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4 03:31
共3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7-02 03:18
这是因为在陆地存在身体的重力和支撑问题。
水中有水的浮力支撑身体,无需骨骼支撑。如果肢不参与运动,就无需带有骨骼的肢,不管是内骨骼还是外骨骼都不需要。于是在海洋中可以进化出多肢的、无骨骼的触手生物。
但在陆地上就不行了,空气的静浮力与水相比太小了。当动物在陆地上生活和行动时,必须有骨骼支撑身体,保持身体形状,使身体不至于被重力压成一个贴在地面上的薄片。同时,要在陆地上运动,也必须有带有骨骼和关节的肢体支撑和移动。如果失去了骨骼,仅靠骨肉支撑,动物的身体就不可能长得很大,如没有骨骼的蠕虫、蚯蚓之类。
同样,没有骨骼的肢也无法支撑和移动身体,也因此,只有外骨骼的节肢动物也不可能长得很大,因为外骨骼是无法支撑庞大的身体的。那些比人还大的所谓“虫类生物”就只能出现在科幻电影里。
连有外骨骼的陆生动物都不可能长的很大,没有骨骼的触手类生物就更不可能出现在陆地上了。
陆生动物中,与触手功能相似的结构,可能只有青蛙和变色龙的舌头了。
首先要分清章鱼和乌贼,常说的巨型触手生物其实是乌贼,章鱼不会一般长得很大——虽然也有5米以上的大章鱼,但比起可达20米以上的大王乌贼还是太小了点。
再说陆地上的触手生物问题,因为重力的存在,软体动物在陆地上都不会长得很大,而且陆生的软体动物都没有“触手”,有触手的动物如章鱼、乌贼、鱿鱼之类都是头足纲的,全部生活在海中。
最后提一下可能被遗漏的“触手植物”,一些藤蔓植物还是挺有“触手”的感觉的。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7-02 03:19
触手(学名:tentacle)系存在于多数低等动物身体前端或口周围等处,能自由伸屈之突起物的总称。是一种生物体上的器官或称触须、触角,常见于软体动物,通常是复数,从数根到无法计量之数目的蠕动柔软细长器官。大多用作传感外界环境变化,但触手也可用来攫取物体。
多生在口旁,状如丝或手指,上面布有感觉器官,多如豆状,藉以感触外物,亦可用来捕食。徐珂《清稗类钞·动物·鹦鹉螺》:“鹦鹉螺为软体动物,有四鳃,口之周围多丝状触手。” 系存在于多数低等动物身体前端或口周围等处,能自由伸屈之突起物的总称。大多具有触觉和化学感觉的感受器。有刺胞动物水螅型的触手位于口的周围(口触手oral tentacle)或垂唇的周围(缘触手mar-ginal tentacle或反口触手aboral tentacle),或两处均有:水母型的触手位于伞缘或伞缘的上方(上伞触手exumbrellar tentacle)。栉水母的1对触手出自触手鞘。因为这些触手是借本身的伸缩及粘性刺丝囊、卷缠刺丝囊和粘细胞来捕食,故有捕腕(cap-turing tentacle,德Fangarm)或捕丝之名。有的触手具穿刺丝囊,用以攻击其他动物并保护自己。水螅型的触手可分为丝状触手(filiform tentacle)、有头触手(capitate tentacle)、实触手(solidtentacle)和空触手(hollow tentacle)等。涡虫纲中的切头虫目(Caridinicola等)的触手有2—10条,从表皮分泌粘液,用以固着于寄主。原环虫纲的头部具1对丝状触手;多毛纲由口前叶生出(感)触手、副感触手(亦称下触手subtentacula,palp)和触须(亦称触手毛tentacular cirrus)。拟软体动物和内肛动物的触手除作感觉器和捕食器外还是重要的呼吸器,表面覆盖着纤毛,其内腔有大量血液流入。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头部1—2对角状或鞭状的突起不是触手,而称作触角;软体动物的外套膜和上足周围有许多丝状突起,分别称为外套触手(pallialtentacle)和上足触手(epipodial tentacle)。海参口周围的触手为管足的变异物。触手的伸缩和屈曲除由于肌肉(水螅型为表皮肌细胞)的作用外,海参和原环虫类还藉助于体液于其基部的垒内进出而伸缩。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7-02 03:19
章鱼除了能改变体色和皮肤纹理来欺骗掠食者外,还有一种拟态章鱼——这是一种能模拟其他动物形态的章鱼。它们能改变形状、运动和行为方式,模仿至少15个不同物种。新西兰国家水族馆一只名为“Inky”的章鱼从半开的水族缸里爬了出来,走过房间并钻入一个排水口,穿过50米长的水管之后,回到了外海中。Inky的成功再次向我们证明:章鱼是地球上最聪明的生物类群之一。该科是重要的商业性头足类,中国南部沿海的真蛸和北部沿海的短蛸均有一定产量。蛸的干制品称“八蛸干”或“章鱼干”,除食用外,在医药上尚有补血益气、收敛生肌的作用。 为温带性软体动物,生活在水下,适应水温不能低于7℃,海水比重1.021最为适宜,低盐度的环境会死亡。能摄食大型动物性浮游生物而成长。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大洋的热带及温带海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