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共3个回答
热心网友
、情感单一型
这类题目,所表达的情感是相对单一的。赏析的范围,可以是整首诗歌,也可以是诗中的部分诗句。如2016年全国新课标卷Ⅰ第9题:
金陵望汉江
李白
汉江回万里,派作九龙盘。
横溃豁中国,崔嵬飞迅湍。
六帝沦亡后,三吴不足观。
我君混区宇,垂拱众流安。
今日任公子,沧浪罢钓竿【注】。
【注】这两句的意思是,当今任公子已无须垂钓了,因为江海中已无巨鱼,比喻已无危害国家的巨寇。任公子是《庄子》中的传说人物,他用很大的钓钩和极多的食饵,钓起一条巨大的鱼。
9.诗中运用任公子的典故,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赏析锦囊之一】巧借注释提示,领悟诗人情感
注释是一种提示,或者说是一种暗示,是命题者降低命题难度的一种方法。利用好试题注释提供的信息,是一种解题技巧。
分析典故中的情感,就表达的旨意来说,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借典言志,一种则是借典翻新。
“借典言志”,就是化用典故,借古喻今,借以抒发诗人自己的情感。这类试题常常要求考生分析诗人的用典技巧,以及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上面的例子,要求分析诗中化用“任公子”的典故表达的情感,乍看有一定的难度,细看却不难发现解题的奥秘。这里的秘诀便是“巧借注释提示,领悟诗人情感”。考题附注说,“今日任公子,沧浪罢钓竿”两句,是借《庄子》中的传说人物任公子设喻。任公子无须垂钓,是因为江海中已无巨鱼;这个比喻是说天下归一,已无危害国家的巨寇。诗的前八句,是由眼前景物引出的历史回顾:长江绵延曲折,奔流万里,分作九条支流就如同九条巨龙盘踞。江水四溢,曾泛滥于中国,波涛汹涌迅疾。自六代帝王(三国吴,东晋,南朝宋、齐、梁、陈都曾建都于南京,史称南朝六朝)沉寂沦亡之后,三吴已没有了昔日之盛,无足称赏。我朝(唐朝)圣明之君统一天下,已是垂衣拱手而治。因而,今天的“任公子”,已无须沧海垂钓,可以罢竿了。读懂全诗,再重点揣摩已作注的典故,便不难理解结尾二句流露出的感情:一是对大唐君王的歌颂,一是以“任公子”自况,表达英雄无用武之地的失落。
【答案】9.①作者以水中无巨鱼代指世无巨寇,表达了对大唐一统天下、开创盛世伟绩的歌颂;②作者自比任公子,觉得在太平盛世没有机会施展才干,不免流露出一丝英雄无用武之地的失落。
再看“借典翻新”。也就是借用典故,翻出新意,而且往往是反其意而用之。
如2013年全国新课标卷Ⅰ第9题:
鹊桥仙
陆游
华灯纵博,雕鞍驰射,谁记当年豪举?酒徒一一取封侯,独去作江边渔父。
轻舟八尺,低篷三扇,占断苹洲烟雨。镜湖【注】元自属闲人,又何必君恩赐与!
【注】镜湖:即鉴湖,在今浙江绍兴。唐天宝初,贺知章请求回家乡会稽当道士,玄宗诏赐他镜湖一角。
9.词的结尾借用了贺知章的故事,这有什么用意?请简要分析。
赏析这首词,解答试题,也必须先把握全词内容,而后从注释切入,才能准确理解陆游的愤然不平之情。这首词是陆游闲居故乡山阴(即绍兴)时所作。抗金夙愿未酬而闲居,陆游的心中满是深沉的孤愤、不平和无可奈何的失落。上阕的“独去作江边渔父”,表达的就是这种无奈隐居的牢*。下阕的末两句,又借用了贺知章的故事(见词后注释),而且是反其意而用之。唐代诗人贺知章老去还乡,唐玄宗曾诏赐他镜湖一角,以示矜恤。陆游借用这一故事而翻出一层新意:官家(皇帝)既置我于闲散,这镜湖风月本来就属于闲人,还用得着你官家赐予吗?玄宗诏赐镜湖,贺知章并未拒绝,而陆游说镜湖风月本就属于我,无须他人赏赐。其中表现的不屑之态、不平之情,激昂慷慨;傲骨高风,令人敬佩。
【答案】9.用来含蓄地表现对统治者的不屑以及愤慨不平。皇帝既置“我”于闲散,镜湖风月原本就属于闲散之人,又何必要你皇帝恩赐呢?再说,天地之大,何处容不下“我”一个闲散之人,谁又稀罕你皇帝的恩赐!
热心网友
类型及表达的情感可能更多的是关注于诗人的情怀
热心网友
你好,股市类型及其表达感情观察的内容,我在网上帮你搜的,他们查的,然后回复你,可以吗?还有什么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