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植原体黄萎病是怎样传播和防治的?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3 22:45

我来回答

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4-27 04:39

发生危害:水稻在苗期到分蘖盛期最易感染黄萎病,其潜育期长短与气温和感染时的水稻生育期有关。如气温在25℃时,2~3叶期潜育期为39~d,5叶期为74~93d;在28℃时,2~3叶期潜育期为25~50d,5叶期为60~79d;在30℃时,2~3叶期潜育期为30d。由于其潜育期长,所以田间发病时期,在浙江早稻上一般于6月底至7月初水稻孕穗末期到抽穗初期始见发病,到7月中旬水稻抽穗期至乳熟期才大量发病。一般以迟栽田或迟熟品种发病较重,症状也较明显,在早栽田或早熟品种中则发病较轻,症状不太明显,多数病株仅表现高节位分蘖的症状,但在收割后的再生稻上则发病率很高。晚稻一般在8月底至9月初,水稻拔节圣孕穗期开始发病,到9月下旬至10月上旬水稻齐穗至乳熟期达发病高峰,10月中旬水稻蜡熟期以后,仅有少量病株增加。发病以早栽田最重,中栽田次之,迟栽田最轻。其在田间的主要感染期,早稻苗期至分蘖期为越冬代虫所致,晚稻苗期至分蘖期,由7月下旬所发生的第二代虫子和第三代的虫子感染所致。

传播方法:黄萎病只能通过昆虫传染,汁液、土壤、蚜虫、种子均不能传毒。

传播介体:有黑尾叶蝉Nephotettix cincticeps、二条黑尾叶蝉NephotettixNigropictus和二点黑尾叶蝉Nephotettix virescens三种。

黑尾叶蝉对黄萎病原有很高的亲和性,一般在病稻上吸食10min就有3%的个体获毒,1h后就有55.6%个体获毒,12h以上几乎所有的个体都能获得病原。传病时间,最短为1min,1h的传病率为35.2%、12h为74.6%、1d为97.2%、2~3d所有个体都能传病。病原在虫体内的循环期,在平均气温32℃(最低30℃、最高36℃)时,为15~24d,多数19d。一般在5龄若虫到羽化后的成虫开始传病,大多数在羽化的当天到羽化后2d开始传病,其传病能力很强,自开始后是每天连续传病直至死亡。

各世代的自然带毒虫率,越冬代为6%~7%,5月上旬至7月中旬的第一、二代没有发现带毒虫,7月下旬的第二、三代的带毒虫率为4%~8%。越冬代的保毒虫,在越冬后必须经过一段时间的高温,才能发挥其传毒力,一般要到5月上旬才能开始传毒,到5月中、下旬时传毒率最高。其感染后在水稻上的潜育期也长,所以早稻期间较少见到典型病株,但在收割后的再生稻上能出现大量病株,可能是第一、二代虫没有发现自然带毒虫的缘故。黑尾叶蝉在水稻病株未表现症状而处于潜育期时不能获得病原,在水稻发病时才能获得病原。本病原不经卵传递。

种苗传植物:无。

自然寄主:水稻Oryza sativa,看麦娘Alopecurus aequalis,Glyceria cutiflora和陆稻Oryza cubensis。

侵染循环:本病的侵染循环基本上与黄矮病相同。看麦娘人工接种虽能感染,但在田间很少看到发病,作为越冬寄主作用不大,又因其潜育期长,早稻要在生育后期才能有较多数量的病株出现,甚或不表现症状。所以,把病原传给晚稻的,则主要由第三代虫和部分迟发的第二代虫,这点与黄矮病稍有区别。

声明声明:本网页内容为用户发布,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网认同其观点,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112479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