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5 04:02
共5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4 17:03
典故有以下几种类型:(1)事件典故。这类典故引自不久前发生的事件,常见于浪漫主义运动及以前的诗作中。浪漫主义以后则见于幽默诗歌及社会问题即兴诗中。但这种典故现在一般已很少采用。(2)个人典故。这是指诗人引用他自身经历中之事。当然,这些必须是众所周知,容易理解之事。莎士比亚和多恩曾戏用他们的名字作典。维吉尔在《田园诗》中以用典的方式哀叹自己的不幸遭遇。但丁也通过用典的方式抒发自己对一位理想中的爱人的深情。这些诗人用典的方式虽然互不相同,但是他们所采用的这种个人典故与浪漫主义诗人把自己的经验用作写作主题应区别开来。如柯尔律治的《沮丧》一诗即以自己诗才的枯竭为主题,这就不能称为用典。(3)隐喻性典故。这种典故的功用更为复杂,在意味上也更为丰富。主要出现在确立传统价值的时期(如奥古斯都时期的罗马,确立古代文明之后的中国,11世纪到14世纪的日本以及17世纪、18世纪和至20世纪的欧洲)。这种典故往往运用能引起反响的内容来表达诗歌中的新主题。如英国诗人德莱顿在致奥尔德哈姆的诗中,曾引用维吉尔的《埃涅阿斯纪》的第5章和第6章作为典故,暗喻他和奥尔德哈姆的关系,也暗喻罗马文化与英国文化的关系。这种类型的典故在中国古代及日本诗歌中十分常见,在德国诗人歌德的作品中(如《浮士德》中的宗教仪式)、意大利诗人福斯柯罗、法国诗人波德莱尔以及美国诗人艾略特和庞德的作品中也不乏其例。(4)模仿性典故。这种典故可以是特指性的(如英国的约翰逊博士在《伦敦》—诗中用典特指意大利诗人朱文诺尔),泛指性的(如德莱顿曾用典泛指史诗),仿拟性的(如菲利普斯曾用典戏指弥尔顿)以及综合性的,即综合上述各特点(如蒲柏的《夺发记》)。(5)结构性典故。这是指在创作一部新作品时采用一部旧作品的结构形式。它与模仿性典故有些相似,但结构性典故所引用的旧作可以属于另一种文学类型或艺术。如乔伊斯的《尤利西斯》所用的结构性典故是荷马的史诗《奥德赛》;艾略特的诗作《四个四重奏》所用的结构是音乐。虽然德国批评家莱辛(1729—1781)曾对这种典故大加抨击,但从17世纪以来,许多诗人都以这种形式用典,把绘画艺术或造形艺术的结构引进诗歌作品之中。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4 17:03
用典的形式,分用事与化用。(1) 用事。用事就是引用历史故事,即把典故浓缩化为诗句,借以抒怀 言志或影射时事。例如杜牧之《赤壁怀古》:折战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诗中“东风”二字,乃引《三国志吴志》之史实。盖云:“赤壁之役,周瑜用部将黄盖之计,火攻曹操大军。 时东风大作,故得成功。”意周郎之胜 魏,实乘东风之便也。(2) 化用。化用的“化”含有点化、融化、变化之意,化用即指词人将 前人作品中的语句加以变化,建构新的意境,以适应当下的题旨情境,更好地抒发自己的感情。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4 17:04
用典[yòng diǎn]
用典是汉语词语,意思是用事,是一种写作手法,多见于诗歌中。引用古籍中的故事,或词句,为用典。可以丰富而含蓄地表达有关的内容和思想。引用典故。 [1]
中文名
用典
解释
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证今
功用
使立论有根据等
种类
明典、暗典、翻典
本质
修辞手法
快速
导航
委婉表意种类
要求
刘勰在《文心雕龙》里诠释“用典”,说是“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证今”。即是用来以古比今,以古证今,借古抒怀。用典既要师其意,尚须能于故中求新,更须能令如己出,而不露痕迹,所谓“水中着盐,饮水乃知盐味”,方为佳作。
作用
使立论有根据
引前人之言或事,以验证作者之理论。即【文心雕龙】所谓“援古证今”也。如李商隐之【有感】诗:
中路因循我所长,古来才命两相妨;
劝君莫强安蛇足,一盏芳醪不得尝。
其中“蛇足”一词,即引自【战国策】:“楚有祠者,赐其舍人卮酒,舍人相谓曰:‘数人饮之不足,一人饮之有余,请画地为蛇,先成者饮之’。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饮,乃左手持卮,右手画蛇曰:‘吾能为之足’。未成,一人蛇成,夺其卮曰:‘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遂饮其酒”。李诗即以此作为引证,使为立论之根据。(以喻勿另生枝节也)
委婉表意
诗中有不便直述者,可借典故之暗示,婉转道出作者之心声,即所谓“据事以类义”也。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4 17:04
1.品评历史,借古论今 1.古代诗人在一些以慨叹历史为主题的诗歌中.往往通过引用关于历史人物或历史故事的典故来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 2.针对社会存在的一些弊端,古代诗人在受到周围环境的*不便畅所欲言的时候,往往引用典故来影射时事.达到借古讽今的表达效果.
2.抒情言志,表明心迹 诗歌的本质特征就在于抒情,但诗人的情感有时往往并不直接流露,而是借助典故作委婉含蓄的表达.从抒发情感类型的角度,我们通常可以分为这样几种情况: 1.表达对美好事物的讴歌和赞美. 2.表达对积极乐观人生态度的进取和追求. 3.表达对壮志难酬的悲愤和慨叹.
三、引发联想、创新意境
诗词中,在对现实景物描绘时引用典故。可把此时此景与彼时彼景相联,能创设新的画面,加深诗的意境,促使人产生联想,从而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四、简洁精练,内涵丰富。
古诗词往往受字数、句数的*,如何在有限的篇幅内表达丰富的内涵,用典就是很好的一种手段。因为用典是对历史故事等的高度概括,在增加诗歌容量的同时。还可收到言简而意丰的艺术效果。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4 17:05
使立论有根据
引前人之言或事,以验证作者之理论。即【文心雕龙】所谓“援古证今”也。如李商隐之【有感】诗:
中路因循我所长,古来才命两相妨;
劝君莫强安蛇足,一盏芳醪不得尝。
其中“蛇足”一词,即引自【战国策】:“楚有祠者,赐其舍人卮酒,舍人相谓曰:‘数人饮之不足,一人饮之有余,请画地为蛇,先成者饮之’。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饮,乃左手持卮,右手画蛇曰:‘吾能为之足’。未成,一人蛇成,夺其卮曰:‘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遂饮其酒”。李诗即以此作为引证,使为立论之根据。(以喻勿另生枝节也)
委婉表意
诗中有不便直述者,可借典故之暗示,婉转道出作者之心声,即所谓“据事以类义”也。如前“命意”章中苏东坡之【仇池石】一诗,即借蔺相如“完璧归赵”之典故,委婉表达出作者之心意,而不致令受者有太大之难堪。另如【唐诗纪事】卷十六引“宁王李宪见卖饼者之妻明艳动人,而强娶为妾,且十分宠爱。翌年,宁王问‘犹忆饼师否?’其妻颔首。宁王召饼师进府,其妻面对故夫,泪流满颊,凄婉欲绝。时有十余文士在座,意皆感动,宁王命做诗以记其事。王维诗云:
莫以今时宠,而忘旧日恩;
看花满眼泪,不共楚王言。
借春秋息夫人之典故,以显出女人之坚贞,使宁王深受感动,而让其与故夫团聚。(按:典出【左传】,庄公十四年,楚子灭息,以息妫归,生堵敖及成王焉,未言。楚子问之,对曰:吾一妇人,而事二夫,纵弗能死,其又奚言)
减少语辞之繁累
诗句之组成,应力求经济,尤其近体诗有其一定之字数*,用典可减少语辞之繁累。如:
览古 李商隐
莫恃金汤忽太平,草间霜露古今情;
空糊赬壤真何益,欲举黄旗竟未成;
长乐瓦飞随水逝,景阳钟堕失天明;
回头一吊箕山客,始信逃尧不为名。
诗中“长乐”一词乃指汉之长乐宫。【汉书】平帝纪:“大风吹长安城,东门屋瓦飞旦尽”;“景阳钟”之典出自【南史】:“齐武帝数游幸,载宫人于后车,宫内深隐,不闻鼓漏,置钟于景阳楼上,应五鼓及三鼓。宫人闻声早起妆饰”。“箕山客”一词乃指尧之许由也,【庄子】:“尧让天下于许由。许由曰:‘天下既已治也,而我犹代子,吾将为名乎’?”又齧缺遇许由曰:‘子将何之?’曰:‘将逃尧’。又史记:“余登箕山,其上盖有许由冢”。如此利用有限之文字,即将所欲表达之意念,呈现在读者眼前,故可减少语辞之繁累。
充实内容、美化词句
用典可使文辞妍丽,声调和谐,对仗工整,结构谨严,而增加外形之美,与丰富之内涵。如:
潭州 李商隐
潭州官舍暮楼空,今古无端入望中;
湘泪浅深滋竹色,楚歌重叠怨兰丛;
陶公战舰空滩雨,贾傅承尘破庙风;
目断故园人不至,松醪一醉与谁同。
其中“湘泪”一词,乃引【述异记】里故事:“舜帝南巡,死于苍梧。舜妃娥皇女英伤心恸哭,泪下沾竹,而竹色尽斑”。“楚歌”一词指屈原“离*”、“九歌”赋中,指斥令尹子兰之故事。陶公句,借当年陶侃之战功显赫,以暗讽当今之摒弃贤能。贾傅句,借贾谊祠中之蛛网尘封,风雨侵凌景象,而寓人才埋没之感,又切合潭州之地,典中情景,与诗人当时之情景,融成一体,益觉凝炼警策,读之令人顿生无限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