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著名的“福建三女”是哪三女呢?

发布网友

我来回答

6个回答

好二三四

蟳埔是古刺桐港的海交要津,是一个以捕捞业和滩涂养殖为主的沿海渔村,其浓厚的民俗风情与独特风味的“蟳埔蚵”一起名闻遐尔。现存蟳埔民间习俗诸多,而与惠安女、湄洲女并称福建三大渔女的蟳埔女的奇特习俗,更构成了闽南沿海的一大民俗奇观。

蟳埔女的习俗是繁多的,本文仅撷取其中部分与众不同的奇异习俗,仅供学术研究探讨。蟳埔女的装饰被称为‘民主头、封建肚’:它的头发在脑后梳成圆髻,髻中横穿一支“骨髻”,插上几朵五颜六色的鲜花,再盘上几串四时鲜花,嫣紫姹红、争芳斗艳;它的服饰是典型的“大裙衫、阔脚裤”,且盛行“青衫黑裤”;其所佩首饰以“丁香”较具特色,据传蟳埔女的头饰及“丁香”存有泉州“海丝”的遗踪。蟳埔女的婚俗,从沿村大道送“订婚礼”到结婚时浩浩荡荡的送“嫁妆盘担下”队伍及至分赠全村鲜花以及新娘“入门黑”、“换肠肚”、“焗干家”等习俗特色颇浓。蟳埔女生男孩、造大船、“起大厝”是较重大的喜庆节日,“蒸喜饭”、“送更”、“洗契”、“印龟结粿、汆鸡蛋”及“竖龙骨”、“安龙目”、“出龙”直至“奠基、上梁、安门、入厝”等习俗奇异。蟳埔女过年的“新娘花”,“年夜饭”也是蛮有特色的。至于蟳埔女的民间信仰繁多,缘于她们生长于海、水之间,出于对祈求平安的强烈欲望,其民间信仰习俗也有其特色。

蟳埔女吃苦耐劳、心灵手巧,蟳埔女的诸多奇俗民情颇得探索;蟳埔蕴藏着丰富的人文资源,颇具挖掘、整理、研究价值。

热心网友

蟳埔女是海的女儿,每天的潮起潮落都有她们的牵挂和希冀。她们喜欢打扮,也勤劳能干。这些生活在泉州海滨的渔家女,当男人出海捕鱼或外出经商时,她们则在家织渔网,带小孩,敲剥海蛎,为商人搬运货物。即使到了现在,漫步村庄里,依然可以看到她们挑着海产品匆忙而过,或在自家小院里敲剥海蛎的身影。至今在泉州的各个菜市场,蟳埔女卖的海鲜仍然有良好的声誉惠安女是福建泉州惠安县惠东半岛海边的一个特殊的族群,她们以奇特的服饰,奇异的婚俗闻名海内外。惠安女,从狭义上来说其实是惠东女,主要分布在福建惠安东部崇武、山霞、净峰和小岞四个镇,是地地道的汉族。她们的服饰,也深深地影响着周边的乡镇,如东岭、东桥和辋川等。据当地人说,几百年前,她们由中原移居于此,因海边生活为防风而佩带花色头巾和橙*的斗笠,花巾上还有编织的小花和五颜六色的小巧饰物;上身穿着紧窄短小的衣服,露出下肚;下身穿着特别宽松肥大的裤子,腰带是扎在肚脐下面。
  如今不论是在莆田繁华的街头,东山迷人的海岛,还是在漳浦喧闹的集市上,常常可以看到她们装束奇特的身影。有人说她们是少数民族,有人说她们是汉族。这一带的7个乡村总共只有几万人,虽然她们只是惠安县人口的一小部分,却引起了海内外许多学者的广泛的关注。她们的形象随着文学艺术家们的摄影镜头、诗歌和音乐走上了银幕,书刊、报纸和五线谱,一直从中国走向了世界。 高贵典雅的“帆船髻”是我对湄洲女发型的第一印象。拾步来到隔壁祖庙的天后宫,期待能在这里见到真实生活中的湄洲女。  天后宫是世上所有妈祖庙之祖,漂洋过海赶来朝拜的男女老少信众络绎不绝。庙堂内一个身着海蓝色布衫跪拜许愿的阿婆极其引人注目,不用说,她就是我想要看到的湄洲女。阿婆虽然年事已高,头发梳得可是一丝不苟,这种头发的特点是,头的中后部梳成一个高出七八厘米、成半孤型竖起的类似船帆的发髻,两侧别着几根发卡,头顶处则是一个圆圈型的摞髻,上插上一根大的银针,摞髻上有一段缠着红线,整个发髻还有绢花相配,煞是耐看。  抬头再看庙里,不知何时妈祖像前的一排跪垫上已跪满进香的女人,除了身着蓝色布衫梳帆船髻的湄洲阿婆,还有很多中年妇女身着红衣,抑或整套红衣红裤,头上还插着一朵红花。

热心网友

“福建三女”——惠安女、(虫寻)埔女、湄洲女

热心网友

福建有三女,惠安女、蟳埔女和湄洲女

热心网友

惠安女、(虫寻)埔女、湄洲女

热心网友

惠安女、蟳埔女、湄洲女

声明声明:本网页内容为用户发布,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网认同其观点,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112479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