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5 04:46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6 23:37
我怎样教古诗
丁慈矿
1998年登上讲台,我开始教学生读古诗。
为什么教古诗,原因有二:一、阅读经历告诉我,古典诗词是好东西,可以帮孩子构建一个美好的精神家园。二、当时团*发起的“中华古诗文诵读”工程正在开展,我很想参与进去,获得个人的成长。
从那时起,我先后换了两所学校,但这件事一直坚持了下来。起初,我还带有一点功利心,想申报一个“诗文诵读”的区级科研课题,但是我申报了两次都失败了。我的功利心也就消失了,全凭兴趣教诗,越教越有兴趣,越有兴趣越想教得好一些,于是收罗了一大堆的诗词书籍资料,这些年一直在读,怎么也读不完。
我每一届学生都是从三年级开始*,然后教到五年级毕业。孩子们有三年的时间是和我一起度过的。这三年中,我平均每周教他们读一首诗,到五年级时还增加一些宋词和古文阅读。刚开始是我教,后来便组织孩子们自学,自己选择自己喜欢的诗词来教大家。起初是每周一首,后来是每周两首甚至三首。三年下来,一般孩子背诵量都在二百首左右。
我具体的做法是:
一、从好玩出发,从趣味诗入手,从浅的诗开始
我教诗没有固定教材,起初是从有趣的、浅显的诗开始教的,如数字诗:
一去三五里,烟村四五家。
亭台六七座,*十枝花。
这是宋朝学者邵雍的一首小诗。
郑板桥的咏雪诗:
一片一片叉一片,两片三片四五片,
七片八片九十片,飞入芦花总不见。
这首诗曾被选人*年问的小学教材,汪曾祺先生小学时读到这首诗,从中感受到中国文字的美,他说自己的写作方法是从“飞入芦花总不见”悟出的。
再如纪晓岚的《秋江晚钓》:
一帆一桨一渔舟,一个渔翁一钓钩。
一俯一仰一场笑,一江明月一江秋。
这首诗被的小学国语教材选人了,我们的孩子也很喜欢它。
中国文字富有游戏精神,有一种诗叫“神智诗”,充分利用汉字象形的特点,画出来的,如下面这首:日圆山高路口长,云横雨细倒斜阳。
扁舟横渡无人过,风卷残花半日香。
太好玩了,小孩子一看就喜欢上了。这些诗我是不作讲
解的,只是和学生一起读,读完了让孩子描述诗中的画面,然
后说:“这诗好玩吗?哪里好玩?好玩就应该记住,后面还有
更好玩的呢!”
为什么要从最简单、有趣的诗人手呢?现代教育家夏丐
尊先生说:“从什么读起不成问题,最初但从有兴味的着手就
可以。其实,除了有兴味的着手也没有别的办法。”
明代大思想家王阳明也曾说:“今教童子,必使其趋向鼓
舞,中心喜悦,则其进自不能已。”
由此可见,要使所学的诗歌在学生的心目中显得可爱,起码是在教师的启发、指点后学生觉得可爱,因此“每周一诗”最初的选择不可不慎。
二、沿中国地图教起
我常常想:李白、杜甫等伟大的诗人从来就不曾离去,当我们涉足他们的游踪,高声诵读他们的诗的时候,他们就在我们的生命中复活了。和诗人同行,我们不再孤单、不再胆怯,我们便在凡庸和琐碎之中获得了诗意的人生。
我在教室里贴了张中国地图,告诉孩子们诗人最爱游山玩水,凡诗人涉足之地,都有诗的存在。然后对照地图,先教大阴山下的《敕勒川》,再教南朝民歌《江南可采莲》,这是为了强调塞北江南的时空差异。接着教《枫桥夜泊》,再教《钱塘湖春行》,这也是我们学生经常去旅游的地方。
然后沿着长江溯流而上,《题金陵渡》《芙蓉楼送辛渐》《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题岳阳楼》《早发白帝城》等,接连教了下来,孩子学得很有兴趣。我告诉他们这些诗都是诗人所见所感,如果有机会去这些地方,一定要大声背诵古人的诗,周围的游客会刮目相看的。一个孩子在暑期去黄鹤楼旅游时,就在那儿背诵崔颢的《黄鹤楼》,回来得意洋洋告诉我,有人对他翘起了大拇指。这种自得是多么好啊!地图可以让孩子们找到诗歌的时空坐标,可以激活它们的生命,可以让孩子们穿越悠长的时空和诗人相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