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的时候诗歌的读音是哪种方言?求大神帮助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3 22:39

我来回答

3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9-01 09:24

语言的演变非常复杂,方言都是由古音分化而来,都保留了一定的古音和古代词汇。“在吴语区,赣南语系,山西方言中,也都保留了很多古代语音中的入声字”,但是,没有哪种现代方言会和一千多年前的汉语完全一样,方言的演变,除了时间的影响,还有不同语言之间的接触和同化,因此,“你也很难说唐朝的时候诗歌的读音是哪种方言“?

唐代诗文押韵是认同《切韵》代表的南朝齐梁读书音音系的(该音系可以与《经典释文》、《玉篇》里的字音反切体系相互印证)。同时,该音系又与南朝齐梁的诗歌押韵分析对应得很好(当然,诗歌押韵是可以有邻韵同押的,但毕竟能从通押/不通押里分析出该音系与当时的押韵之间的契合度)。由此,我们大致可以说,《切韵》音系代表的大致是齐梁建康(今南京)的读书音音系。

另一方面,讨论到方音,或许可以精确到「方言点」而非「方言大类」。于是,我们虽然并不知道齐梁有多少其他地方的人也按齐梁建康音的音系来说话,但我们至少可以认为齐梁建康城里有一部分人是用这个音系(或很接近于该音系)来说话的。在《切韵》得到隋唐官方认可后,这个音系对诗文押韵、各地口语方音都有很深的影响;以至于我们现在在分析各方音音系时,可以将该音系作为一个分析的基点。

依据唐代的押韵和韵书等音韵材料,我们可以大致推测出唐代长安音相对于切韵音系的特徵(唐诗押韵大致相当于在《切韵》基础上合并了小部分的韵部),但具体的长安音系可能很难复原了。我们也不知道唐代长安音对当时各地方音的具体影响过程。这是因为,古代的儒士们更关注的是读书音(尤其是诗文押韵),他们对口语方音方面的分析与记录并不多。

相对于齐梁建康音,广州今音在韵尾上对应得比较好,比如韵尾-ŋ/-n/-m的对立局面得到了保持、入声韵尾得到了保持等。但在具体的字音层面,各地今音都大致相当于在中古音的基础上有了一定的字音合并演变,都已非齐梁建康音的面貌(具体的齐梁建康音的面貌,请见之前的一些讨论,这里从略)。

但同时,我的理解是:汉语本质上是绑定于国家文明体系的共同雅言平台,各地方言都是这个雅言平台的演变变体。这个雅言平台不断通过文教体系向人们进行的文化输出,正是各地方言演变的最重要的动力。就是说,在传统的音韵学思路上,各地方音今音都可以视为齐梁建康音代表的中古读书音音系的后裔。

上述是字音方面的,至于其他的方面(词义、词搭配用法及修辞效果、句法),各方言口语或许也可以视为各朝书面文本(包括学术书籍、文学文本)的后裔。我们很难讨论唐代各地人平时口语说哪些词,但我们可以通过分析唐代的文本来了解唐代人的书面语使用情况(包括对先秦文言的继承与发展的情况,以及唐代人将当时的一些方言词直接运用于书面文本里的情况)。就是说,我觉得,对于方言来说,比较重要的是其中与书面语契合的部分。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9-01 09:25

首先,经历过千百年的语音演变,没有任何一种方言能完整反映古代汉语的面貌。当然,语音的演变有快慢,北方汉语总体来讲因为人口流动、战乱等因素,变化较之南方汉语来说快一些。整体来讲南方汉语的存古性高于北方汉语。但依然没有哪一种方言能代表古汉语。

1,对古代语音的重构,有两个层面,一个是音系,一个是语音音值。

2,所谓音系,是指这个语言的整体构造,如有多少种不同的声母、有多少个韵母、有多少个声调。等等。因为我们有古代的韵书(主要是宋朝修订的《广韵》,继承了隋朝陆法言的《切韵》音系)留存下来,韵书中详细记录了每个字的反切(一种古代的注音方法),同时后世有韵图。这些著作最初是为了让文人作诗词查询韵脚的方便而写的工具书,而这些工具书同时也系统地记录了古代汉语的音系面貌,因而中古汉语的音系构建这个工作已经完成,如我们知道《广韵》大概有36声母,206韵和平上去入4个调类。

3,而所谓语音音值,是指具体每个声母,韵母,声调如何来读,如何发音。因为我们没有古代的录音,也没有切实可靠的证据来证明古代每个字的具体发音,问题中的这几段中古汉语的读音是一个对古音发音的拟测,或叫“拟音”,是在音系的基础上,根据古籍描述、现代方言、语言学规律、外语对音等等因素综合构建出来的。所以这里的发音和古代真实的发音肯定还是有不小差距的。而且不同的学者的拟音也各有不同。

另外,古代的韵*录的也不是一地一人的口音,学者普遍认为《切韵》音系融合了南北朝洛阳、金陵两地仕族的口音,同时参照了南北方言。因而具体李白杜甫等人的口音究竟如何,我们也无法知道其具体的面貌。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9-01 09:25

闽南话、潮汕话是唐语,赣方言和客家话是宋语。都是中古汉语,读诗歌要求平仄工整、押韵,现代普通话已经不能够做到。

声明声明:本网页内容为用户发布,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网认同其观点,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112479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