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耳朵的听力_提高耳朵听力有哪些有效方法?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3 21:27

我来回答

5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03 00:32

耳聋耳鸣咨询中心
一旦听力受到某些因素的影响发生不同程度的减退,就会使你处处感到不便,尤其是发生严重的耳聋时,更增添了不少困难和烦恼。因此,要保持能"耳听八方",在平时,听力的自我保健就很重要,这种听力保健必须从以下十一个方面做起:
1.根据医学家们研究,发现长期在噪声环境中工作、学习的人们,听力会逐渐减退,出现听力老化现象,而生活在幽静山区、乡村的老人,听力依旧十分清晰,可见,要保护听力,就要力求有一个比较安静的工作和生活环境,减少噪音对人们听觉的不良影响。
2.平时不要随便用不洁的毛线针、发夹、木棒来挖耳止痒。以防这些挖耳器具戳破耳道深处的鼓膜,引起外伤性鼓膜穿孔、化脓性中耳炎等病变,这将会造成一定程度的听力减退。
3.避免耳周高气压的影响,如遇到燃放鞭炮时,应该距现场3米以外或用手捂住耳朵;不能用掌击人耳部;在游泳、跳水时,不让耳朵先接触水面。这样做,能保护耳朵鼓膜不受气压的刺激而发生外伤性穿孔。
4.要少吃或戒除烟酒。因为香烟中的尼古丁和酒中的乙醇,对内耳都有一定的毒害作用。
5.遇事忌急躁和大发脾气。因为情绪若过分激动,不能控制感情,可引起全身毛细血管痉挛、收缩,造成内耳血管的血流减慢,听觉器官缺氧、缺血,使听力突然下降,发生突发性耳聋。
6.饮食方面要注意少吃含有高脂肪、高胆固醇的食物,尽量减少血液中的胆固醇浓度和血管壁的粥样硬化变化。否则,血管的管腔就会变得越来越窄,血液流动速度明显减慢,以致于使内耳的血液供应减少,造成听觉器官营养不良,使听力下降或发生耳聋。
7.得了上呼吸道感染(伤风、感冒),要及时、积极治疗。因为这种疾病能影响耳咽管(从咽部到中耳腔的管道)的通气程度;而且在这时,如用力过大或不适当地擤鼻涕,鼻涕中的病菌会随脓鼻涕一下进入中耳腔,引起中耳化脓感染。
8.对于少数有过敏体质的人或出现过药物过敏反应的人来说,在使用一些能使内耳耳蜗中毒的药物时应特别谨慎,这些药物如链霉素、卡那霉素、庆大霉素、新霉素、奎宁等,以免发生药物中毒性耳聋,对婴幼儿来说更要注意,千万不要乱用这些药物。
9.平时可以经常用手按摩耳廓(即"耳壳"、"耳朵皮");也可以用手掌心在耳道口轻轻做挤压和放松动作,或用手指不时地挤压耳屏(俗称"小耳朵")。这些耳保健动作对鼓膜能起到良好的刺激作用。鼓膜轻微的震动,能使鼓膜保持良好的"竞技"状态,增强鼓膜对声音的传导能力,对听力保健有利。
10.生活要劳逸结合,保证有充足的睡眠休息时间,适当地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体力活动和体育锻炼(如打太极拳、学气功),这对老人来说尤为重要。
11.得了化脓性中耳炎(俗称"烂耳朵"),要及时医治,坚持滴用一些有效的消炎抗菌药液在耳内,控制病情的发展,使听力下降减退到最低水平。必要时,可做鼓膜修补手术。
一旦听力受到某些因素的影响发生不同程度的减退,就会使你处处感到不便,尤其是发生严重的耳聋时,更增添了不少困难和烦恼。因此,要保持能"耳听八方",在平时,听力的自我保健就很重要,这种听力保健必须从以下十一个方面做起:
1.根据医学家们研究,发现长期在噪声环境中工作、学习的人们,听力会逐渐减退,出现听力老化现象,而生活在幽静山区、乡村的老人,听力依旧十分清晰,可见,要保护听力,就要力求有一个比较安静的工作和生活环境,减少噪音对人们听觉的不良影响。
2.平时不要随便用不洁的毛线针、发夹、木棒来挖耳止痒。以防这些挖耳器具戳破耳道深处的鼓膜,引起外伤性鼓膜穿孔、化脓性中耳炎等病变,这将会造成一定程度的听力减退。
3.避免耳周高气压的影响,如遇到燃放鞭炮时,应该距现场3米以外或用手捂住耳朵;不能用掌击人耳部;在游泳、跳水时,不让耳朵先接触水面。这样做,能保护耳朵鼓膜不受气压的刺激而发生外伤性穿孔。
4.要少吃或戒除烟酒。因为香烟中的尼古丁和酒中的乙醇,对内耳都有一定的毒害作用。
5.遇事忌急躁和大发脾气。因为情绪若过分激动,不能控制感情,可引起全身毛细血管痉挛、收缩,造成内耳血管的血流减慢,听觉器官缺氧、缺血,使听力突然下降,发生突发性耳聋。
6.饮食方面要注意少吃含有高脂肪、高胆固醇的食物,尽量减少血液中的胆固醇浓度和血管壁的粥样硬化变化。否则,血管的管腔就会变得越来越窄,血液流动速度明显减慢,以致于使内耳的血液供应减少,造成听觉器官营养不良,使听力下降或发生耳聋。
7.得了上呼吸道感染(伤风、感冒),要及时、积极治疗。因为这种疾病能影响耳咽管(从咽部到中耳腔的管道)的通气程度;而且在这时,如用力过大或不适当地擤鼻涕,鼻涕中的病菌会随脓鼻涕一下进入中耳腔,引起中耳化脓感染。
8.对于少数有过敏体质的人或出现过药物过敏反应的人来说,在使用一些能使内耳耳蜗中毒的药物时应特别谨慎,这些药物如链霉素、卡那霉素、庆大霉素、新霉素、奎宁等,以免发生药物中毒性耳聋,对婴幼儿来说更要注意,千万不要乱用这些药物。
9.平时可以经常用手按摩耳廓(即"耳壳"、"耳朵皮");也可以用手掌心在耳道口轻轻做挤压和放松动作,或用手指不时地挤压耳屏(俗称"小耳朵")。这些耳保健动作对鼓膜能起到良好的刺激作用。鼓膜轻微的震动,能使鼓膜保持良好的"竞技"状态,增强鼓膜对声音的传导能力,对听力保健有利。
10.生活要劳逸结合,保证有充足的睡眠休息时间,适当地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体力活动和体育锻炼(如打太极拳、学气功),这对老人来说尤为重要。
11.得了化脓性中耳炎(俗称"烂耳朵"),要及时医治,坚持滴用一些有效的消炎抗菌药液在耳内,控制病情的发展,使听力下降减退到最低水平。必要时,可做鼓膜修补手术。

还有

去医院看看是因为什么原因造成的听力下降,下降很多的时候需要配个助听器.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03 01:50

们都非常关注自己的视力,也知道如何保护视力,但许多人常常忽视了对听力的保护。如果听力减退的话,同样在生活中就会处处感到不便,增添不少困难和烦恼,特别是青少年,听力减退会影响他们的学习成绩。所以,保持良好的听力极为重要。医学专家指出,注意以下几点对保护听力非常有帮助。
1、避免各种噪音。
长期处于噪声环境下,容易导致听力老化。如果营造一个较为安静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环境,就能减少噪音对听力的不良影响。
2、避免发为。情绪波动过大可引起全身毛细血管的痉挛、收缩,造成内耳听血管血流的严重减慢,发生微循环障碍,从而使内耳听神经缺氧,导致突发性耳聋。
3、避免乱挖耳朵。
平时不要随便用不洁的小木棒、发夹等挖耳止痒,以防损伤耳道深处的鼓膜,引起外伤性鼓膜穿孔和化脓性中耳炎等病变,造成不同程度的听力减退。
4、避免使用耳毒性药物。
如链霉素、庆大霉素、卡那霉素、新霉素、奎宁及其衍生物等,以免发生药物中毒性耳聋。婴幼儿更要禁用这些药物。
5、避免耳周高气压的影响。
如参加游泳、跳水等运动时,注意不要让耳朵先接触水面;遇到燃放鞭炮,应距现场3米以外或用手捂住耳朵;不能用手掌击人耳部等。所有这些,都是保护耳内鼓膜不受气压的刺激而发生外伤性耳聋。
6、少吃高脂肪食物。
血中胆固醇的浓度过高,造成血管壁的粥样硬化,血管硬化使得内耳血液供应减少,听觉器官营养不良,导致听力减退或发生耳聋。
7、积极医治感冒。因为感冒能影响耳咽管(从咽部到中耳腔的管道)的通气程度。另外,如用力不当擤鼻涕,会使鼻涕中的病菌不小心进入中耳腔,容易引起中耳化脓感染,影响听力。
8、避免长时间使用“随身听”。高音量的音频声对听觉器官造成疲劳、损伤,从而导致听力下降,甚至发生耳聋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03 03:24

1、避免各种噪音。 长期处于噪声环境下,容易导致听力老化。如果营造一个较为安静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环境,就能减少噪音对听力的不良影响。
2、避免过度的情绪波动。情绪波动过大可引起全身毛细血管的痉挛、收缩,造成内耳听血管血流的严重减慢,发生微循环障碍,从而使内耳听神经缺氧,导致突发性耳聋。
3、避免乱挖耳朵。 平时不要随便用不洁的小木棒、发夹等挖耳止痒,以防损伤耳道深处的鼓膜,引起外伤性鼓膜穿孔和化脓性中耳炎等病变,造成不同程度的听力减退。
4、避免使用耳毒性药物。 如链霉素、庆大霉素、卡那霉素、新霉素、奎宁及其衍生物等,以免发生药物中毒性耳聋。婴幼儿更要禁用这些药物。
5、避免耳周高气压的影响。 如参加游泳、跳水等运动时,注意不要让耳朵先接触水面;遇到燃放鞭炮,应距现场3米以外或用手捂住耳朵;不能用手掌击人耳部等。所有这些,都是保护耳内鼓膜不受气压的刺激而发生外伤性耳聋。
6、少吃高脂肪食物。 血中胆固醇的浓度过高,造成血管壁的粥样硬化,血管硬化使得内耳血液供应减少,听觉器官营养不良,导致听力减退或发生耳聋。
7、积极医治感冒。因为感冒能影响耳咽管(从咽部到中耳腔的管道)的通气程度。另外,如用力不当擤鼻涕,会使鼻涕中的病菌不小心进入中耳腔,容易引起中耳化脓感染,影响听力。
8、避免长时间使用“随身听”。高音量的音频声对听觉器官造成疲劳、损伤,从而导致听力下降,甚至发生耳聋。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03 05:16

干细胞疗法是目前一种比较全新的改善方法,通过干细胞培养出听觉神经细胞,将其移植到因听觉神经细胞受损的病患体内,可改善听力状况。但是应该认准有权威、资质好的机构来进行,就比如说一五零生命还算不错。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03 07:24

  您好,根据您所提供的情况,对于提高耳朵听力方面的话,建议您还是需要先去耳鼻喉科检查一下,听检查来具体的看您的听力的一个程度如何。同时在提高方面的话,首先还是需要注意,尽量减少日常生活当中的噪音如果说长时间接触机器轰鸣喧闹的场所以及各种噪声的话,会对耳朵有一定的损害。

声明声明:本网页内容为用户发布,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网认同其观点,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112479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