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0 19:09
共5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13 00:02
清明的意思是:(*)有法度、有条理;(头脑)清楚、清醒;清澈而明朗;节气名。
【拼音】[ qīng míng ]
【出处】宋苏轼《东栏梨花》:“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
我心绪惆怅,恰如东栏那一株白如雪的梨花,居俗世而自清,将这纷杂的世俗人生,看得多么透彻与清明。
【例子】沿河两岸连山皆深碧一色,山头常戴了点白雪,河水则清明如玉。
【近义词】清朗、明朗、光明
【反义词】*、昏暗
扩展资料
1、清明的近义词
清朗
【拼音】[ qīng lǎng ]
【解释】凉爽晴朗;清净明亮;清楚响亮;清新明快
【出处】 茅盾《子夜》十八:“在清朗的笑音中,桨声又响,船拢到岸边来了。”
【例子】雨后的天空清朗明澈,一尘不染。
2、清明的反义词
昏暗
【拼音】[ hūn àn ]
【解释】光线不足;暗
【出处】曹禺 《日出》第一幕:“远处鸡鸣……屋内还是昏暗的。”
【例子】大片大片的雪花,从昏暗的天空中纷纷扬扬地飘落下来。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13 01:20
清明是表征物候的节气,含有天气晴朗、草木繁茂的意思。清明这天,民间有踏青、寒食、扫墓等习俗。
常言道:"清明断雪,谷雨断霜。"时至清明,华南气候温暖,春意正浓。但在清明前后,仍然时有冷空气入侵,甚至使日平均气温连续3天以上低于12℃, 造成中稻烂秧和早稻死苗,所以水稻播种、栽插要避开暖尾冷头。在西北高原,牲畜经严冬和草料不足的影响,抵抗力弱,需要严防开春后的强降温天气对老弱幼畜的危害。
"清明时节雨纷纷",是唐代著名诗人杜牧对江南春雨的写照。但是就一些地区而言,情况并非如此。特别是华南西部,常处于春旱时段,4月上旬雨量一般仅10 至20毫米,尚不足江南一带的一半;华南东部虽然春雨较多,但4 月上旬雨量一般也不过20至40毫米,自然降水亦不敷农业生产之需还须靠年前蓄水补充。此外,5-6月是一年之中冰雹最多的月份,应当加强对雹灾的防御。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13 02:54
付费内容限时免费查看回答您好!我是您的问答助手——小赵,正在为您整理相关信息,请您稍等!
清明,二十四节气之一,春季的第五个节气。太阳到达黄经15°,便为清明。清明时,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因此得名。清明,既是节气,又是节日。节气的清明,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机;节日的清明,是民间寄放情感和慰劳自己的传统日子。清明节气在时间和天气物候特点上为清明节俗的形成提供了重要条件。
清明 (形)有法度,有条理:*~|~世界。[反]*。②(形)清楚而镇静:神志~。③(形)清澈而明朗:月色~。[反]混浊。④(形)晴朗:天气~。⑤(名)二十四节气之一,在4月4、5日或6日。民间习惯在这天扫墓。
您可以参考一下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13 04:46
相传大禹治水后,人们就用“清明”之语庆贺水患已除,天下太平。此时春暖花开,万物复苏,天清地明,正是春游踏青的好时节。踏青早在唐代就已开始,历代承袭成为习惯。踏青除了欣赏大自然的湖光山色、春光美景之外,还开展各种文娱活动,增添生活情趣。
清明节起源 春秋战国时代,是中国汉族的节日,为中国二十四节气之一,时间约在每年的阳历4月5日前后。清明节后雨水增多,大地呈现春和景明之象。这一时节万物“吐故纳新”,无论是大自然中的植被,还是与自然共处的人体,都在此时换去冬天的污浊,迎来春天的气息,实现由阴到阳的转化。
清明节流行扫墓,其实扫墓乃清明节前三天寒食节的内容,古有清明前三天为“寒食节”之说,相传起于春秋时期晋文公悼念介子推“割股充饥”一事,后逐渐清明寒食合而为一。唐代扫墓日期一般在寒食节,唐玄宗开元二十年诏令天下,“寒食上墓”。因寒食与清明相接,后来就逐渐传成清明扫墓了。
明清时期,清明扫墓更为盛行。古时扫墓,孩子们还常要放风筝。有的风筝上安有竹笛,经风一吹能发出响声,犹如筝的声音,据说风筝的名字也就是这么来的。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13 06:54
楼主,你好。汉代刘安在其所著的《淮南子》称:“春分后……加十五日指乙则清明风至。”这清明风至之时正值阳春三月,故“清明节”也有“三月节”之称。如果满意请采纳,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