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3 22:55
共2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5-04 19:14
1949年12月8日,中国气象局的前身**气象局成立。新中国气象事业的70年,由此写下浓墨重彩的第一页。
从21人的延安清凉山气象训练队到如今十余万之众的高素质气象人才队伍,从观测预报服务业务基础薄弱到气象现代化整体水平迈入世界先进行列,从以服务国防为主到走入寻常百姓家,历经巨变的新中国气象事业,始终深深植根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火热实践。
我国地处东亚季风气候区,幅员辽阔,天气、气候复杂多变,是世界上各类气象灾害多发的国家之一。曾经,全国气象台站只有101个,寥若晨星;气象仪器设备简陋,几乎全部依赖进口;气象专业技术人才短缺,全国仅600多人……新中国气象事业,从70年前的“一穷二白”艰难起步。
1969年年初,一场罕见的雨雪冰冻灾害席卷长江、黄河流域,从华东到中南地区,有线通信全部阻断,黄河以南的铁路交通完全中断……1月29日,周恩来总理紧急召集邮电、铁道、气象等部门研究应对。彼时,气象监测资料缺乏、预报提前量有限,且关键信息常被西方国家“卡脖子”。周恩来总理连叹“落后”,语气坚定地说——“要搞我们自己的气象卫星!”
2018年9月,同样是一场气象灾害——超强台风“山竹”接连登陆菲律宾、中国并影响越南。随着菲律宾和越南先后发出申请,来自中国的风云气象卫星加密观测数据,实时传往两国,成为菲越两国防灾救灾的第一手参考。目前,我国成功发*17颗风云系列气象卫星,7颗在轨运行,点亮了广袤无垠的太空,为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国内2500多个用户提供服务,成为“一带一路”建设又一张闪亮的中国名片。
从“一片空白”到“惠及全球”,风云气象卫星的成长与蜕变,折射出一部中国气象事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跨越史。70年来,我国以气象现代化建设为抓手提高预报预测准确率,技术跨越升级,产品推陈出新。从以手工绘制天气图为主,发展到以自主创新的数值预报为主、多种方法综合运用,人机交互一键式发布风险预警;从传统单一天气预报发展到面向多领域的影响预报。“我国已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覆盖最全的综合气象观测系统和先进的气象信息系统,建成了无缝隙智能化的气象预报预测系统。”中国气象局*刘雅鸣说。
一秒钟,气象部门高性能计算机的峰值运算速度达8千万亿次;一分钟,探空气球可爬升400米,无人机可观测边界层15种气象要素;十分钟,预警信息可传达至86%的老百姓,重大灾害预警不留盲区;一小时,天气雷达能完成10次扫描,智能网格天气预报结论可更新6次……事业发展的明快律动,让人无时无刻不感受到气象现代化建设、科技创新带来的惊喜。
随着气象预报预测的准确性、提前量、精细化和智能化水平显著提升,无数气象工作者前赴后继,为推动气象事业的高质量发展交出了一份优秀的答卷:
现有地面气象观测站7万多个,全国乡镇覆盖率达99.6%, “天—地—空”一体化综合气象观测网络越织越密;建成了海量气象数据库和国产超级计算机系统,每日新增气象数据量是建国初期的100多万倍。气象数据率先向国内外全面开放共享,中国气象数据网累计用户突破30万,海外注册用户遍布70多个国家,累计访问量超过5.1亿人次;全国暴雨预警准确率达88%,强对流预警时间提前至38分钟,可提前3至4天对台风路径做出较为准确的预报。2017年中国气象局成为世界气象中心,标志着我国气象现代化整体水平迈入世界先进行列……
党的十八大至今,提质增效。气象现代化建设紧紧围绕服务保障国家重大战略展开,具有中国特色的气象服务体系焕发强大能量,开启迈向现代化气象强国的新征程。它在超强台风、低温雨雪冰冻等一次次重大自然灾害抢险救灾中百炼成钢,也为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等重大活动增光添彩;它曾在载人航天、三峡工程等重大工程中保驾护航,也持续为生态文明建设、乡村振兴、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添砖加瓦。
“一年四季不放松,每个天气过程不放过。”面向人民美好生活,一代代气象人围绕人民群众衣食住行健康等多元化服务需求,创新气象服务业态和模式,打造“中国天气”服务品牌。在砥砺奋进中开拓,于奋起直追中超越,承载壮阔70年的艰辛探索,气象现代化建设迈出的每一个步伐,都铿锵有力。初心铸就伟业,凝聚中国气象智慧的巨轮将驶向更加光辉灿烂的明天!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5-04 19:14
我认为气象强国要首先有自己全球覆盖的遥感卫星,能够实时发送各种卫星云图,要有庞大精细准确的地面气象站,要有一定的气象预测能力以及气象干预能力。这些都是非常耗钱的项目和工程,所以气象强国一定是经济强国,有强大的财政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