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3 21:24
共4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0 02:08
依据《魏书·释老志》绘制,故事为:汉武帝天狩年间派遣大将军霍去病征讨匈奴,霍去病大将军所率士兵英勇奋战,最终打败匈奴,匈奴王率领他的部属五万余人,投降了汉朝。霍去病从战利品中获得两尊奠天金像。霍去病班师回朝后,把这两尊金像奉献给了汉武帝,汉武帝视金像为大神,把这两尊身高一丈余高的金像陈设在甘泉宫里,每日率群臣烧香礼拜,但汉武帝不知这两尊金像的名号,于是汉武帝派遣张骞出使西域到大夏国去问金像名号。张骞辞别了汉武帝,带领侍从人马翻山越林,长途跋涉到了大夏国,见到了大夏国的僧人、寺院和佛塔。得知当时的大夏国盛行佛教。张骞从西域回来后对
汉武帝说:在大夏国的旁边,有一个叫身毒(印度)的国家,那里有佛陀像,两尊金像就是佛陀之像。从此佛像从印度传入了中国。中国始闻佛陀之教。
张骞出使西域问佛名故事画位于初唐第323窟主室北壁,以全景竖轴式连环画描绘了故事内容,每组画面均有榜题,榜题字迹有的保存清晰,有的已模糊不清。共四组画面。第一组画面;汉武帝手执香炉与众臣在“甘泉宫”前跪拜金人。第二组画面;汉武帝同众多大臣给张骞送行,张骞带侍从牵马持节向汉武帝辞别;第三组画面:张骞和侍从在赴大夏国的途中;第四组画面:张骞和侍从翻山越林到达了大夏国,城内佛塔高耸,城外有两僧人相迎。
历史上张骞出使西域目的是联络中亚国家,共同进攻匈奴,并非去问金人名号,这是佛教徒伪造历史,杜撰的故事而已,目的是为了提早佛教传入中国的时间,是抬高佛教地位的附会之作。但张骞出使西域名垂青史,开拓丝绸之路的历史功绩是真实可信的。此幅故事画是现存最早的张骞出使西域图,是研究丝绸之路历史、佛教东传史和中外交通文化交流史极为珍贵的形象资料。
引入石榴话传奇
张骞引入石榴,有一则传奇佳话。张骞在西域安息国的住家门前,有一颗石榴树,原本缺水而瘦小干枯,张骞惜之,经常为它浇灌,几年后长得枝繁叶茂,花开似火。后来张骞要回中原前夕,突然来了一位女子,请求与他一同前往中国。张骞唯恐是安息国的宫女想逃亡,为免节外生枝而拒绝了她。
张骞回国时,带着那棵已经日久生情的石榴树,途中却遭匈奴人俘掳,慌乱中竟不知石榴树失落于何处。等他回到长安,在城外拜见出城迎接他的汉武帝时,忽然有一位红裙绿衣的女子,喘吁吁地向他奔来。
张骞大吃一惊,来人不正是那位要求一同回中土的女子吗?张骞问她目的为何,那姑娘垂泪回答:「奴只求回报浇灌之恩。」说完力竭倒地不起,随即化成一棵石榴树,正是张骞所失落者。张骞恍然大悟,向汉武帝禀报了原委;汉武帝大喜,命花工将之移植御花园中,从此中土就有了石榴。后人因此而尊张骞为五月石榴花花神。
出使西域十三年
让张骞名垂青史的,是他的冒险精神与事功。他从西域引进的汗血马、苜蓿、石榴、葡萄、胡瓜等多种动植物,对于汉朝国力的扩充,以及汉民族农业、文化的发展,都有关键性的贡献。由于他曾多次出使西域,打通了中西交通的孔道,促进了东西方的了解与交流,才有后来的丝路;可以说,张骞是丝路的开拓者,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位世界级的英雄人务,和唐朝西行求佛法的玄奘、明朝七次下西洋的三保太监郑和,同为我国最伟大的冒险家;作《史记》的司马迁称他「凿空西域」;近代著名学者梁启超称他为中国古代「第一奇男子」 张骞是汉武帝时期的人。公元前139年,他受命率人前往西域,寻找并联络曾被匈奴赶跑的大月氏,合力进击匈奴。
张骞一行从长安起程,经陇西向西行进。一路上日晒雨淋,风吹雪打,环境险恶,困难重重。但他信心坚定,不顾艰辛,冒险西行。当他们来到河西走廊一带后,就被占据此地的匈奴骑兵发现。张赛和随从一百多人全部被俘。
匈奴单于知道了张骞西行的目的之后,自然不会轻易放过。把他们分散开去放羊牧马,并由匈奴人严加管制。还给张骞娶了匈奴女子为妻,一是监视他,二是诱使他投降。但是,张骞坚贞不屈。虽被软禁放牧,度日如年,但他一直在等待时机,准备逃跑,以完成自己的使命。
整整过了十一个春秋,匈奴的看管才放松了。张骞乘机和他的贴身随从甘父一起逃走,离开匈奴地盘,继续向西行进。由于他们仓促出逃,没有准备干粮和饮用水,一路上常常忍饥挨饿,干渴难耐,随时都会倒在荒滩上。好在甘父射得一手好箭,沿途常射猎一些飞禽走兽,饮血解渴,食肉充饥,才躲过了死亡的威胁。
这样,一直奔波了好多天,终于越过沙漠戈壁,翻过冰冻雪封的葱岭(今帕米尔高原),来到了大宛国(今费尔干纳)。高鼻子、蓝眼睛的大宛王,早就听说汉朝是一个富饶的大国,很想建立联系。但苦于路途遥远,交通不便,故一直未能如愿。因此,当听说汉朝使者来到时,喜出望外,在国都热情地接见了张骞。他请张骞参观了大宛国的汗血马。在大宛王的帮助下,张骞先后到了康居(今撒马尔罕)、大月氏、大夏等地。但大月氏在阿姆河上游安局乐业,不愿再东进和匈奴作战。张骞未能完成与大月氏结盟夹击匈奴的使命,但却获得了大量有关西域各国的人文地理知识。
张骞在东归返回的途中,再次被匈奴抓获,后又设计逃出,终于历尽千辛万苦,于13年后回到长安。这次出使西域,使生活在中原内地的人们了解到西域的实况,激发了汉武帝“拓边”的雄心,发动了一系列抗击匈奴的战争。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0 02:09
张骞西域问佛名的故事
《魏书》卷一一四《释老志》中记述:汉武帝元狩年(前122年至前117年)中,派遣大将军霍去病讨伐匈奴。霍去病率军把匈奴从皋兰追击到居延海,斩杀了匈奴单于王之首。匈奴部属首领发生内讧。昆邪王杀了休屠王,率领他的部属五万余人,投降汉朝。霍去病从战利品中获得匈奴的两尊金像。霍去病班师回朝后,把这两尊金像奉献给汉武帝。汉武帝以为是大神,就把这两尊身高一丈有余的金像陈设到甘泉宫里。汉武帝并不大祀,但常率领群臣烧香礼拜。这就是佛道东传的开始。
到了开通西域时,汉武帝派遣张骞出使西域,赴大夏国〓去问金像名号。张骞从西域归还后,对汉武帝说:“在大夏国的旁边,有一个身毒〓国,另一名也叫天竺〓,那里有浮图像(佛陀)。”从此中国始闻有浮图(佛陀)之教。
莫高窟初唐第323窟北壁西侧,以全景式连环画详细地描绘了这一故事。共五组画面,全幅画面呈凹字形,每组画面都有榜题,有的清晰尚存,有的亦漫漶不清。
第一组画面位于全图右侧下部:有一王者,手敬香炉,跪拜顶礼;左右各立臣属三人,躬身合掌,持笏顶礼。
墨书榜题:“汉武帝将其部众讨凶奴,并获得二金[人]长丈余,列之于甘泉宫,帝为大神,常行拜谒时。”
此组画面表现,汉武帝获得金像,同群臣礼拜的情景。
第二组画面,位于全图右侧上部:一座宫殿,匾额上书“甘泉宫”三字。殿内立金像两尊,头有肉髻,衣着袈裟,已是佛陀形象。
榜题仅存方框,文字亦漫漶不清。
此组画面表现汉武帝把两尊金像,陈设在甘泉宫,时常礼拜的情景。
第三组画面,位于全图下层:一王者骑于马上,左右臣属八人,后有侍者执曲柄伞盖。王者对面,一人手持笏,跑拜辞行。后有二侍从,持双节,牵四马。马上驮着物品丝绸。
画面中间是榜题,上书:“前汉中宗既得金人,莫知名号,乃使博望侯张骞往西域大夏[国]问名号时”。(题记中“前汉中宗”可能是画工笔误)。
此组画面表现,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张骞向汉武帝辞行告别的情况。
第四组画面,位于全图的左侧下部:一人骑马在先,二侍从持节骑马随后,穿行在荒无人烟的山峦中。
榜题仅存方框。文字漫漶不清。
此组画面表现,张骞带领侍从人马,跋涉在去西域途中。
第五组画面,位于全图的左侧上部:三人行至一西域方城,两人手持双节。城内佛塔高耸,城外两僧人向城内观望。
榜题仅存四字:“[至]大夏时”。
此组画面表现:张骞带领侍从人马到达了大夏国,并见到了大夏国的僧人、寺院和佛塔。[注释]
①大夏国:西域古国。《史记·大宛传》说:大夏在大宛西南二千余里,妫水南。《魏书》、《隋书》、新旧《唐书》皆说:大夏即是吐火罗国,后被大月氏族所灭。在今阿富汗一带,亦叫犍陀罗国。
②③身毒、天竺:都是印度古时旧称。[附记]
一、此故事依据《魏书》卷114《释老志》译写。原文见中华书局标校本《魏书》第8册,第3025页。
二、此故事又见如下佛经资料:
(1)《历代三宝纪》卷2。见《大正藏》第49册,第29页。
(2)《广弘明集》卷2。见《大正藏》第52册,第101页。
(3)《佛祖统记》卷35。见《大正藏》第49册,第328页。
三、研究此故事画的论著参见:
(1)马世长先生著《莫高窟第323窟佛教感应故事画》,见《敦煌研究》1981年试刊第1期。
(2)孙修身先生著《从〈张骞出使西域图〉谈佛教的东渐》。见兰州大学敦煌学研究组编《敦煌学辑刊》第2集,第128页。
(3)金维诺先生著《敦煌壁画里的中国佛教故事》。见《美术研究》1958年第1期。
四、此故事画涉及到佛教传入中国的时间问题。对这一问题,从古到今都有争议,史家们争论的焦点是:霍去病大败匈奴,获得两身金人是史实。但这两身金人,是否就是佛像?汉武帝派遣张骞出使西域是史实。但出使西域的目的,是否就是去问金人的名号?大多数史家认为:这是佛教徒伪造历史、杜撰的故事而已。目的是为了提早佛教传入中国的时间,借此提高佛教的地位。但在唐代时的历史著作中亦有佛教传入中国在汉武帝时,匈奴祭天金人就是佛像的论点。详见马世长先生《莫高窟第323窟佛教感应故事画》。敦煌研究院孙修身先生同意:佛教传入中国的时间,应是汉武帝之时。霍去病所获金人就是佛像。它虽不是佛经传入中国之始,却是佛像传入中国之始。详见孙修身先生《从〈张骞出使西域图〉谈佛教的东渐》。出处见附记(三)。
回答者: 靠墙待红杏 - 高级经理 六级 3-22 20:17
骞引进石榴的故事 根据晋人张华的《博物志》,及陆机的〈与弟云书〉所记载,石榴是张骞出使西域后,约在公元前一二六年所引进,当时称为安石榴或涂林安石。
引入石榴话传奇
张骞引入石榴,有一则传奇佳话。张骞在西域安息国的住家门前,有一颗石榴树,原本缺水而瘦小干枯,张骞惜之,经常为它浇灌,几年后长得枝繁叶茂,花开似火。后来张骞要回中原前夕,突然来了一位女子,请求与他一同前往中国。张骞唯恐是安息国的宫女想逃亡,为免节外生枝而拒绝了她。
张骞回国时,带着那棵已经日久生情的石榴树,途中却遭匈奴人俘掳,慌乱中竟不知石榴树失落于何处。等他回到长安,在城外拜见出城迎接他的汉武帝时,忽然有一位红裙绿衣的女子,喘吁吁地向他奔来。
张骞大吃一惊,来人不正是那位要求一同回中土的女子吗?张骞问她目的为何,那姑娘垂泪回答:「奴只求回报浇灌之恩。」说完力竭倒地不起,随即化成一棵石榴树,正是张骞所失落者。张骞恍然大悟,向汉武帝禀报了原委;汉武帝大喜,命花工将之移植御花园中,从此中土就有了石榴。后人因此而尊张骞为五月石榴花花神。
出使西域十三年
让张骞名垂青史的,是他的冒险精神与事功。他从西域引进的汗血马、苜蓿、石榴、葡萄、胡瓜等多种动植物,对于汉朝国力的扩充,以及汉民族农业、文化的发展,都有关键性的贡献。由于他曾多次出使西域,打通了中西交通的孔道,促进了东西方的了解与交流,才有后来的丝路;可以说,张骞是丝路的开拓者,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位世界级的英雄人务,和唐朝西行求佛法的玄奘、明朝七次下西洋的三保太监郑和,同为我国最伟大的冒险家;作《史记》的司马迁称他「凿空西域」;近代著名学者梁启超称他为中国古代「第一奇男子」。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0 02:09
佛教史迹画题材之一,依据《魏书·释老志》绘制,故事为:汉武帝天狩年间派遣大将军霍去病征讨匈奴,霍去病大将军所率士兵英勇奋战,最终打败匈奴,匈奴王率领他的部属五万余人,投降了汉朝。霍去病从战利品中获得两尊奠天金像。霍去病班师回朝后,把这两尊金像奉献给了汉武帝,汉武帝视金像为大神,把这两尊身高一丈余高的金像陈设在甘泉宫里,每日率群臣烧香礼拜,但汉武帝不知这两尊金像的名号,于是汉武帝派遣张骞出使西域到大夏国去问金像名号。张骞辞别了汉武帝,带领侍从人马翻山越林,长途跋涉到了大夏国,见到了大夏国的僧人、寺院和佛塔。得知当时的大夏国盛行佛教。张骞从西域回来后对
汉武帝说:在大夏国的旁边,有一个叫身毒(印度)的国家,那里有佛陀像,两尊金像就是佛陀之像。从此佛像从印度传入了中国。中国始闻佛陀之教。
张骞出使西域问佛名故事画位于初唐第323窟主室北壁,以全景竖轴式连环画描绘了故事内容,每组画面均有榜题,榜题字迹有的保存清晰,有的已模糊不清。共四组画面。第一组画面;汉武帝手执香炉与众臣在“甘泉宫”前跪拜金人。第二组画面;汉武帝同众多大臣给张骞送行,张骞带侍从牵马持节向汉武帝辞别;第三组画面:张骞和侍从在赴大夏国的途中;第四组画面:张骞和侍从翻山越林到达了大夏国,城内佛塔高耸,城外有两僧人相迎。
历史上张骞出使西域目的是联络中亚国家,共同进攻匈奴,并非去问金人名号,这是佛教徒伪造历史,杜撰的故事而已,目的是为了提早佛教传入中国的时间,是抬高佛教地位的附会之作。但张骞出使西域名垂青史,开拓丝绸之路的历史功绩是真实可信的。此幅故事画是现存最早的张骞出使西域图,是研究丝绸之路历史、佛教东传史和中外交通文化交流史极为珍贵的形象资料。
引入石榴话传奇
张骞引入石榴,有一则传奇佳话。张骞在西域安息国的住家门前,有一颗石榴树,原本缺水而瘦小干枯,张骞惜之,经常为它浇灌,几年后长得枝繁叶茂,花开似火。后来张骞要回中原前夕,突然来了一位女子,请求与他一同前往中国。张骞唯恐是安息国的宫女想逃亡,为免节外生枝而拒绝了她。
张骞回国时,带着那棵已经日久生情的石榴树,途中却遭匈奴人俘掳,慌乱中竟不知石榴树失落于何处。等他回到长安,在城外拜见出城迎接他的汉武帝时,忽然有一位红裙绿衣的女子,喘吁吁地向他奔来。
张骞大吃一惊,来人不正是那位要求一同回中土的女子吗?张骞问她目的为何,那姑娘垂泪回答:「奴只求回报浇灌之恩。」说完力竭倒地不起,随即化成一棵石榴树,正是张骞所失落者。张骞恍然大悟,向汉武帝禀报了原委;汉武帝大喜,命花工将之移植御花园中,从此中土就有了石榴。后人因此而尊张骞为五月石榴花花神。
出使西域十三年
让张骞名垂青史的,是他的冒险精神与事功。他从西域引进的汗血马、苜蓿、石榴、葡萄、胡瓜等多种动植物,对于汉朝国力的扩充,以及汉民族农业、文化的发展,都有关键性的贡献。由于他曾多次出使西域,打通了中西交通的孔道,促进了东西方的了解与交流,才有后来的丝路;可以说,张骞是丝路的开拓者,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位世界级的英雄人务,和唐朝西行求佛法的玄奘、明朝七次下西洋的三保太监郑和,同为我国最伟大的冒险家;作《史记》的司马迁称他「凿空西域」;近代著名学者梁启超称他为中国古代「第一奇男子」。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0 02:10
张骞是汉武帝时期的人。公元前139年,他受命率人前往西域,寻找并联络曾被匈奴赶跑的大月氏,合力进击匈奴。
张骞一行从长安起程,经陇西向西行进。一路上日晒雨淋,风吹雪打,环境险恶,困难重重。但他信心坚定,不顾艰辛,冒险西行。当他们来到河西走廊一带后,就被占据此地的匈奴骑兵发现。张赛和随从一百多人全部被俘。
匈奴单于知道了张骞西行的目的之后,自然不会轻易放过。把他们分散开去放羊牧马,并由匈奴人严加管制。还给张骞娶了匈奴女子为妻,一是监视他,二是诱使他投降。但是,张骞坚贞不屈。虽被软禁放牧,度日如年,但他一直在等待时机,准备逃跑,以完成自己的使命。
整整过了十一个春秋,匈奴的看管才放松了。张骞乘机和他的贴身随从甘父一起逃走,离开匈奴地盘,继续向西行进。由于他们仓促出逃,没有准备干粮和饮用水,一路上常常忍饥挨饿,干渴难耐,随时都会倒在荒滩上。好在甘父射得一手好箭,沿途常射猎一些飞禽走兽,饮血解渴,食肉充饥,才躲过了死亡的威胁。
这样,一直奔波了好多天,终于越过沙漠戈壁,翻过冰冻雪封的葱岭(今帕米尔高原),来到了大宛国(今费尔干纳)。高鼻子、蓝眼睛的大宛王,早就听说汉朝是一个富饶的大国,很想建立联系。但苦于路途遥远,交通不便,故一直未能如愿。因此,当听说汉朝使者来到时,喜出望外,在国都热情地接见了张骞。他请张骞参观了大宛国的汗血马。在大宛王的帮助下,张骞先后到了康居(今撒马尔罕)、大月氏、大夏等地。但大月氏在阿姆河上游安局乐业,不愿再东进和匈奴作战。张骞未能完成与大月氏结盟夹击匈奴的使命,但却获得了大量有关西域各国的人文地理知识。
张骞在东归返回的途中,再次被匈奴抓获,后又设计逃出,终于历尽千辛万苦,于13年后回到长安。这次出使西域,使生活在中原内地的人们了解到西域的实况,激发了汉武帝“拓边”的雄心,发动了一系列抗击匈奴的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