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3 22:37
共3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4-24 02:24
1、提高代码的规范性。编码规范 可以提高代码的可读性,并且在代码修改的时候很容易。
2.对功能进行分类,并拆分。分析出几种处理逻辑。编写代码时,部分代码可以copy。可以提编码速度。
3.对功能进行分类,并合并。提出共通类。
4.不同的package对应不同的功能。
简单的说,每天写几百行代码。坚持半年或者1年,就知道什么方式是适合你的了。 不写代码,光想,十年也还是那个水平。每个人的逻辑思维是不一样的,写代码的方式也是不一样的。有时间问,还不如多写写。或者,自己模拟现实个场景(或公司管理制度之类的),然后实现。写几个,很自然的就知道自己该怎么写了。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4-24 02:25
审时度势,及时调整
分工合理,责任明确
团队是由个人组成的,团队中的个人往往经历不同、背景不同、性格有差异、水平有高低。在团队形成后、正式开工前,首先应该进行合理分工,要结合每个人的特点和爱好,充分发挥出每个人的特长。因为如果工作不愉快、不顺手的话,效率自然低下。分工完成后,每个人对应的职责也就确定了。这时应该同每一位团队成员进行明确申明,最好以文字形式落实到个人并与日常绩效考核挂钩,以避免互相推诿、相互等待的情况出现。
分工完成后团队即开始工作,此时必须保证信息在整个团队内的畅通,特别是互相之间有工作关联的同事,在发现问题时需要及时提出,以免造成不必要的工时浪费。 但软件开发本身是一种需要精力集中并且安静的工作,多次临时性的打断会造成开发思路的停滞,因此团队负责人最好能够每天在固定的时间段内组织大家进行沟 通,并了解工作的进度。而固定的时间也会让大家形成习惯,使效率得到提升。
大家往往会陷入一种误区,认为团队中每个员工效率发挥到极致的时候就是这个团队效率最高的时候。但经过企业管理实践不断的论证,这种想法其实是非常可怕的谬 论。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将整个团队看成一个整体,再去谈效率问题。团队的分工协作就好比是生产的流水线,流水线的整体生产效率不取决于流水线上效率最高的环节,而取决于效率最低、速度最慢的环节。当流水线上某一环节出现故障而停滞时,整个流水线也就停滞了。这也是常说的木桶原理。所以我们必须时刻去发现团队 中的短板,尽一切力量帮助它,提高它的效率。这样,也许会牺牲局部某些个人的效率,但经过一段时间的实施后,你可能会惊奇地发现整个团队的效率变高了。
流水线的机器是死的,而程序员们是活的。因此团队的瓶颈也许会因为调整而发生变化,这时需要团队负责人审时度势,及时进行调整。也许需要修正前期的分工,也 许需要改变正在使用的技术,甚至是更换无法胜任的团队成员。让整个团队的工作效率保持在一个较高的并且能够相互匹配的水平,这样做非常重要。
团队是一个整体,不能靠每个员工进行单打独斗,要始终牢记团队的最终效用取决于团队中效率最低的环节。进行合理分工是预防瓶颈发生的前提,而建立高效的沟通 机制则是发现瓶颈的有效方法。当瓶颈环节出现后要尽团队最大力量去发挥其效用,而当瓶颈发生变化时需及时做出调整,才能提高团队协作的效率。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4-24 02:25
1 问题描述最近工作负责2个模块的软件任务,在经过设计实现和编码之后提交使用测试,发现实现与实际要求差距很大,需要返回重新修改,提交使用发现问题再修改……如此反复多次,直到最后暂时没有问题,消耗了大量的时间和热情。并产生如下疑问:为什么会造成如此多次的反复?最初的需求和最终的实现之间为什么会产生很大的差距?产品设计人员的想法是否准确的传递给了研发人员?设计人员在研发人员开始动手写代码之前如何确认他已经明确自己要干什么了? 2 问题分析06年曾经做过一个测试,四十个人,十个人排成一列,共四列,一位同事把一张纸条交给四队的第一位队员看过之后,让大家小声把这句话传到队尾,看哪个队又快又准确,结果是每列传到最后一个人时话都变了模样,稍好的是误差了几个字,严重的是意思都变化了。问题出在什么地方?是说话的人并没有确认听话者是否正真明白了自己的意思。在实际的工作流程中经常需要“传话”,传话的方法也很多,高效的团队应该努力找到最有效的一个。 从软件工程角度讲,一个软件产品从构思到实现需要经过以下一系列严格的流程,1:产品设计 2:软件设计 3:软件实现4:测试并发布;通常这几个步骤都是不同的团队完成的,所以重点就是确保设计思想一步步落实!产品设计思想通常是市场人员提出的,软件设计人员在产品设计思想基础上进行设计,编码人员在软件的设计基础上开发,测试人员在软件上进行测试, 如果把研发比做传话游戏的话,从编码人员的角度,我遇到的问题是:我并不理解传给我的话的意思,也不确定传给我的话是否就是纸条上的那句,造成的结果是,我并不熟悉自己设计并完成的模块,完成了软件心里面也不踏实,因为当编码完成发布之后,使用的人员很容易发现“显而易见”的错误,而我自己却不知道修改的方向,使用人员见到产品才发现问题,返工,再测试,再发现问题,再返工,再测试……这的确是正规软件的流程,但是否使用的太多了?如何才能提高效率,减少返工?怎样才能让软件使用人员在的一眼看到研发的作品之后说:好,这就是我想要的东西。 3 解决方案3.1两种典型的研发方法方法一:重视编码 传统的研发方法是轻视设计,重视编码,大量的时间用于编码,代码任务很快完成,但是从产品整体角度讲,研发团队如果没有真正理解产品设计思想,很容易造成软件设计和开发的偏差,造成很多问题在产品完成时才发现,它们应该在没有动笔写代码之前就被避免,从而陷入无*的发布,修改bug,再发布……的恐怖循环。 方法二:重视设计 正确的合理的设计和研发计划中,设计和理解设计是占很大的一部分时间的,大概应该是完成产品总时间的30%~40%,之后是研发人员的理解和完成测试文档,我喜欢测试优先的想法,因为实际效果很省力,最后才是编码,编码时间占30%~40%,从产品整体角度讲,这是被证明的,有效率有效果的方法。 3.2 重视设计的成功经验 这是07年我参加的一个研发团队的研发步骤,总工是是一位有丰富经验的工程师(40岁),2个研发组,核心人员平均年龄33岁以上,软件研发工作经验在7~16年 第一步:市场的产品设计,团队中核心人员参与人员讨论,确定产品方向; 第二步:研发团队核心人员,讨论确定研发的计划和预见技术难点,确定研发计划,讨论技术难点的解决步骤,做到心中有数; 第三步:把研发计划告知给研发工程师,并要求研发工程师花时间理解需求和设计,遇到难点沟通反馈,总工程师开会统一解决研发疑问,没有疑问之后,研发开始写测试文档。 第四步:研发工程师讲述自己的测试文档,研发核心团队评审,提出不足与改进意见,把研发过程种造成的偏差扼杀在写代码之前。 第五步:研发工程师在动手开发之前,头脑里面已经很清楚自己要做的任务,之后的工作就是按照测试文档实现功能点就可以了。 按照以上步骤开发,结果是减少了研发人员的bug,提高了研发的效率,减少了测试回合;这样的开发方式要求研发团队的核心人员,脑中有清楚的产品模样,有清楚的开发思路,并且把实现要求贯彻给研发人员,并确认研发人员真正理解了自己想做的事情而不会产生偏差。 3.3 怎样提高研发效率 根据以往的工作经验,从研发角度看,流行的有效的解决办法我认为是:第一:一份研发人员自己写的测试文档(也就是常说的极限编程,研发自己的测试方案在写代码之前完成);或者别的有被实践证明简便有效的方法;第二:teamleader需要确认研发人员是否真懂得了自己要做的东西;至于如何确认,我的经验是研发人员在认为自己理解了设计文档之后,自己给设计和产品详细讲一下到底要做什么东西,做出来是什么样子;或者别的被实践证明简便有效果的方法。 4 经验总结 软件研发的本质是软件工程师用程序语言表达出产品的设计思想,软件产品的好坏在于创造产品的工程师们对于产品设计思想的理解程度。优秀的研发团队中,很重要的一个特点是:在没有开始工作之前,思想中已经有了产品清楚的模样,并提早预见各种各样的困难,有足够的方案解决困难;对于研发工程师,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在没有开始动手写代码之前,脑子里面应该有清楚的软件实现后的模样。无*司、研发团队还是研发工程师,无论做何种职业,清晰的思路都是很重要的事情,我认为这也是提升效率的根本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