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0 21:52
共5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8-28 00:10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陆游的一句诗道尽了三国的智慧人物。提起三国,人们能想到很多英雄人物,但说到三国中最聪明的两个人物,人们不约而同的想到司马懿和诸葛亮。的确,这两位堪称是三国智慧的代表人物,那么,司马懿跟诸葛亮谁厉害呢?
1.司马懿给过诸葛亮两个评价
真乃天下奇才也!
这句话,场景是再见了诸葛亮的退兵之后留下的营地,夸的是诸葛亮的治军水平。
但是对于诸葛亮的军事才能,司马懿他在和自己弟弟的谈论就说了——
亮虑多决少。亮志大而不见机,多谋而少决,好兵而无权,虽提卒十万,已堕吾画中,破之必矣。
论高傲,论*格,正史中的司马懿也并不逊色于诸葛亮自诩管仲。
当然了,打仗毕竟是真刀真*,这些嘴上功夫,我们听听就好,一切还是要在战场上见真章。
诸葛亮和司马懿的军事能力,大致可以五五开。如果双方拥有同等的资源和权限,正常也就打个平手。
在论证之前,我们尽量排除一些不必要的干扰。
诸葛有千古圣贤的忠臣之名,而司马懿有篡魏夺权的奸臣之名。
上邽之战(也称上邽-卤城之战),是诸葛亮和司马懿唯一一次真刀真*的正面交锋。
此役,诸葛亮以缜密的谋划和大胆的行动完全掌握了主动,不仅将上邽之麦尽数收走,并在兵力处于劣势的情况下(综合史料,魏军共投入十万,除去张郃部两万,其余均由司马懿指挥;蜀汉方面一共六万,王平部人数没有记载,但应该不会少于一万,诸葛亮部兵力大概在五万上下)重创魏军,其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展露无遗。
在第五次北伐中,也就是大家都耳熟目染的诸葛亮病死五丈原中,司马懿闭门死守,无论诸葛亮怎么侮辱他,他都不出兵,没过多久,诸葛亮积劳成疾病倒,病情日益加重,司马懿偷袭蜀军小胜。诸葛亮病逝后,留下计策,确保了蜀军安然撤退,还吓走了司马懿,在民间至今仍流传的一句话,“死诸葛走生仲达”。司马懿后来查看诸葛亮的营垒时,也不禁感叹道,真是天下奇才也。
诸葛亮和司马懿互有胜负,但我们从国家实力来看,蜀国是三国实力中最为弱小的国家,诸葛亮在这种情况下,仍能保证蜀国安全,创造北伐的条件,而当时的魏国,可以说是三国中最为强盛的国家,而司马懿也仅仅只做到了守有余,并未攻城掠地。尤其在诸葛亮死后,继任者姜维仍能与司马懿斗的互有胜负。由此看来,司马懿跟诸葛亮谁厉害,相信大家已经一目了然了。
可惜的是,今天的我们已经习惯了用成败得失来评价人与事,故而没有能够消灭曹魏的诸葛亮北伐也就难以被人们肯定,对诸葛亮军事才能的质疑也跟着多了起来。
2.陈寿对诸葛亮评价
陈寿的父亲是蜀汉负责修史书的*,所以陈寿可以通过这层关系了解蜀汉*的动态,直到后来被司马炎安排编著这段历史。陈寿对诸葛亮这样评价:"可谓识治之良才,管、萧之亚匹矣。然连年动众,未能成功,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意思就是诸葛亮在治国能力上比得上管仲和萧何,但军事能力并不是他所擅长的。
陈寿为什么会有这种看法呢,这实际上是诸葛亮一生中的战绩确实一般。他第一次领军是在刘备攻略益州的时候,当时因为刘璋想凭借益州的综合实力和刘备打消耗战,刘备远道而来补给压力很大,无奈只能采取步步为营的做法从荆州调遣诸葛亮、张飞、赵云等人领兵攻略益州各个郡城。当时诸葛亮所面对的对手都是益州的三流部队,诸葛亮可以轻易击败他们。
刘备死后益州南部士族和南中的异族联合谋反,诸葛亮准备三年后觉得时机已经成熟,写下《出师表》后领兵南下平叛。这一次是他真正以统帅的身份指挥全局,南中叛军更多是一些青壮劳力,不论兵装还是补给都不如诸葛亮所领导的正规军。能算得上真正战力的就是孟获的藤甲兵还有南中精锐,但他们都被诸葛亮智商碾压,诸葛亮大胜而归。
从南中回来之后就是诸葛亮连续五次北伐了,而第一次丢失街亭要塞导致平手,第二次因为缺粮退兵,第三次被司马懿识破计谋撤军,第四次同样平手,而第五次没结束就病逝五丈原。可以说诸葛亮最高光的北伐战役都没有获得实质性的战果,被陈寿评价不擅长军事也是情有可原。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8-28 00:11
司马懿。
一、军事
诸葛亮两大军事战役南征取得成功、北伐受阻于司马懿。
诸葛亮北伐出兵七次,多次无功而退兵。实因司马懿是个强敌。曹操曾经在关羽军事打击下,惶惶欲迁国都。司马懿不但阻止这一行动,还建议曹操致书孙权,趁虚抄关羽后路,致关羽败走麦城。而诸葛亮作为蜀*事的总指挥,在关羽之败中难道没有责任吗?所以军事上司马懿略胜一筹。
二、内政
诸葛亮在内政上是最为世人称道的。在蜀地原刘璋的基业上靠法治的严明,一系列务农、息民*使蜀国积蓄了与曹魏抗衡的实力。在刘备死后,他能继续推行联吴抗曹操是非常的明智之举。
而司马懿呢,著名的曹操大规模军士屯田,是由于司马懿的倡议而创办的。司马懿在主政时期更大兴军屯,广开漕渠,使“百姓大悦”为统一中国打下良好的基础。曹操死后,魏明帝奢侈无度,好修宫室役者万余人,雕玩之物,动以千计,司马懿“皆奏罢之,节用务农,天下欣赖。”
应该说诸葛亮面对的困难、事物要比司马懿艰难得多,复杂得多,所以内政方面诸葛亮略胜一筹。
三、用人
在刘备死后,蜀国人才逐渐凋敝。军事后备人才唯姜维而已,诸葛亮出师表中提及的文臣,在诸葛亮后并未做出什么能扭转或延续蜀国的事来。第一次北伐,有人曾推荐素有战功的魏延和吴懿,诸葛亮不听,任用马谡不当致使兵败。在第五次北伐方起用魏延和吴懿,此次战役,二将大破魏雍州刺史郭淮。后来,魏延造反,其原因与长久不被任用无关吗?这些不能不说是诸葛亮一生的缺憾。应该说蜀国曾经的人才济济的局面功在于刘备,而非诸葛。
司马懿在世族垄断政权的社会中,提拔了不少出身低贱但有能力的人才担任军政要职,如后来对蜀吴作战有功的大将邓艾、石苞,都出自“草根”。从用人方面,司马懿所胜应说已非一筹了。
从事实上讲司马懿实现了统一中国。
结论:司马懿较诸葛亮更强一些。
国人论人重在品德,诸葛亮因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奉献精神,给后人树立了万世师表。他被后世树为智慧的象征,不为过;被后人神化也可以理解。但若对人进行评价、对比,还应排除感情因素,给予实事求是的评价。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8-28 00:11
研读三国历史,纵观中国古代史,从整个历史发展角度来说,诸葛亮是败给了司马懿的。诸葛亮是致力于为刘备打天下,但刘备势弱,要从三国如此乱世分得一杯羹,甚至统一中国光复大汉王朝,诸葛亮的三分天下的主张和方法都是最佳的,而且也创造了三国很多流传于后世的经典战术、谋略和英雄。但是从人民的角度来说,老百姓是渴望和平,反对*的,“宁为太平狗,不为乱世人”就是几千年以来人民渴望和平反对战争的最真实的写照。而三分天下正是结束在司马懿掌握实权的魏国之上的,而且司马懿开创了魏国以及晋朝代魏后西晋东晋数百年的和平时期。虽然可能从过程来说可能没有马背上打下的江山那么英雄,但却是最和平和伤害最低的方式。从这一点上,窃以为诸葛亮的成就是没有司马懿大的。
从*方面来说,诸葛亮一生的*生涯是比较顺遂的,老板刘备是一个很好的伯乐,虽然可能没有充分发挥出诸葛亮的*才能,但是也没有对他的*才能进行*,用人不疑。众所周知,司马懿的老板曹操是一个不信任人的人,在他底下做事是一件非常艰苦的事情,但是司马懿能够在曹操认为其“久之必反”的情况下逐渐的打消曹操的怀疑并取得他的信任是一件非常人能及的事情。在刘备挂掉之后,诸葛亮独挑蜀国大梁,在玩的力不从心最终累死之前也不知道找个或者培养一个可以信任的人来延续他的事业。而司马懿却能够在挂掉之后还能有一个儿子和孙子来继续他的事业并最终成立大晋王朝,活活把一个天下和平改姓,其长远谋略可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从军事方面来说,诸葛亮和司马懿有过多次对抗赛。最著名的便是历时长达七年之久的诸葛亮攻魏之战,魏国的统帅就是司马懿,两者在过程中是各有胜负,也有很多精彩的故事流传于后,很多资料都对诸葛亮大加赞赏,说诸葛亮多次打败司马懿。但结果却是司马懿一个“拖”字决使诸葛亮病逝五丈原、蜀军撤兵而告终。由此可以看出,司马懿在军事指挥上面是胜过诸葛亮的。而搞笑的是可爱的诸葛先生在一场战争失败后,送了一套女装给司马先生妄图使其勃然大怒、气血上升、肾上腺激素增加从而作出错误决定。类似的这招在周瑜身上虽然成功了,可以在司马懿身上没有得到他想要的成绩。
从经济的角度来说,诸葛亮早期,由于桃园三结义的三位都还没有牺牲,所以大部分时间诸葛亮都是在管理蜀国的后勤工作和经济发展工作,但是蜀国的经济并没有得到很大的发展,依然是三国中经济发展最落后的国家。而司马懿大力发展生产,恢复魏国经济,建立了民屯和军屯的屯田制度,为以后魏国统一三国并开创大晋王朝打下了坚实的经济基础。
我是推崇司马懿的,他夯实了晋朝代魏的坚实基础,一个王朝由此诞生。其实历史上有很多的司马懿类型的人才,我们可以称他们为“窃国者”,如董卓、王莽等,但是以和平方式窃国成功可能就只此一家了。而诸葛亮一直以来给我的感觉是儒雅的文人,有点儒也有点腐,一生希望并且一定要有一个主子存在,可能不能对别人尽忠便会觉得活着没有意义,有一种从骨子里散发出来的奴性。我对他最大的不满便是:既然一定要有一个主子,为什么要对刘阿斗忠诚?一个如此扶不起的人将他的后半生全部浪费了,也葬送了他前半生创下的功绩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8-28 00:12
这个问题《三国志》中没有明论;即使有,恐怕也不能过分依从《三国志》的意见。因为虽然《三国志》没有以晋朝和司马氏为主体,不存在为司马氏*的内容;但陈寿毕竟是晋朝人,毕竟是司马氏的臣民,只怕多少还是要给他们的“宣帝陛下”一点面子的。
司马懿和诸葛亮都是三国晚期一流的英才,这是毋庸置疑的;但是“文无第一”,谁更胜一筹,这很难说,一般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一般来说,文人儒生较倾向于诸葛亮(传承千年的“诸葛亮情结”),赵蕤的《反经》中就提到过文人们对两个人的评判:
【*】 晋宣帝雄谋妙算,诸葛亮冠世奇才,谁为优劣?
虞南曰:“宣帝起自书生,参佐帝业,济世危难,克清王道,文武之略, 实有可称,而多仗阴谋,弗由仁义,猜忍诡伏,盈诸襟抱。至如示谬言于李 胜,委鞠狱于何晏,愧心负理,君子不为。以此伪情,行之万物,若使力均势敌,俱会中原,以仲达之奸谋,当孔明之节制,恐非俦也。”
[吴张微《默记》论诸葛亮、司马宣王二相优劣曰:“汉朝倾覆,天下分崩,二公并遭值际会,托身明主。孔明起蜀汉之地,蹈一州之土,方之大国, 盖有九分之一也。提步卒数万,长驱祁山,慨然有饮马河洛之志;仲达据天 下十倍之地,仗兼并之众,据牢城,拥精锐,无擒敌之意,务自保而已。使彼孔明若此而不亡,则凉、雍不解甲,中国不释鞍,胜负之势亦已决矣。方之司马,不亦优乎?”]
【译文】:
晋宣帝司马懿老谋深算,诸葛亮盖世奇才,哪一个更高明?
虞世南说:“司马懿出身于世代儒家,参与建立魏国的政制,在世事危难之际能有所救助,清理朝纲,文才武略,实有可称道的一面。然而这人好玩弄阴谋,做事不讲仁义,猜疑妒忌,诡计多端。譬如他为让魏明帝自取灭亡,故意装病,河南尹李胜离京赴任前去看他,他故意说胡话,装得命在旦夕,使曹爽放松了警惕;他把何晏等人下狱后,任由狱吏审讯拷打,最后连诛三族。这类伤天害理昧良心的事,正人君子是做不出来的。用这种虚情假义对待一切事物,倘若在势均力敌的情况下,到中原地带去会战,以他的奸谋来对孔明的统帅有方,恐怕就不是对手了。”
[东吴时的张微在《默记》中谈论到司马懿和诸葛亮二人的忧劣时说:“汉朝灭亡,天下三分,这二人同时生活在风云际会的时代,投靠了一方之主。 孔明从蜀汉开始活动,地盘只有一个州,与大国相比,只占九分之一,指挥着数万军队,长驰于祁山一带,意气奋发,大有饮马河、洛的壮志。司马懿拥有天下十倍之地,仗着兼并的大军,城垒坚固,部队精锐,不敢斩将擒敌,却只能自保而已。假如孔明不是死于五丈原,凉州、雍州(今陕甘宁一带)的军队和武器装备还在,战争继续下去,谁胜谁负很明白。比起司马懿来, 孔明不是更高明吗?”]
*上,诸葛亮擅长治国,司马懿也长于理政,两人可谓不相伯仲;权谋上,诸葛亮罢黜李严,司马懿诛杀曹爽,两人都是排除异己,大权独揽,也可以说不相上下。他们的高下之别,其实主要看军事上。
司马懿极善用兵,孙权就说过:“司马懿善用兵,所向无前”。而诸葛亮的军事指挥能力,则远远不如。
关于诸葛亮的才能其实原本是有定论的,没有什么必要来争议,陈寿说得很清楚——诸葛亮的特点,是“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干,优于将略”。也就是说,诸葛亮的*才能忧于他的军事才能。军事才能当中,治军又优于用兵。所以,让他治国,绝对一流;让他治军,也没有问题。但要说设奇谋、出奇兵,那就不是他的强项了(应变将略,非其所长)。
这原本是实事求是评价,然而后世却徒起纠纷。反对派的依据,主要是据《三国志•诸葛亮传》的记载,司马懿在巡视诸葛亮军营时,曾经佩服地说一句“天下奇才也”的话。其实,司马懿赞叹的,正是诸葛亮的治军之才。对于他的用兵,则另有评价。这个评价记载在《晋书•宣帝纪》中,原文是“亮志大而不见机,多谋而少决,好兵而无权”。这话翻译过来就是:诸葛亮这个人,志向很大却不识机微,谋划很多却缺少决断,喜欢用兵却不知权变,简直就等于说他志大才疏,不是打仗的料。所以司马懿说,别看诸葛亮人多势众来势汹汹,消灭他却是指日可待(虽提卒十万,已堕吾画中,破之必矣)。许多历史学家都己说过,此处不再赘言。
什么叫“虽提卒十万,已堕吾画中,破之必矣”?就是说,他诸葛亮虽然统率十万大军过来,却已经堕入我的计划中,击破他是早晚的事情。”什么计划呢?以守为攻。
所以司马懿深沟高垒,只守不战,被很多人当做是“*”的证据,其实不确。“蜀汉求速战,曹魏当久拖”——速战速决对诸葛亮有利,持久战对司马懿有利,怎么办?当然是拖着不打了!倘若当年官渡之战时,袁绍能像司马懿这么做,曹操早就灭亡了。
总结:千年以来,被文人们控制的*都是倒向诸葛亮更胜一筹,认为他的失败完全是运气不好,是“天夺其魄”;但是究其根本,诸葛亮的失败是必然的,这不仅由于其个人能力,也是当时天下大势使然。诸葛亮的伟大,更多的在于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伟大道德情操,“治国以礼民无怨声,不滥用私刑,没尚有余泣” ,这是千古无双的。像康熙皇帝说的“惟诸葛亮能如此耳。”
应该说,能力上是司马懿略高一筹,但是诸葛亮更加令人钦佩。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8-28 00:13
正史记载,诸葛强在智,而司马强在谋,如果非要比较这两个人的话,应该是司马懿更强,毕竟司马氏是开创了一个朝代的,正史向来不吝于对帝王将相*,可以翻开二十四史<晋书>。虽然《三国志》同样被看做是正史,但毕竟是私人著作,我国的史书受春秋影响很深,不甚客观,常常带有著者的主观看法。《三国志》当中对于诸葛的描写更为正面强大,但在近现代很多人眼中,诸葛所谓“卧龙”也不过是以退为进,沽名弄权之辈,他未必没有野心,但还想要一个流芳千古的名声,未免做作。司马懿野心勃勃,最终也确实成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