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3 21:27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14 12:50
一、概述
1985年前进行的1∶5万宝安等4图幅区域地质(矿产)调查中,化探工作选择以地球化学水系沉积物测量方法为主,并配合重砂测量,填补了未开展系统化探工作的空白区。该方法共选择了Cu、Pb、Zn、Ag、As、W、Sn、Bi、Mo、Cr、Ni、Co、V、B、Li、Be、Zr、Y等18种元素测量、并编制了地球化学系列图,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该区地球化学内容,为基础地质、矿产地质和环境地质提供了重要的地球化学依据。
二、区域地球化学特征
(一)地球化学场的划分
1.断裂带东部之硫化物-酸性场
分布在深圳断裂带以东,硫化物-酸性场所属元素有Cu、Pb、Zn、Sn、Bi、Ag、As、Mo、W等。
场内出露上古生界、中生界与中生代各期的花岗岩,以及北东、东西向断裂构造为主要的地质背景。地球化学水系沉积物异常,为上述元素场元素所构成,而且主要聚集在花岗岩与沉积岩接触带或受断裂构造控制;水系重砂异常则以钨、锡为主及铋矿物。
2.断裂带西部之一般金属场-酸性场
一般金属场-酸性场分布在深圳断裂带以西,该场所属元素有Zr、Y、Be、Li、Cr、Ni、Co、V、W等。
场内以出露元古宇变质岩、混合花岗岩、中生代花岗岩,以及发育北西向断裂为主的地质背景。As为该场区的主要元素。在空间分布上与锆石、独居石、磷钇矿、钍石、褐钇铌、黑钨矿、白钨矿等水系重砂异常吻合。
(二)水系沉积物地球化学元素分布特征
1.W、Sn、Bi、Mo元素组合
以深圳断裂带为界,W、Sn、Bi、Mo元素含量东西两区高低差异悬殊,东高西低,且明显受构造线和接触带的严格控制,尤以三洲田断裂组,黄竹坑-三河接触带较为突出,均为异常和高背景区的反映。
2.Pb、Zn、Cu元素组合
受接触带和变质带的严格控制是该组合特征之一,多表现为异常区或高背景区,与断裂构造关系反而不明显。
在元古宇变质岩系中,其组合元素含量较高,等含量线Pb为(50~100)×10-6,Zn为(80~150)×10-6,Cu为(15~40)×10-6。说明该组合元素可能随变质作用而富集。
在侵入岩中有从老到新,元素组合含量由高变低的趋势。在梧桐山喷发区火山岩和塘厦盆地下中侏罗统分布区,Cu元素含量较稳定在(20~30)×10-6之间,而Pb、Zn元素则差别较大。
3.Cr、Ni、Co、V、B元素组合
该元素组合可作为元古宇变质岩、断裂构造线及中性侵入岩、暗色包体的主要元素特征。Cr、Ni、Co、V大部分异常区高背景带都和以上地质体吻合。
B元素在变质岩系分布区含量都在(20~40)×10-6线间,而在下、中侏罗统中较为突出,含量为(30~80)×10-6。
4.Ag、As元素
Ag元素在空间总体分布上,从东部到西部含量由高变低。但在西部的变质岩和中东部的上侏罗统火山岩,常与Pb元素共生。
5.Zr、Y、Li、Be元素组合
该组合元素是侵入岩及变质岩、断裂带、接触带的特征元素。元素组合含量从西向东,从侵入岩向火山岩,出现由高变低的趋势;侵入岩由早期到晚期则由低变高。断裂构造和接触变质带附近,Li、Be元素反映尤其明显。
(三)微量元素在主要地层中的分配
1.泥盆系
在砂(砾)岩和泥质岩中Pb、Sn、Mo、Cu、Zn、Ag、Cr、Ni、Co等的元素含量,从不同程度上普遍比克拉克值明显高2倍至数十倍,而在变质的碎屑岩中,Pb、Sn、Mo、Cu、Zn、Ag等元素含量则明显地减少,As、B则增高。在石英岩中Sn、Bi、Mo、Ag等元素则相对富集。
2.石炭系
1)石磴子组:碳酸盐岩中,Ma、Ti、Pb、Mo等元素含量低于克拉克值。其他元素大致相当或略有波动。
2)测水组:正常碎屑岩中Pb、Zn、Cu、Cr、Ni、Co、V等元素含量普遍比克拉克值高。而在不同的变质作用产物中,其元素的迁移各有不同。元素的迁移表现为:泥质岩至板岩,相应元素含量由低变高,说明泥质岩向板岩变化时,元素被带入;砂岩至变质砂岩的Pb、Zn、Cu、Sn元素含量由高变低,说明因变质作用元素被迁移带出,而Cr、Ni、Co、V等元素含量由低变高,说明相应元素被带入。炭质页岩中Pb、Mo、V等元素含量比克拉克值高,而Sn、Cu、Zn、B等则较低。
3.侏罗系
1)下中侏罗统塘厦组:在砂岩、砾岩、凝灰质砂砾岩中,Pb、V、Zn、Cr、Ni、Co等元素含量普遍比克拉克值高,而W、Bi元素在石英岩中则明显高于克拉克值数十倍,表明在强烈和频繁的热液活动与变质作用下,较强的酸性地球化学场中W、Bi元素的高度富集,尤以W元素表现明显。
2)下侏罗统:砂岩中Pb、M o、Cu、V、Zn、Cr、Ni、Co等元素含量普遍比克拉克值高。同时Pb、Mo、Cu、Zn元素比变质砂页岩相应元素含量高,而V、B、Li、Sr、Be却较低;前者说明在变质作用下元素从正常砂岩中带出,后者则带入。而泥质岩中元素含量与克拉克值差异不大。
4.白垩系
下白垩统官草湖群除Pb、Sn、Cu、Cr、Ni、Co元素含量比克拉克值略高外,其他元素含量差别不大。
(四)微量元素在各期侵入岩中的分配
1.中侏罗世侵入岩
该期侵入岩明显高于其他地区闪长岩的微量元素含量、有Bi、M o、Pb、Cr等,从Bi、M o、Pb的标准离差(δ)、变化系数(CV)来看,局部的矿化富集可能性比Cu、Zn、Sn更为有利,但盐田坳单元与小梅沙单元尚有一些差别。
2.晚侏罗世侵入岩
该期以屯洋单元较有代表性。据统计,微量元素Pb、Sn、M o、Bi、Ag、Cr等含量普遍高于其他花岗岩克拉克值2倍至数倍,而本期之间各岩体的标准离差、变化系数波动范围不大,说明该期侵入岩,成矿元素分散或富集的地球化学行为是大致相当的。对下径心单元而言,Sn、M o元素的局部富集能力可能更大一些。
3.早白垩世侵入岩
该期以白芒单元为代表,Pb、M o、Bi等元素含量明显地比其他岩体低。
4.晚白垩世侵入岩
以上径心单元为代表,微量元素的共同特点是:
1)Pb、Sn、Mo、Ag、Cr、As、B、W、Bi、Nb、Li、Sr均高于其他花岗岩克拉克值1倍至数倍。
2)Zn、Cu、Zr、Ga、Ni、Co、La、Be则低于其他花岗岩克拉克值。
(五)微量元素在主要断裂构造不同岩石中的分配
1.北东向断裂
从构造岩为糜棱岩(构造片岩)-断层角砾岩(硅化碎裂岩),Cr、Ni、Co、M o、Bi等元素含量由高变低,而Sn、Cu、Zn、Ag等元素含量则由低向高变化。
2.北西向断裂
构造岩为断层角砾岩、碎裂岩和压碎硅化岩,As、Cr、Co等元素含量由高变低,而Sn、Cu、Zn、Ag、V等元素含量则由低向高变化。
3.东西向断裂
构造岩由变晶花岗糜棱岩-糜棱岩化花岗岩-碎裂黑云母二长花岗岩等组成,Cr、Ni、Co、M o、Bi等元素含量由高变低,而Sn、Cu、Ag、V等元素含量则由低向高变化。
综合上述特征表明:由于岩石随构造应力的加强,元素的原子和离子配位数增大,呈低价态离子半径大的元素,如Sn、Cu、Ag、V等含量趋于贫化,而离子半径小的元素,如Cr、Ni、Co、Mo、Bi等含量趋向富集。
三、化探代表性异常的解释
(一)由矿床、矿化引起的异常解释
1.山仔下异常
山仔下异常位于横岗以东约2.5km附近,由Ag、As、Cu、Pb、Zn、W、Bi、Mo等元素异常组合而成,面积9 km 2,似椭圆状,走向与接触变质带基本一致。异常区内地表出露下石炭统测水组,地表下埋藏石磴子组,并与屯洋单元和盐田坳单元侵入岩体接触。有深圳断裂带之田螺坑断裂通过。接触带及断裂带两侧岩石蚀变、矿化强烈,有矽卡岩化、大理岩化、硅化、绢云母化、绿泥石化、角岩化、云英岩化、磁铁矿化、褐铁矿化与黄铁矿化等。异常与黄金、蓝晶石、锡石水系重砂异常部分吻合,与已知山仔下中型铅锌多金属矿床(矽卡岩型)吻合。
元素异常平均值:As为20.8×10-6 ;Ag为0.2×10-6;Pb为120.3×10-6;Zn为1.2×10-6;Cu为71×10-6;M o为4.2×10-6;Bi为6.8×10-6;W为20.2×10-6;Sn为67.8×10-6。元素分带从内到外:Pb—Ag—Mo—Zn—As—W—Cu—Sn—Bi。
异常为已知山仔下多金属矿床引起,通过异常检查获得资料和结合异常特征推断,该矿床可能有扩大远景的希望,尤其以锡、铜为主的多金属矿,其异常元素分带模式可能是多期成矿作用的反映。
2.莲塘异常
该异常位于莲塘—盐田坳一带,主要由Ag、Co、Zn、Pb元素组合而成,面积约26km2。似扁豆状,区内出露上侏罗统梧桐山群火山岩,发育北东向、北西向及东西向断裂构造为主要地质背景,蚀变矿化现象明显,出现硅化、褐铁矿化、黄铁矿化、铅锌矿化强烈。
元素异常平均值:Ag为0.26×10-6;Pb为139×10-6;Zn为181×10-6;Co为26.2×10-6。元素分带:Zn—Pb—Co-Ag。
根据异常元素组合和地质背景,初步判定为与矿床有关的异常,并且可能是金、银的直接指示元素,也可能是铅锌多金属矿床的前缘元素。
该异常通过地质填图、山地工程揭露发现,异常可能由断裂破碎片理化带火山型Au、Ag、Pb、Zn矿化引起,尤其对自然金、银等有较大的找矿远景。
(二)由环境污染引起的异常解释
深圳笋岗工业废料排放污染异常位于深圳笋岗一带,由As、Ag、Cu、Pb、Sn、Zn、Mo等元素组合而成,面积约5km2,呈北西向椭圆状,区内主要出露元古宇变质岩和第四系更新统河流冲积物。元素异常平均值:As为135×10-6;Ag为1.02×10-6;Pb为304.3×10-6;Zn为120×10-6;Sn为120×10-6;M o为5.8×10-6;Cu为107.8×10-6。
通过1983年踏勘检查,发现异常污染源,经对笋岗工业排放废料样品分析结果,元素污染含量范围值:As为(500~1500)×10-6;Pb为(5000~8000)×10-6;Sn为(80~2000)×10-6;W为(30~50)×10-6;Bi<(3~20)×10-6 ;M o为5×10-6至大于100×10-6;Cu为(500~2000)×10-6;Zn为(3000~8000)×10-6;Ag大于3×10-6。证实异常系由工业废料排放污染引起,污染源为当时深圳市机械结构厂的前身,宝安县磷肥厂用于生产提炼硫酸之黄铁矿炉渣废料排放堆积物,面积约0.013km2。
污染源位于靠深圳河的上游,进一步从上游至下游进行水系沉积物采样分析:Sn上游平均含量为11.2×10-6,下游平均含量为18.8×10-6;Bi上游平均含量为1.5×10-6,下游平均含量为2.6×10-6;M o上游平均含量为1.3×10-6,下游平均含量为1.6×10-6;Cu上游平均含量为27.9×10-6,下游平均含量为40×10-6;Zn上游平均含量为120×10-6,下游平均含量为162.5×10-6;Ag上游平均含量为0.11×10-6,下游平均含量为0.19×10-6;Co上游平均含量为9.8×10-6,下游平均含量为13.3×10-6。
由此可见,从河流上游至下游污染元素均有所增强,显然受污染源的污染有关。以上提供了利用化探研究环境污染的重要信息,不失为一种研究城市环境污染的有效方法。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14 12:51
一、概述
1985年前进行的1∶5万宝安等4图幅区域地质(矿产)调查中,化探工作选择以地球化学水系沉积物测量方法为主,并配合重砂测量,填补了未开展系统化探工作的空白区。该方法共选择了Cu、Pb、Zn、Ag、As、W、Sn、Bi、Mo、Cr、Ni、Co、V、B、Li、Be、Zr、Y等18种元素测量、并编制了地球化学系列图,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该区地球化学内容,为基础地质、矿产地质和环境地质提供了重要的地球化学依据。
二、区域地球化学特征
(一)地球化学场的划分
1.断裂带东部之硫化物-酸性场
分布在深圳断裂带以东,硫化物-酸性场所属元素有Cu、Pb、Zn、Sn、Bi、Ag、As、Mo、W等。
场内出露上古生界、中生界与中生代各期的花岗岩,以及北东、东西向断裂构造为主要的地质背景。地球化学水系沉积物异常,为上述元素场元素所构成,而且主要聚集在花岗岩与沉积岩接触带或受断裂构造控制;水系重砂异常则以钨、锡为主及铋矿物。
2.断裂带西部之一般金属场-酸性场
一般金属场-酸性场分布在深圳断裂带以西,该场所属元素有Zr、Y、Be、Li、Cr、Ni、Co、V、W等。
场内以出露元古宇变质岩、混合花岗岩、中生代花岗岩,以及发育北西向断裂为主的地质背景。As为该场区的主要元素。在空间分布上与锆石、独居石、磷钇矿、钍石、褐钇铌、黑钨矿、白钨矿等水系重砂异常吻合。
(二)水系沉积物地球化学元素分布特征
1.W、Sn、Bi、Mo元素组合
以深圳断裂带为界,W、Sn、Bi、Mo元素含量东西两区高低差异悬殊,东高西低,且明显受构造线和接触带的严格控制,尤以三洲田断裂组,黄竹坑-三河接触带较为突出,均为异常和高背景区的反映。
2.Pb、Zn、Cu元素组合
受接触带和变质带的严格控制是该组合特征之一,多表现为异常区或高背景区,与断裂构造关系反而不明显。
在元古宇变质岩系中,其组合元素含量较高,等含量线Pb为(50~100)×10-6,Zn为(80~150)×10-6,Cu为(15~40)×10-6。说明该组合元素可能随变质作用而富集。
在侵入岩中有从老到新,元素组合含量由高变低的趋势。在梧桐山喷发区火山岩和塘厦盆地下中侏罗统分布区,Cu元素含量较稳定在(20~30)×10-6之间,而Pb、Zn元素则差别较大。
3.Cr、Ni、Co、V、B元素组合
该元素组合可作为元古宇变质岩、断裂构造线及中性侵入岩、暗色包体的主要元素特征。Cr、Ni、Co、V大部分异常区高背景带都和以上地质体吻合。
B元素在变质岩系分布区含量都在(20~40)×10-6线间,而在下、中侏罗统中较为突出,含量为(30~80)×10-6。
4.Ag、As元素
Ag元素在空间总体分布上,从东部到西部含量由高变低。但在西部的变质岩和中东部的上侏罗统火山岩,常与Pb元素共生。
5.Zr、Y、Li、Be元素组合
该组合元素是侵入岩及变质岩、断裂带、接触带的特征元素。元素组合含量从西向东,从侵入岩向火山岩,出现由高变低的趋势;侵入岩由早期到晚期则由低变高。断裂构造和接触变质带附近,Li、Be元素反映尤其明显。
(三)微量元素在主要地层中的分配
1.泥盆系
在砂(砾)岩和泥质岩中Pb、Sn、Mo、Cu、Zn、Ag、Cr、Ni、Co等的元素含量,从不同程度上普遍比克拉克值明显高2倍至数十倍,而在变质的碎屑岩中,Pb、Sn、Mo、Cu、Zn、Ag等元素含量则明显地减少,As、B则增高。在石英岩中Sn、Bi、Mo、Ag等元素则相对富集。
2.石炭系
1)石磴子组:碳酸盐岩中,Ma、Ti、Pb、Mo等元素含量低于克拉克值。其他元素大致相当或略有波动。
2)测水组:正常碎屑岩中Pb、Zn、Cu、Cr、Ni、Co、V等元素含量普遍比克拉克值高。而在不同的变质作用产物中,其元素的迁移各有不同。元素的迁移表现为:泥质岩至板岩,相应元素含量由低变高,说明泥质岩向板岩变化时,元素被带入;砂岩至变质砂岩的Pb、Zn、Cu、Sn元素含量由高变低,说明因变质作用元素被迁移带出,而Cr、Ni、Co、V等元素含量由低变高,说明相应元素被带入。炭质页岩中Pb、Mo、V等元素含量比克拉克值高,而Sn、Cu、Zn、B等则较低。
3.侏罗系
1)下中侏罗统塘厦组:在砂岩、砾岩、凝灰质砂砾岩中,Pb、V、Zn、Cr、Ni、Co等元素含量普遍比克拉克值高,而W、Bi元素在石英岩中则明显高于克拉克值数十倍,表明在强烈和频繁的热液活动与变质作用下,较强的酸性地球化学场中W、Bi元素的高度富集,尤以W元素表现明显。
2)下侏罗统:砂岩中Pb、M o、Cu、V、Zn、Cr、Ni、Co等元素含量普遍比克拉克值高。同时Pb、Mo、Cu、Zn元素比变质砂页岩相应元素含量高,而V、B、Li、Sr、Be却较低;前者说明在变质作用下元素从正常砂岩中带出,后者则带入。而泥质岩中元素含量与克拉克值差异不大。
4.白垩系
下白垩统官草湖群除Pb、Sn、Cu、Cr、Ni、Co元素含量比克拉克值略高外,其他元素含量差别不大。
(四)微量元素在各期侵入岩中的分配
1.中侏罗世侵入岩
该期侵入岩明显高于其他地区闪长岩的微量元素含量、有Bi、M o、Pb、Cr等,从Bi、M o、Pb的标准离差(δ)、变化系数(CV)来看,局部的矿化富集可能性比Cu、Zn、Sn更为有利,但盐田坳单元与小梅沙单元尚有一些差别。
2.晚侏罗世侵入岩
该期以屯洋单元较有代表性。据统计,微量元素Pb、Sn、M o、Bi、Ag、Cr等含量普遍高于其他花岗岩克拉克值2倍至数倍,而本期之间各岩体的标准离差、变化系数波动范围不大,说明该期侵入岩,成矿元素分散或富集的地球化学行为是大致相当的。对下径心单元而言,Sn、M o元素的局部富集能力可能更大一些。
3.早白垩世侵入岩
该期以白芒单元为代表,Pb、M o、Bi等元素含量明显地比其他岩体低。
4.晚白垩世侵入岩
以上径心单元为代表,微量元素的共同特点是:
1)Pb、Sn、Mo、Ag、Cr、As、B、W、Bi、Nb、Li、Sr均高于其他花岗岩克拉克值1倍至数倍。
2)Zn、Cu、Zr、Ga、Ni、Co、La、Be则低于其他花岗岩克拉克值。
(五)微量元素在主要断裂构造不同岩石中的分配
1.北东向断裂
从构造岩为糜棱岩(构造片岩)-断层角砾岩(硅化碎裂岩),Cr、Ni、Co、M o、Bi等元素含量由高变低,而Sn、Cu、Zn、Ag等元素含量则由低向高变化。
2.北西向断裂
构造岩为断层角砾岩、碎裂岩和压碎硅化岩,As、Cr、Co等元素含量由高变低,而Sn、Cu、Zn、Ag、V等元素含量则由低向高变化。
3.东西向断裂
构造岩由变晶花岗糜棱岩-糜棱岩化花岗岩-碎裂黑云母二长花岗岩等组成,Cr、Ni、Co、M o、Bi等元素含量由高变低,而Sn、Cu、Ag、V等元素含量则由低向高变化。
综合上述特征表明:由于岩石随构造应力的加强,元素的原子和离子配位数增大,呈低价态离子半径大的元素,如Sn、Cu、Ag、V等含量趋于贫化,而离子半径小的元素,如Cr、Ni、Co、Mo、Bi等含量趋向富集。
三、化探代表性异常的解释
(一)由矿床、矿化引起的异常解释
1.山仔下异常
山仔下异常位于横岗以东约2.5km附近,由Ag、As、Cu、Pb、Zn、W、Bi、Mo等元素异常组合而成,面积9 km 2,似椭圆状,走向与接触变质带基本一致。异常区内地表出露下石炭统测水组,地表下埋藏石磴子组,并与屯洋单元和盐田坳单元侵入岩体接触。有深圳断裂带之田螺坑断裂通过。接触带及断裂带两侧岩石蚀变、矿化强烈,有矽卡岩化、大理岩化、硅化、绢云母化、绿泥石化、角岩化、云英岩化、磁铁矿化、褐铁矿化与黄铁矿化等。异常与黄金、蓝晶石、锡石水系重砂异常部分吻合,与已知山仔下中型铅锌多金属矿床(矽卡岩型)吻合。
元素异常平均值:As为20.8×10-6 ;Ag为0.2×10-6;Pb为120.3×10-6;Zn为1.2×10-6;Cu为71×10-6;M o为4.2×10-6;Bi为6.8×10-6;W为20.2×10-6;Sn为67.8×10-6。元素分带从内到外:Pb—Ag—Mo—Zn—As—W—Cu—Sn—Bi。
异常为已知山仔下多金属矿床引起,通过异常检查获得资料和结合异常特征推断,该矿床可能有扩大远景的希望,尤其以锡、铜为主的多金属矿,其异常元素分带模式可能是多期成矿作用的反映。
2.莲塘异常
该异常位于莲塘—盐田坳一带,主要由Ag、Co、Zn、Pb元素组合而成,面积约26km2。似扁豆状,区内出露上侏罗统梧桐山群火山岩,发育北东向、北西向及东西向断裂构造为主要地质背景,蚀变矿化现象明显,出现硅化、褐铁矿化、黄铁矿化、铅锌矿化强烈。
元素异常平均值:Ag为0.26×10-6;Pb为139×10-6;Zn为181×10-6;Co为26.2×10-6。元素分带:Zn—Pb—Co-Ag。
根据异常元素组合和地质背景,初步判定为与矿床有关的异常,并且可能是金、银的直接指示元素,也可能是铅锌多金属矿床的前缘元素。
该异常通过地质填图、山地工程揭露发现,异常可能由断裂破碎片理化带火山型Au、Ag、Pb、Zn矿化引起,尤其对自然金、银等有较大的找矿远景。
(二)由环境污染引起的异常解释
深圳笋岗工业废料排放污染异常位于深圳笋岗一带,由As、Ag、Cu、Pb、Sn、Zn、Mo等元素组合而成,面积约5km2,呈北西向椭圆状,区内主要出露元古宇变质岩和第四系更新统河流冲积物。元素异常平均值:As为135×10-6;Ag为1.02×10-6;Pb为304.3×10-6;Zn为120×10-6;Sn为120×10-6;M o为5.8×10-6;Cu为107.8×10-6。
通过1983年踏勘检查,发现异常污染源,经对笋岗工业排放废料样品分析结果,元素污染含量范围值:As为(500~1500)×10-6;Pb为(5000~8000)×10-6;Sn为(80~2000)×10-6;W为(30~50)×10-6;Bi<(3~20)×10-6 ;M o为5×10-6至大于100×10-6;Cu为(500~2000)×10-6;Zn为(3000~8000)×10-6;Ag大于3×10-6。证实异常系由工业废料排放污染引起,污染源为当时深圳市机械结构厂的前身,宝安县磷肥厂用于生产提炼硫酸之黄铁矿炉渣废料排放堆积物,面积约0.013km2。
污染源位于靠深圳河的上游,进一步从上游至下游进行水系沉积物采样分析:Sn上游平均含量为11.2×10-6,下游平均含量为18.8×10-6;Bi上游平均含量为1.5×10-6,下游平均含量为2.6×10-6;M o上游平均含量为1.3×10-6,下游平均含量为1.6×10-6;Cu上游平均含量为27.9×10-6,下游平均含量为40×10-6;Zn上游平均含量为120×10-6,下游平均含量为162.5×10-6;Ag上游平均含量为0.11×10-6,下游平均含量为0.19×10-6;Co上游平均含量为9.8×10-6,下游平均含量为13.3×10-6。
由此可见,从河流上游至下游污染元素均有所增强,显然受污染源的污染有关。以上提供了利用化探研究环境污染的重要信息,不失为一种研究城市环境污染的有效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