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到底改变了什么》的读后感10篇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3 21:35

我来回答

2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0 12:23

一百多年前第一部移动电话问世时,被率先应用于马车和船只上,从此旅途中亦不必担心失联。当时的人类大概很难料到,百年后的人类会对移动电话上瘾,难以自拔。不是我们绑架了手机,时时刻刻为己所用;反而是手机绑架了我们,无论有没有未读信息,都习惯了隔上一段时间翻翻手机。不带手机出门,在心理上如衣不蔽体般没有安全感。

普利策奖得主马特·里克特很早就关注到手机成瘾这个现代病。倘若手机成瘾只是浪费我们的时间、削弱思考的能力、疏离大自然、篡改虚假的社交,那是个人的咎由自取。可它偏偏还会祸害旁人。《科技到底改变了什么》一书是里克特获奖报道的延伸,同样以分心驾驶为切入点,里克特告诉我们:现代科技赋予了每个人更大的权力。以前,是少数掌握技术的科学家来决定如何使用工具;而现在,每个人都要学会与这柄双刃剑和平共处。
里克特从十年前一个改变立法的故事讲起:时年19岁的雷吉于一条狭窄的路段驱车越过黄线,恰好撞上对面驶来的轿车,对方失控后,车上两人丧生。警方调查后发现,事故发生的时段雷吉正在发短信。这不是一场普通的车祸,若是由分心驾驶导致的事故,是否称得上过失杀人?
执拗的调查者们把雷吉推向了风口浪尖。也有人同情雷吉:一个本该有着锦绣前程的青年,他可能根本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行为有多危险。就像很多放不下手机的司机一样,自以为可以应付一心二用。然而事实并非如此,科学家的出庭改变了事件的走向。大量研究都指向一个结果——我们的注意力系统不能真正一心多用,关注一种信息来源,就会忽视其他东西。而相比于行车路况,注意力系统更倾向于关注手机信息(打电话也一样)。这解释了为什么模拟实验中的驾驶者只记得短信内容,却不记得自己的行车路线和沿途景观。手握方向盘,眼睛看路面,大脑却在开小差。更糟的是,这种状态在驾驶者发完最后一条信息后,还会持续15到20秒。面对科学研究结果,雷吉无法继续坚称自己无罪,焦点不再是事故发生的那一瞬间雷吉有没有发短信。引起人们对分心驾驶的广泛关注且促进了立法,是雷吉案最大的贡献。
开车使用手机,抑或过度使用电子设备、沉迷网络、依赖工业化产品和O2O服务,都是现代生活中习以为常的现象。这并不是说科技的飞速发展不好,而是它对使用科技的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往往是假科技力量、自恃无所不能的人类常常忽略的问题。因为我们面对的抉择不比爱因斯坦听到原子弹爆炸那样举世皆惊,但其痛苦丝毫不亚于爱因斯坦。科技改变了我们的大脑,让我们像回应拍肩膀一样,对手机铃声产生条件反射,甚至是过度反应;让我们忍不住一心多用,以确保能够跟上时代、驾驭技术;让我们丧失了在现实中摸索、进步的思考能力。我们得学会克制,不为可能遗漏信息感到焦虑;我们得学会取舍,在应当认真时全神贯注;我们得学会放慢脚步,在探索的过程中深度思考,而非不求甚解的急功近利。
在阅读本书的过程中,我时常想起尤瓦尔·赫拉利在《人类简史》中的类比:不是人类驯化了小麦,是小麦驯化了人类。从某种意义上言,现代人何尝不是被科技驯化了?这当然不是我们创造科技的初衷,却常常造成令人唏嘘的结果。
——丁酉年读马特·里克特《科技到底改变了什么》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0 12:24

开车请勿使用手机
开车请勿使用手机
评《科技到底改变了什么》
“当你手握方向盘坐在车里时,那不是你打电话、发短信的时候。你的朋友可以等待,你的家人也可以等待。”这是一句简单的提醒,提醒开车的同志们要注意专心驾驶,确保行车安全;这也是一个很直接的警示,对于经常开车的同志们来说,驾驶期间的分心可能会给自己或别人带来麻烦,甚至是一生的灾难。
《科技到底改变了什么》中的主人公雷吉·肖就是分心驾驶造成灾难的典型事例,因为开车时频频发短信造成了车毁人亡的事故,事故之后雷吉开始逃避责任,并陷入了心理上的自责和生活的恍惚;当他意识到自己的错误甚至是罪过时,他开始道歉、弥补罪过,将自己当成分心驾驶的典型事例和更多人分享,并倡议“开车时请勿使用手机(接打电话和发短信)”。当然,书中的内容还不止这些,事故中死难者家属的悲痛和自我救赎,事故的见证者、执法者等相关人通过一系列的努力,最终迫使雷吉发现自己的罪过,并和雷吉一起倡导“开车不用手机”的公益活动。书中还有一条关于注意力科学的认知和发展,阐述了近些年来一些心理学、行为学等科学上对于注意力科学的研究认识,这些认识在促使雷吉反省和认罪的庭审中也发挥了重大作用。整本书从事故的发生开始,沿着事故责任认定及追究、责任人自我反省和救赎,让我们发现了来自人性与道德、法律上发生冲突时的反应,更让我们深刻反思:科技到底改变了什么?我们应该用一种什么样的态度对待科技?
手机的过度使用,是我们当今社会最大的问题。道路上行走的人们、车上坐着站着的乘客们、吃饭的食客们,甚至是开车的驾驶员们,都无时不刻在点击着他们手中的屏幕。科技的进步让手机的功能越来越强大,保持连线、即时通话让人们得到了一种现实的存在感,他们慢慢“上瘾”、渐渐“入迷”,甚至达到了离不开手机的地步。科学家们发现,手机上瘾竟然和药物对多巴胺的影响有相同的路径!于是一些有远见的人们倡议大家要注意“手机上瘾”。上瘾入迷的人们常常发生一些可笑的事情:走路撞到树上掉进水里,乘车到达的地方不是自己的目标,吃饭吃到了别人的碗里。“瘾君子”们更是因为过度使用手机造成了事故和灾难,诚如本书中的雷吉一样,还有更多的驾驶员们因为开车时打电话、发短信和抢红包,最终导致了自己和他人的伤害。
“保持连线”的社会原因是摩尔定律和梅特卡夫定律的结合:摩尔定律带来了越来越多、越来越快的信息;梅特卡夫定律则使信息变得个性化,以至于一些小工具变得越发引人注意,甚至让人上瘾。而从影响机制上来看,科学家们把注意力分成“自上而下的注意力”(被我们用于控制自己的注意力)和“自下而上的注意力”(被感官刺激和预警线索所驱动),两者需要达到一种平衡,这样能形成一种相对良性的对环境的“态势感知力”,手机的过度使用则侵占了这两种注意力,使得使用者变得精神恍惚(第一种注意力减弱)、对外界态势不敏感(第二种注意力减弱),这样自然容易减弱人们对于外界环境的反应,在突发状况下不易形成正常的防御,最终导致事故发生。
即使是面对事故产生的信息,人们只会根据媒体的报道来判断信息—很少有人会用这些事故来教育自己。人们习惯性地将别人的事故当成故事,没有引以为鉴的反思和反省,这样容易造成事故的再发生。与雷吉自我反省艰难曲折漫长一样,每一个人的心路历程都要经历很多的触动才能落实到行动中去。这也是我们社会在培育安全文化的一点心得:只有不停地把道理讲透说透,并通过制度建立来约束行为,并在实际行动中监督落实,这样才能慢慢改变一些不安全行为和习惯。对于科技发展面临的安全挑战则更加严峻,我们不仅需要改变人们的行为习惯,还需要和已经形成的道德观念、法律制度达成一种共识,并促进社会安全习惯的改变。
在中国,“开车时用手机”的现象严重存在,但在法律上还没有明确的界定和处罚。知识的力量在于运用,在我们听过了雷吉的故事之后,在我们明白了分心驾驶的害处之后,我们应该为“开车请勿使用手机”做点事情了。

声明声明:本网页内容为用户发布,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网认同其观点,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112479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