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共5个回答
热心网友
我觉得《海底鬼岩城》并不是完美的,我却十分偏爱这部作品。
这部作品在《哆啦A梦大长篇》的历史乃至藤子·F·不二雄的创作史上都有着特殊的地位。可以说,以其完成为标志,藤子的创作中心逐渐开始向《哆啦A梦》转移,尤其是《哆啦A梦大长篇》。而作品本身在整个系列中也非常特殊——总共连载7回,比其他大多数作品多出了1回,因此页数也比其他作品多出了20页左右(除了修改后的《铁人兵团》)。
由于篇幅较长,藤子·F·不二雄有了更多的发挥空间。这部作品铺垫非常多,“有一点不可思议”的风格十分明显——冒险之前的日常风景得到充分描绘,冒险过程又惊心动魄,情节的残酷性使之染上了一定的黑色色彩。其中的*隐喻被很多人认为是这部作品迟迟不翻新的一大原因。当然对我这个静香控来说,最大的加分项还是静香在这部作品中的表现堪当主角。
对作品进行全方位的分析,我没有时间也缺乏能力。在这里,我只对这部作品的主题提出一些粗浅的看法。
《海底鬼岩城》的开场似乎并没有什么值得一提的,无非是孩子们想去暑假露营却发生了分歧,费尽周折后终于一同出发前往海底。众人一同帮助大雄写作业虽然颇具教育意义,但总感觉落入了俗套。一开始就凸显集体的团结实在太无趣了。
然而正是这个略显俗套的情节,成为理解作品主题的一大关键。
为什么呢?因为这个团结来得太早了。其他的大长篇,五人组显示出团结一致精神的时间,早的如《宇宙小战争》40多页,晚的如《宇宙开拓史》、《大魔境》160余页。而且无论早晚,五人几乎都是为了面对共同的敌人或拯救某位同伴而团结起来的。反观《海底鬼岩城》,早在冒险开始之前,20多页的位置就提前出现这样的内容,这或许暗示着这部作品主题的独特性——集体的团结并非藤子想要表达的主要主题之一,而是为更深刻的主题埋下的伏笔。
那么,真正的主题是什么呢?从两个角度来看,我们似乎可以得到两种答案
如果着眼于五人组与威尔共同*可怕的AI波塞冬,那么姆国与亚特兰蒂斯在数千年前的争端将成为主题的关键。
亚特兰蒂斯这个名字想必大家都不陌生,它是首次出现于柏拉图对话录的传说国度,位于大西洋的中心,在与雅典交战时受宙斯惩罚突然遭遇地震与水灾而沉入海底。出现亚特兰蒂斯的各类作品不计其数,它几乎成为了海底文明的代名词。
而姆国之名大概来自姆*。姆*的“历史”比亚特兰蒂斯短暂不少,它由美国学者詹姆斯·柴吉吾德于20世纪初提出。詹姆斯认为,史前的太平洋海域存在一片比南美洲面积还大的*——姆*,并且曾产生过高度文明。然而,地震与地壳变动使这块传奇*永久沉没。
同样是存在远古文明的传说*,同样因为自然灾害而沉入海底,一个位于大西洋而另一个位于太平洋……藤子·F·不二雄巧妙地利用这种对应关系,勾勒出七千年前的海底世界图景。
在《哆啦A梦》的世界中,那时的海底分布着数百个大大小小的国家,它们分别属于两个联邦——姆国与亚特兰蒂斯。两国之间展开了激烈的斗争,争相增加军队、开发新型武器。终于,亚特兰蒂斯制造出鬼角弹,以此恐吓姆国,要求他们投降……
这个故事无疑是在隐喻当时美苏冷战的环境。之所以特意提到海底两联邦由许多国家组成,大概是为了反映,美苏两国的斗争不仅是国家斗争,更是资本主义阵营与社会主义阵营的斗争。两个超级大国进行了轰轰烈烈的军备竞赛,尤其是核武器的大量制造使双方都拥有了实行“相互保证毁灭”战略的能力,这正对应着亚特兰蒂斯的鬼角弹威胁。而《海底鬼岩城》的创作时间正是冷战进入“暖战”阶段之时,双方的军备竞赛进入白热化。当时不少人都害怕造成巨大且不可逆破坏的核战争会在不经意间一触即发。因此这部作品可以说是藤子·F·不二雄紧跟时代的产物。
亚特兰蒂斯为了保护自己而建起了防护墙(百慕大三角),最终却在进行试验时自我毁灭。如果故事在这里结束,那么我们可以说,这部作品的主题是讽刺冷战,反对核武器,呼吁真正的和平——这确是人民的呼声,但似乎并没有什么特别的。
但藤子·F·不二雄并未止步于此。在亚特兰蒂斯毁灭七千年以后,“波塞冬”开始活动了。
在柏拉图笔下,波塞冬是亚特兰蒂斯的创造者,也是受到无上崇拜的神。而到了《海底鬼岩城》,波塞冬却成了报复系统的人工智能——也就是说,成了仇恨与毁灭的象征。它会在侦测到敌人攻击时向全世界发射鬼角弹,为了赢得战争牺牲整个地球……
亚特兰蒂斯人的一切都在数千年前毁于一旦,波塞冬与其控制的无人军队是其唯一留下的“遗产”。讽刺的是,发达的科技没有传下、惊人的财富失去意义、辉煌的文化焚为灰烬……留下的,偏偏是仇恨与杀戮,混乱与恐惧。几千年来,仇恨不断流淌在波塞冬的电路里,使无数海底勇士惨烈牺牲,使人民生活在恐惧之中,使世界随时面临毁灭的威胁。如果不是恨而是爱留下会怎样?可惜爱不会以这种方式留下。以上均为个人观点。
热心网友
每个人都有难以忘怀的东西
热心网友
我真的很难忘记这些事
热心网友
很多剧场版都是无法忘怀的
热心网友
觉得看一遍,真的是难以忘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