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3 22:45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4-28 09:38
发生危害:在我国广东部分地区曾大面积发生,发病率最高的可达96.3%,甚至颗粒无收(范怀忠等,1983;黄明华等,2002)。
传播方法:汁液、种子不传,以叶蝉持久性传毒。
传毒介体:介体昆虫为电光叶蝉Recilia dorsalis、黑尾叶蝉Nephotettix cincticeps、二条黑尾叶蝉N.nigropictas、二点黑尾叶蝉N.virescens和马来亚黑尾叶蝉N.malayanus,其中以二条黑尾叶蝉传毒率最高(1.8%~95.0%)(Inouye&Omura,1982)。持久性传毒,在电光叶蝉体内循环期平均16.3d(最短5d,最长24d),最短获毒时间24h,可终身传毒,且能经卵传播(范怀忠等,1985;张曙光等,1986;Inoue&Omura,1982)。
自然寄主:水稻Oryza sativa、看麦娘Alopecurus aequalis。
人工接种可侵染的植物:多花黑麦草Lolium multiflorum、燕麦Avena sativa、黑麦Secale cereale、看麦娘Alopecurus aequalis、小麦Triticum aestivum、普通野生稻O.rufipogon(Omura etal.,1986)和千金子Leptochloa chinensis(Putta et al.,1986;Morinaka,1986;Me etal.,1986)。
侵染循环:在广东地区,水稻瘤矮病毒的田间自然越冬寄主主要是再生稻和自生稻,其带毒率分别为%~100%和28%~41%,且看麦娘也是越冬寄主,但仅个别植株发病,在流行上不太重要。水稻瘤矮病毒的介体昆虫在广东冬季仍可繁殖1~2代,若虫在感病的再生稻上可再行获毒和保毒。电光叶蝉带毒率在1月份为5%~15%,2月下降为0~3%,3月份插秧前后又上升至15%~16%,说明带毒电光叶蝉也是瘤矮病毒的重要越冬初侵染源(范怀忠等,1985;Morinaka et al.,1982)。
病害与环境及流行:瘤矮病毒主要危害晚季稻,尤以杂交稻受害更重,这与杂交稻秧田播种量和大田插植苗数较少有关。目前还没有免疫和高抗品种,早季稻一般受害较轻,但成为晚季稻的主要侵染源。晚季稻播种后,从秧针期开始即受侵染,特别是早季稻收割时,介体叶蝉*大量迁移,秧田的虫口量激增,秧苗感染率亦随之激增,愈靠近早稻病田的秧苗感病率越高。早播早植比迟播迟植发病重,秧苗在六叶龄前最易感病,苗龄越小受害越重。九叶龄后感染的不发病,因此大田的发病率基本上就是秧田的感染率。
病害的防治:
(1)选用抗病品种,加强栽培管理;
(2)晚季稻适当推迟播种插秧;
(3)秧田从秧针期开始,密切监测介体昆虫发生情况,视虫情做好适时喷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