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5 05:03
共4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8 03:42
众所周知,古代社会生产力极其低下,而不像今天我们这般衣食无忧,快乐自在。对于古人而言,能够温饱便是他们梦寐以求的愿望。
据相关史料记载,我国古代因为旱灾、涝灾等原因经常导致田地里颗粒无收,这样一来,也就决定当时的百姓会因此而饿肚子。在当时那个各种物资极其匮乏的时代,百姓只能以嚼树皮,吃树根来度过灾年。
说到这里,大家一定非常好奇,当时的灾民为什么不去河里抓鱼,反而要吃树根、树皮呢?
其实,这一切的一切都要追溯到古代灾情时的具体情况。在不同地区的百姓,有着不同的地理环境和不同程度的灾情。
一、古代灾情频发
古代时期,因为生产力低下和科学技术有限,对于百姓而言,整个都是靠天吃饭。可以说,当时的天气情况直接决定土地里的收成。尤其是种地为生的百姓,天灾对于他们来说就是致命的问题,一旦遭遇天灾,他们首要面对的问题就是如何填饱肚子。
相传,古代时期历朝历代都有灾情的出现,几乎每一年,都会出现不同形式、不同程度的灾害。而这些灾害,都会对当时的百姓生活造成困扰。百姓辛苦一年的劳动成果,很有可能毁于一场大雨或者数月的干旱。
对于当时的百姓而言,天灾一旦出现,也就意味着他们一年白干了。不仅如此,他们也要面对着不同程度的饥饿。有的地区,百姓因为遭受天灾而饿的没有办法,最后只能易子而食。虽然这种做法是极其残酷的,却也暴露出古代社会底层百姓的不易,这也是我们不得不接受的事实。
因为灾情的出现,大部分百姓都会到山上采摘一些野果之类的食物来充饥。除此之外,树皮、草根也成为老百姓的食物。虽然这些东西吃不饱,也很难吃,最起码能够维持人体需求,不至于饿死。
不过话又说回来,当时灾区的百姓为什么不下河抓鱼虾吃呢?
其实,这跟不同地区的不同受灾情况有着紧密的联系。
二、北方地区
在我国古代,北方地区也是经常受灾的地方,北方经常出现大面积的旱灾,导致大面积稻田颗粒无收。除了旱灾,北方偶尔也会经历一些洪涝灾害,不过洪灾在古代的北方是非常少见的。
然而,北方地区虽然拥有广袤的平原,但是土地却是非常贫瘠的。原本这些土地都长不出太多的庄稼,加上天气的干扰,导致北方大片土地经常颗粒无收。北方人口密集,因为粮食的缺失,势必会造成灾情的出现。
北方的灾情,对于当时的统治者而言,他们是非常在乎的,毕竟从古至今的政权中心都在北方的中原地区。为了稳固统治,统治者都会派出钦差带着粮食进入灾区救灾。虽然作用不是太大,但也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灾情。
很多人好奇为什么灾区的人们喜欢吃树皮、草根,而不喜欢吃河里的鱼虾。其实,这都是有原因的。
众所周知,北方地区,河流湖泊远不如南方的多,这里的小河一旦遇到旱灾,大多呈现枯竭状态,又怎么去抓鱼抓虾呢?也就是说,只要旱灾出现,北方的小河就抓瞎啦。
然而北方较大的河流,因为当时条件原因,根本无法下去捕捉。倘若贸然进去,不仅会浪费体力,甚至会丢掉生命。即使对灾区极其饥饿的百姓而言,这样丢掉生命也是得不偿失的。所以,北方灾区的百姓大多会选择吃树皮草根,勉强活下去,或者等待朝廷的赈灾。下河抓鱼抓虾的方法对于他们而言,是没有用的。
三、南方地区
古代南方地区,尤其是江南,有着“鱼米之乡”的美称。对于南方的百姓而言,他们要比北方的百姓幸福的多。首先,他们不会遇到所谓的旱灾,虽然时常有洪涝灾害发生,但对南方百姓的影响要远远小于北方。
值得一提的是,南方地区温度高、光线强,水分充足,那里的农作物可以达到一年两三熟。只要不是整年的灾害,对于南方地区的百姓而言也是没有多大影响的。客观的说,南方百姓可以吃的的食物要比北方百姓充足的多。
如果遇到较小的灾情,南方百姓几乎可以自己解决,倘若真的遇到大的灾情,朝廷也是不会置之不理的。
还有非常重要的一个原因,那就是当时的南方人口较少,远没有北方地区庞大。就算是同样的灾情,对于南方地区而言,也是相对较小的。
所以说,南方地区的百姓,即使受到自然灾害的影响,他们也不会下河抓鱼抓虾。因为普通灾情对于南方人来说,还达不到迫不得已下河抓鱼吃的地步。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8 03:42
作为对未知生物理解,古代人在技术不娴熟,捕鱼知识又不能全面授予每人知晓前提下,海上作业很危险,面临人口下降迅速,还不如直接啃食树皮,农业知识胜于渔业知识,且树木在眼睛观看范围内,没有任何危险,只要可以辨别是否有毒素,就可以安全食用。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8 03:43
关键是鱼也被捕杀完了,人不是到了忍无可忍的地步,是不会吃树皮的,在饥饿年代,很多人是把能吃的都吃了,最后实在没有办法再去啃树皮的。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8 03:43
主要是不会去腥味,鱼本身带有很重的鱼腥味,古代没有什么去腥味的调料,做出来的鱼,腥味很重无法下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