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3 10:27
共2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1 11:26
两次鸦片战争以后,虽然清朝上下不少人还是不愿意正视已经全面落后这个事实,但是至少也意识到了西式*炮的威力。此时恰逢太平天国运动兴起,为了*太平军,清*逐步开始从国外进口西式*炮武装清军,以加强清军的战斗力。
然而由于清朝的正规军八旗和绿营已经糜烂不堪,清*又财政紧张,因此不得不允许各地督抚和地方士绅自己筹饷编练练勇,和太平军作战。这些练勇中比较有名的有曾国藩的湘军、李鸿章的淮军、左宗棠的楚军等等。
因为都是自己筹饷自己练军,因此这武器装备也都是各军自行购买。最早向西方大规模购买*炮的是淮军,之后湘军、楚军和其他清军各部也都开始装备西式*炮。由于此时各路督抚大帅们对于西方*炮的了解还很有限,大多是根据自己熟悉的洋人推荐购买。所以当时清军各军甚至是一军之内,装备的*炮也各不相同,直接造成几乎当时世界上有名的步*都在中国出现过。
比如像左宗棠西征时,其所属部队装备有各类步*不过两万多支,种类就有哈乞开斯、马蹄泥、标针快,利名登、七响、八响、十三响*等多种。
这里面哈齐开斯是指美国的温彻斯特-哈齐开斯M1879步*,马蹄泥是英国的亨利-马梯尼步*,利名登是美国的林明敦步*。七响、八响、十三响则是指步*的弹仓里的子弹能打几下,所以十三响就是弹仓能装十三发子弹的步*。
在晚清时节各国都积极研制各类弹仓步*,按照弹仓位置不同,又分后托弹仓、前托弹仓和机巢弹仓三种。后托弹仓就是弹仓设于*的后托,前托弹仓的弹仓在前托,机巢弹仓则位于机巢下方。
前后托弹仓是管状式,优点是能装的子弹较多,缺点是因为要一发发装填子弹,速度较慢(后来有了更换整个弹仓的设计),而且因为距离机巢太远,容易出故障,所以后来被机巢弹仓逐步取代。
不过在早期因为前后托弹仓装弹较多,还是颇为流行。当时比较有名的两款十三响步*中,斯宾塞是后托弹仓,温彻斯特是前托弹仓,这两种*清军都有装备。不过清军装备的斯宾塞步*以九响为多,十三响还是温彻斯特为主。像参加平壤之战的淮军所属盛军,其骑兵就装备了温彻斯特十三连发后膛卡宾*。
因此一般提到十三响,又不说明是哪种型号的话,大多可以认为是温彻斯特十三连发后膛卡宾*。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1 11:27
这种*在当时来说不厉害,因为这就是一种霰弹*,不过因为技术原因,射程短的可怜,杀伤力更是让人觉得搞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