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理解长恨歌的“恨”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5 04:44

我来回答

3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6 20:15

这涉及到《长恨歌》的主题问题,对主题的认识不同,其恨的内容自然也不同。然而关于《长恨歌》的主题思想,历来是读者争论的焦点问题,观点颇为分歧,约可分为三派:其一,爱情主题说。认为从作品宫中多宠的宪宗;其三,双重主题说。认为将此诗看成纯粹的讽谕诗或爱情颂歌都不恰当,它是暴露与歌颂的统一,讽谕和同情的交织,既为李、杨的爱情悲剧一掬同情之泪,又为他们的误国失政一叹遗恨之声,二者交相融汇而不是机械叠加。此外,还有人认为此诗是作者借李、杨悲剧来抒发自己爱情失意的情怀。究竟如何,还需从作品本身去分析。

《长恨歌》就是歌“长恨”,“长恨”是埋在诗里的一颗牵动人心的种子。而“恨”什么,为什么要“长恨”,诗人不是直接铺叙、抒写出来,而是通过他笔下诗化的故事,一层一层地展示给读者,认人们自己去揣摸,去回味,去感受。根据全诗的内容和情节发展,可将诗分为四个层次:第一层从“汉皇重色思倾国”至“尽日君王看不足”,叙述了安史之乱前,唐玄宗如何重色、求色,终于得到了“回眸一笑百媚生”的杨贵纪。贵纪进宫后恃宠而娇,不但自己“新承恩泽”,而且“姊妹弟兄皆列士”,反复渲染唐玄宗得贵妃后完全沉湎于歌舞酒色。开卷首句既提示了故事的悲剧因素,又唤起和统领着全诗。第二层从“渔阳鼙鼓动地来”至“回看血泪相和流”,写安史之乱,玄宗逃难,*赐死贵妃,写出了“长恨”的内因,是悲剧故事的基础。诗人有意将因玄宗荒淫误国所造成的安史之乱进行了淡化处理,对二人的生离死别则着意形容,读者受到的是悲剧气氛的感染而不是历史的理性批判。陈鸿《长恨歌传》“惩尤物,窒乱阶”之说是板着面孔做文章,故不能视为此诗的写作动机。第三层从“黄埃散漫风萧索”至“魂魄不曾来人梦”,描述了杨贵妃死后,唐玄宗在蜀中的寂寞悲伤还都路上的追怀忆旧,行宫见月,夜雨闻铃,是一片“伤心色”和“断肠声”。长安收复以后回朝时,重过马克,“不见玉颜空死处”。回宫后,池苑依旧,物是人非,缠绵悱恻的相思之情,使人觉得荡气回肠。第四层从“临邛道士鸿都客”至“此恨绵绵无绝期”,写玄宗派方士觅杨贵妃之魂魄,重在表现杨妃的孤寂和对往日爱情生活的忧伤追忆。诗人运用浪漫主义手法,上天入地,后终在虚无缥渺的仙山上让贵妃以“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的形象再现于仙境。“情”的渲泄已超脱于帝王妃子间的感情纠葛,而更多地带有诗人的主观的理想成分,并早已超出了历史事实的范围,将主观愿望与客观现实的矛盾冲突表现无余。结尾“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二句,是爱情的叹息与呼声,是对于爱情受命运播弄,和爱情被*伦理摧残的痛惜,此恨之深,已超越时空而进入无极之境。这样,诗人便以“长恨”表现了爱情的长存,亦即点明全诗的主题。
所以,我们认为《长恨歌>并非是一篇*讽谕诗,而是一篇歌颂爱情的诗篇。恨就恨李杨二人的爱情不能美满长久了。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6 20:15

《长恨歌》就是歌“长恨”,长恨是主题。恨什么,恨到什么程度,诗的结句作了解释: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杨玉环,唐玄宗李隆基的贵妃。善歌舞、晓音律,丰腴美艳,为中国古代四大
美女之一。自古红颜多薄命,这么一位不可多得的绝色女子死时年仅38岁。千百年
来,多少*人墨客为其吟诗赋词,而惋惜不已啊!
�起先,杨玉环是李隆基之子寿王李瑁之妃,谁知,喜好猎艳的李隆基那双色眼
竟盯上了自己的儿媳,儿子无可奈何只好听之任之。皇帝纳媳为妃有悖伦理,这老
色鬼已经欲火中烧,不爬这个灰誓不罢休。他想个办法,采取曲线纳妃,授意杨玉
环先出家为道姑,然后暗中入宫,入宫后立刻被封为贵妃,地位仅次于皇后。�
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李隆基与比他小31岁的杨玉环终日厮守,
形影不离。真个是:“行同辇、止同室、宴专席、寝专房。李隆基对玉环的迷恋,
不仅仅是她拥有*的身段,富于缠绵且深谙床第之欢;另一方面她是位才女。玉
环能歌善舞,通晓音律,有着极高的音乐天才。美女加上才女,谁又能不为之倾倒
呢?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有了杨玉环,李隆基把其他妃嫔全抛在了一
边。对她,可以说超过任何一个皇帝对贵妃的宠爱。为了能让玉环吃上新鲜的荔枝,
李隆基命人飞骑从广东日夜兼程运送入京,累死了多少人马啊!
由于杨玉环受到了宠爱,杨家人也因此发迹了。亲朋好友都沾了光,鸡犬也升
了天。连原是市井泼皮的堂兄杨国忠也官至宰相。杨家人个个炙手可热,权倾天下。
文武百宫俱趋势于杨氏之门。然而,这一切也预示着杨家将要面临的灾难。那个没
有文化,满脸横肉,说话粗声粗气的安禄山兵多将广,独霸一方,其势力不亚于杨
氏家族,未曾料到,这个深得李隆基宠信和重用的辽宁胡人撒野了,以讨伐杨国忠
之名,发动叛乱。李隆基仓皇西逃入川,行至马嵬坡,禁军哗变,杀死杨国忠后,
还称祸根没有消除,实指杨玉环尚在。李隆基不得已,悲伤地与贵妃诀别,玉环临
死之前还哭着劝陛下多珍重龙体,之后自缢于一棵梨树下。于是,一代佳丽香消玉
殒,时年38岁,白居易的“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根绵绵无绝期”的诗句描述了俩人
当时的那种悲戚无奈的复杂心情。�
千百年来,数不尽的文人雅士都为玉环的死而叹闷气,而生憾感,都纷纷指责
李隆基无情且无义。杨玉环与李隆基的爱情可以称为忘年恋。杨玉环对李隆基的感
情且不谈是否出于对权利、地位的渴望,也不谈她是否为了光宗耀祖,图慕虚荣、
享受富贵的目的,以及对李隆基的真情是否表里如一,这个笔者不敢妄加评论。单
说一点,杨玉环作为绝世美女为一个比自己大31岁的男人需要身体时,奉献的身体;
需要生命时,奉献了生命,这一点,足可说明杨贵妃付出的是真情实意。而李隆基
在某一时某种状况下,对杨玉环也是疼爱有加,但是从一个侧面看,倒不是爱在骨
子里,马嵬坡事件就可以看出,他把责任推卸得一干二净,让杨玉环负了罪,当了
冤死鬼。难道这不说明李隆基“保住江山,宁舍一切”的市侩心态吗?这时候的他
绝没有爱美人,不要江山”的情怀。尽管他身处无奈之境,尽管他怀着失去玉环的
巨大伤痛,但这丝毫掩饰不住他内心的自私,狭隘;尽管“安史之乱”及马嵬坡事
件与杨玉环有丝缕联系,但主要责任人还是李隆基,他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 杨玉环之死有些冤,后人对于她的死抒发出了内心的多种情感:可悲、可叹、
可歌、可泣!如此,也只有此恨绵绵无绝期了。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6 20:16

即"此恨绵绵无绝期"

声明声明:本网页内容为用户发布,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网认同其观点,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112479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