古通论》记载:“关塞起于殷。周,称桃林地为桃林塞。周武王伐殷,出函谷大会诸侯于孟津,克商,放牛于桃林,即设专门管理关塞的‘司险’,桃林塞已成为重关……”可见,函谷关始建于周初。
  2、战国时,战国七雄除秦以外的其余六国曾联合对抗秦国,但秦国在函谷关成功抵御住六国联军的攻势。西汉贾谊的政论名篇《过秦论》写道:“于是六国之士……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众,叩关而攻秦。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qūn)巡而不敢进”,其中的“关”就是指函谷关,可见其战略影响。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4-28 16:34

战国时,战国七雄除秦以外的其余六国曾联合对抗秦国,但秦国在函谷关成功抵御住六国联军的攻势。西汉贾谊的政论名篇《过秦论》写道:“于是六国之士……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众,叩关而攻秦。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qūn)巡而不敢进”,其中的“关”就是指函谷关,可见其战略影响。
由于函谷关易守难攻,秦朝末年各地抗秦后,新立的楚怀王为尽快平息战乱,宣告谁先入关中,得为关中王,此处所指的关亦是函谷关,之后刘邦先入关中,不过并非直入函谷关,理由即是函谷关易守难攻,加上关内即是秦的首都咸阳,护守函谷关的秦军必是精锐,为避免攻坚,刘邦接受张良的建议绕道进入关内。不过,项羽不满刘邦先入关,设下鸿门宴,但又不愿违逆楚怀王当初的宣告,因此在册封时将刘邦封为巴王,之后封为汉王,虽然巴、汉两地也属于关中关内(函谷关以西),但当时为未开化的不毛之地,甚至是秦与秦朝专门用来流放罪犯的地方。不过刘邦仍然在汉中成功积蓄力量,最终在楚汉相争中战胜了项羽。
西汉建立后,在函谷关边设县,称弘农,治弘农郡。东汉末年群雄起兵讨伐董卓,董卓强行将汉献帝从洛阳迁到长安时,就以函谷关坚固易于防守为理由。三国时代,曹魏曾在附近建关楼,常被称为新关,与秦函谷遥相呼应。此后两千年间,地势险要的函谷关常常成为军事争夺的对象,包括唐代安史之乱,甚至抗日战争等。

声明声明:本网页内容为用户发布,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网认同其观点,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112479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