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3 21:29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7-09 23:56
教师只有懂得了提问,才真的理解答案。所以要求教师要会问问题,要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标、要求等内容提问。
我们问学生问题的时候,往往注重的是学生的答案对错,但是越这样学生的答案总是不能让教师满意。我们能不能换一种思维方式,要想方设法提那些能真正符合学生学习的问题,而在学生回答提问时,提醒他不要太关注答案本身,而要促进他去思考问题的本身,用思维点燃问题,然后再得出正确答案。
我们常在课堂上看到这样的情景,教师发问后,学生无动于衷,或者答者寥寥。遇到这种情况,教师要仔细研究学生,会提问还要会回答,体现一种互动交流的艺术,这也取决于教师的业务素质和教学应变能力。
有经验的教师会在提出问题后会仔细观察学生,通过多年的研究和积累,发现了一些很值得思考的现象。
含笑举手,眸眼炯炯者——不成问题!(胸有成竹)
频频举手,目光祈求者——快叫我答!(急不可待)
笑得娴静,不求发言者——这题早会!(隔岸观火)
佯装走神,智求召唤者——违反纪律,看您叫不叫!(以假乱真)
手举又止,三心二意者——答?没有把握!(举棋不定)
双唇翕动,温诵答案者——演习一遍,求有把握!(有备无患)
急问左右,速速补漏者——不行还欠火!(临阵磨*)
搔首翻眼,随便举手者——别点我!(仓促上阵)
愁云满面,眼光飘忽者——怎么答,从哪想!(一筹莫展)
教师可以根据这些表现,有针对性的设计问答,形成一种问答的教学艺术。有的教师将提问看得很简单,在课堂上表现也比较随意,但是要求学生回答问题要准确;不在意自己的问题设计,而只在意学生的回答,这样下去,学生不愿意回答问题,或者只注意答案,不知道问题是怎样提出的。
那怎么提问?
一种提问,是为了得到正确答案。另一种提问,是能够进行有效学习。前者常问“是什么”,“为什么”。后者常问“怎么”,“你都考虑哪些”。
提出好的问题,不仅是教师水平的重要表现,而且加以引导,会反过来极为有效地促进学生学习能力提高。就像你的表达是你的情绪的反映,但你的表达方式会返回来影响别人的情绪。
怎么回答?
一种回答,是能够给出正确答案。一种回答,是能够促进正确思考。前者就相当于上网搜索一下找到信息,后者却更像是跟一位真正的智者交谈。
扼杀提问的最大杀手是什么?
不是粗暴的打断,而是正确的答案。因为正确答案(如“水是液体”)往往是些事实性知识,而最重要的学习能力,对学生而言是探索未知的兴趣,正确答案貌似满足了好奇心,实际上把学习者探索未知的热情转化为记忆事实性知识的苦差。
我们那些急功近利的教育模式是:爸爸妈妈直接回答你的提问,小学老师要求你背诵公式和课文,中学老师要求你揣摩出题者意图,大学……大学的时候你已经形成了以知识为中心的思维模式,老觉着自己欠知识的,而不是拿知识为自己所用。
由于我们的问答形式是长期被提醒学生,要在乎正确答案,所以学生普遍患有一种病,叫做“知识消化不良症”。你说没听说过?那“消化不良”总听过吧?消化不良的症状是,吃进去的东西都不消化,转变不成营养,食物白在身体内走一趟,说起来是吃了,实际上跟没吃一样。因为消化不良,有些人老想吃,也因为消化不良,有些人说起吃的就恶心。“知识消化不良症”差不多——得到回答跟没得到一样,读了书跟没读一样,记了笔记跟没记一样。想不到和自己的联系,加工不出自己的应用,解决不了自己的问题,转变不成自己的能力。“知识消化不良病”的患病率远高于“食物消化不良”。
食物消化不良,长期下去身体越来越衰弱,而知识消化不良,也就是学习能力不强,会影响学生的发展,乃至未来走上社会的发展。
所以问答的关键是设计问题。问题要深浅适度,利于启发学生;问题要有生活背景,能激发兴趣;问题要有实际意义,为今后学习奠基;问题解答要及时反馈,真正巩固。
要设计“选择思维”的问题:“这是唯一的解决办法吗?还有其它解决办法吗?”,增加思路。
“前瞻思维”的问题是:“如果那样做,会出现什么情况呢?”要有预见。
注重“情感思维”的问题:“出现这样的结果满意吗?我的情感上能接受吗?”尝试体验。
“换位思维”的问题是:“别人怎样看这个问题?别人会有怎样的感受?”设身处地。
教师不仅会设计问题,还要鼓励学生提问题。要将学生的问题集中起来,进行系统研究。努力做到针对性强,切实帮助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从提问题到回答问题,学无止境。教师不仅仅能善于提问,还善于指导学生回答问题,这也是一种课堂教学艺术的体现。值得我们每一位教师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