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3 22:23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2 00:35
整洁的人的确比肮脏的人看起来舒服得多。外表如果让人不舒服,多多少少会影响到内心的喜恶。我们平常也会用这样的话来形容别人的长相:“那个人一脸胡子,长得像个土匪似的!”、“那个人一脸奸相,看起来很坏的样子!”这些完全都是根据外观所下的判断。
俗话说“人不可貌相”,人的长相或体型是与生俱来的,并非是自己能决定的。你如果只是从外表看对方就表示:“我总觉得那个人看起来很讨厌。”那只是表明你是一个气量狭小的人。
然而,很多人虽然长得很丑,却是某领域创造奇迹的成功者,在他们其貌不扬的外表之下,有着最深谋远虑的思考力及最精干的做事能力。事实证明,在这些外貌不扬的人当中,不乏成功的学者、经营者、*家。这些内心善良、学识丰富的人,才是真正值得交往的人。如果你不能以开阔的胸襟来接受这些有智慧的朋友,而只知结交俊男美女,那就称不上是识人的高手。所以,在识人时,如果只注重外表而不注重本质,那就很可能与真正的人才失之交臂,这无论是对你的事业还是生活,都是一笔巨大的损失。
所以,在对员工的考评中,千万不可以貌取人,尤其是对于女性,长相甜美的女子,并不一定是聪明或者善良的人,反而是有些外貌丑陋的人,会因为内心的自卑,而更加努力地充实自我,成为一个有内在美的人。
有相当多的人把相貌美丑作为识人的标准。长得丑、奇形怪状的人,看了心里不舒服,就“咔嚓”一下把此人的才能否了。以下两则典故可以引以为戒:
子羽曾是孔子的学生,第一次拜见孔子时,孔子见他其貌不扬,印象不好,觉得长相这么丑的人怎么会有才气呢?所以他对子羽态度很冷淡,不愿尽心教他。子羽感到没趣,只好退而自学。以后他刻苦自励,终有所成。孔子知道后深为后悔地发“以貌取人,失之子羽”的感叹。
作为卓越的教育家,孔子对于怎样知人是有一套较为深刻的见解的,可遇到具体问题,却也会忘了知人应取的客观标准。可见,以貌取人已成为识人、知人的习惯。
曹操统一了北方,实际上本还可以轻松地取得西川,刘备就没有了根据地,历史兴许是另一个模样了。
刘备进西川前,蜀地归刘璋管辖,刘璋是个*、懦弱的人,西川迟早要被人吞并,因此他手下的人才就各打各的打算。张松就借去许都向曹操求援的机会,暗藏一幅西川军事地图,如果曹操看得起他,就把西川拱手送给曹操。
曹操偏偏在这时犯了一个错误。张松在西川是很有名的人,但长得丑,尖头,暴额,牙齿也露出来,身材短短的,但声如洪钟。曹操一看这个丑样子,立刻就把脸拉下来了,因为丑,他实在不喜欢,也就对张松很傲慢。
张松一生气,地图不献了,把曹操手下人羞辱一顿,又*得曹操撕毁自己的兵书,扬长而回西川,投靠刘备去了。
曹操是一代雄主,求才若渴,任人唯贤,却阴沟里积船,丢失了大片土地,英雄的愿望也得不到实现。他也称得上雄才大略、英明当世,为挽留住关羽这个蚕眉重目的美髯英雄,费了那么多的心思。实际上回过头来看,即使他留住了关羽,也可能又多了一个徐庶,一言不发,不肯为他效力。就算效力了,以关羽的骄傲,也不会十分听话,更难说以他一人之力能帮曹操打下西川,而张松却是拱手奉送。这一正一反之间的差别,可以掂出以貌取人的错误分量。
可惜曹操一世英雄、文武全才、雄心壮志,因以貌取人,一念之间铸成历史的错误。
以言谈取人,也是领导常犯的错误。有个成语叫:“纸上谈兵”,讲的是赵国名将赵奢之子赵括的故事。赵括其人,夸夸其谈,本是缺乏实际作战经验之辈。听了秦国反问计的赵成孝王,不听赵奢对赵括评价,向一个只会饶舌的“假人才”委以重任。结果,四十万大军全部覆灭,赵括也中箭身亡。
诸葛亮也犯过以言取人的错误。诸葛亮出兵饯魏,料到街亭是关键地域,必须可靠的人把守。他认为马谡熟读兵书,善讲兵法,堪称太任,就委任了马谡。结果,街亭失守,蜀军陷入极度被动境地。
——引自延边人民出版社《慧眼看透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