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循环系统的特点及保育措施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3 21:25

我来回答

3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02 18:43

科学组织体育活动是幼儿身体健康发展的关键因素。要做到科学性就必须在充分了解和尊重幼儿认知规律、动作形成规律、生理机能变化规律、个性发展规律等基础上,采取适宜的教育方法和策略, 进行合理*,才能科学、有效地实现体育教学的目标。

 (一)遵循认知规律,科学组织体育活动 

人类认识事物的一般规律是认识→实践→再认识→再实践,呈反复螺旋上升的过程。只有尊重以上规律,才谈得上教育的科学性。幼儿由于年龄小,缺乏经验,所以他们认识事物的规律与*略有不同,他们一般是通过实践活动来获得认识。要避免用*的观点来要求孩子,应让其通过自己的实践,去获得知识和经验,提高认识。 

遵循幼儿的认知规律,在正规性体育活动中采取的活动流程一般是:问题假设——初步体验——实验性探索——验证性学习——结论评价等几个阶段。 

如在正规性体育活动“好玩的小椅子”中,我们没有把小椅子的多种玩法直接告诉幼儿,而是提出问题“小椅子可以怎么玩”,让孩子经过简短思考后进行初步尝试。教师通过观察幼儿的各种玩法,把一些富有创意、有趣且具有代表性的玩法提炼出来,让幼儿进行展示,供大家分享学习,接下来再让大家进行第二次、第三次尝试,这也就是验证性学习。通过多次尝试,最后教师和孩子共同得出结论:小椅子有多种玩法。 

(二)遵循动作形成规律,科学组织体育活动 

从人体动作技能的形成规律看,每个动作技能的掌握,都要经过粗略掌握→改善提高→巩固与运用自如三个阶段。只有遵循动作技能形成的规律,进行科学施教,才能保证动作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根据此项规律,在体育活动中新授动作时,一般会采用整体认识——分解学习——完整串联——熟练巩固这一模式。如侧面钻,首先看教师完整示范,让幼儿有一个整体认识,然后分解动作学习,一步步让孩子把每一个环节都练习好,再进行完整练习,最后达到熟练巩固。 

在日常教学中我们发现,有些动作不适合分解学习,如“高跳下”,它是一个连续的过程,教师要先重点讲解动作要领,之后完整示范,最后让幼儿进行完整多次的练习。再比如“走”这个动作,根据幼儿喜欢模仿的特点,让他们学习*走,效果会更好些。当然,孩子的动作从学习到熟练不可能在一节课中完成,需要在非正规性体育活动中反复练习才能得以巩固和提高。

另外,在讲解动作要领时,教师要注意结合幼儿的年龄特点,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便于幼儿接受。在示范动作时,还要注意科学、规范,让幼儿对某一动作形成正确的认识。在教研活动中,曾多次组织教师对基本动作进行学习和演练,通过讲解、示范、分组比赛等形式,让老师们熟知、熟记、熟练每一个动作的基本要求和要领,以保证教学的科学性。 

(三)遵循幼儿生理机能变化规律,科学组织体育活动 

生理机能是指人体在新陈代谢作用下,各器官系统工作的能力。其常见的衡量指标有脉搏、血压、肺活量等。 

人体生理机能运动变化的规律是上升→稳定→下降,呈抛物线状态。只有遵循这一规律,运动才是科学、有效的。要遵循这一规律,关键因素在于运动量的科学把握。运动量过小达不到适当的运动负荷,起不到锻炼身体的作用,而运动量过大,对正处于发育期、内脏器官发育还不够完善的幼儿来说,会造成身体的过度疲劳和伤害。有效地控制运动强度、运动密度、运动时间,是影响运动量大小的三要素,是保证适宜运动量的关键。 

依据此项规律,在组织正规性体育活动时,一般采用以下流程:热身活动——自主探索——游戏活动——放松活动。

如活动“闯关夺宝”中,伴随欢快的音乐,教师带领孩子做热身活动,为后面的运动做有针对性的适应性准备,接下来是探索小椅子的多种玩法,紧接着是闯关游戏,最后是放松活动。其中游戏部分是活动的*,也就是抛物线的顶点。从整个活动流程来说,上升——平稳——下降,遵循了人体生理机能运动变化规律,活动的设计是科学的。其中在游戏部分“三关”的设计上,我们把活动量相对较小的“过天桥”“钻魔洞”放在了第一关和第三关,把活动量最大的“飞跃峡谷”放在中间环节,使游戏部分的活动量也呈现出上升——平稳——下降的抛物线状态。另外每闯过一关后,教师都有小结,让孩子们有一个缓冲和休息的机会。活动密度、活动量的有效调节,使活动更加科学、有效。 

在组织非正规性体育活动时,可经常采用游戏化的方式,有效地控制运动量。如在“我是小司机”活动中,幼儿在快速开小车后,请他们把“车”开到“加油站”“维修站”,为车加油,给轮胎打气,这样幼儿在游戏情节中自然地获得了休息,使体力尽快得到恢复。 

(四)遵循幼儿个性心理发展规律,科学组织体育活动

所谓个性心理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是个性倾向性,一是个性特征。前者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世界观,后者包括能力、气质、性格。 

不同年龄段幼儿的个性心理发展是不一样的,只有了解并遵循幼儿个性心理发展规律,选择适宜的活动内容,采取符合他们年龄特点的教学方法和形式,活动才是科学、有效的。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02 20:01

1.幼儿循环系统的特点:

2.血液:幼儿的血液总量相对比*多,约占体重的8%一10%.但幼儿的造血器官易受伤害,某些药物及放射性污染对造血器官危害极大。婴幼儿生长发育迅速,血液循环量增加很快,喂养不当或幼儿严重挑食、偏食,容易发生贫血。幼儿血液中血小板数目与*相近,但血浆中的凝血物质(纤维蛋白、钙等)较少,因此一旦出血,凝血较慢。幼儿白细胞吞噬病菌能力较差,发生感染容易扩散。

3.心脏:由于婴幼儿心输出量少,而新陈代谢旺盛,为满足需要,只有加快心率来补偿。年龄越小,心率越快。常以测量脉搏来表示心率。儿童的脉搏很容易受内外各种因素的影响而不稳定,如哭闹、进餐、发热、运动等都会影响脉搏。因此,测量脉搏应在儿童安静时进行。

4.淋巴器官:幼儿时期淋巴系统发育较快,淋巴结的保护和防御机能显著。扁桃体在4~10岁发育达到高峰,此年龄阶段儿童易患扁桃体炎。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02 21:35

转发
微博
Qzone
微信
新生儿循环系统的特点及保育方法!
育儿基础知识2017-02-14 19:19:08
1 血夜

特点: 婴幼儿容易贫血,并且血夜凝固慢!

保育方法:婴幼儿需要补充铁和蛋白质来防止贫血。所以要多给婴幼儿吃含铁和蛋白质丰富的食物。含铁丰富的食物主要包括肝脏、肾脏、心脏、胃肠和海带、紫菜、黄豆、菠菜、芹菜、油菜、番茄、杏、枣、橘子等均含有丰富的铁质。蛋白质是构成血红蛋白的重要原料,贫血病人应多食用含蛋白质丰富的食物,如牛奶、鱼类、蛋类、黄豆及豆制品等。

2 心脏

心跳

特点:婴幼儿心跳快,年龄越小,心跳越快。这是因为婴儿的心肌薄弱,心脏容量小。为了满足新陈代谢,心跳比*的快。

新生儿: 每分钟140次左右!

1岁内: 每分钟120次左右!

2-5岁内: 每分钟110-95次!

保育方法:1 适当的锻炼。可以使心机粗壮结实,提高心肌的工作能力!

2 动静交替 ,劳逸结合!

声明声明:本网页内容为用户发布,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网认同其观点,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112479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