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5 04:23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5 16:30
姚广孝(1335—1418),明初以僧人身份参加*活动。 姚广孝幼名天禧,字斯道。出家后法名道衍。明成祖即位后,赐名姚广 在元末乱世中,姚广孝虽有逃禅之心,却并未真正成为“方外之人”。 这在至正二十五年(1365),他写的一篇带有浓郁*色彩的《斥牟文》中 得到充分反映:“至正乙巳夏六月,余行垅上视苗之长否,有老农泣于旁。 余问其故,曰:夫虫牟食苗之根,苗概死矣。??”⑥他借田间虫牟以指斥人 间虫牟,他一刻都不曾脱离现实社会。在那群雄辈出的时代,寒微的家世, 器宇恢弘、性怀冲淡的天资,丰富的生活经历,这一切都为姚广孝投身* 舞台提供了有利条件. 在燕王朱棣“靖难”起兵的关键时刻,姚广孝是发挥了决定性作用的人 物,明人盛传当时姚广孝曾以对联、占卜等方式促使燕王起兵④。为增强燕王 朱棣起兵决心,姚广孝还曾推荐著名相士袁珙,相称燕王为“异日太平天子”。 “燕王恐人疑,乃佯以罪遣之。行至通州,既登舟,密召入邸。”⑤姚广孝与 袁珙不同于那种空口欺人的术士,他们用意在于促使燕王起兵。 建文四年十月,姚广孝受官僧录司左善世,这个秩仅六品的僧官位置, 对于“靖难”首功的姚广孝虽显不宜,然就其和尚身份来说,却又是必任之 职。当初这个佛教最高职位原由溥洽担任。“太宗即位,召斯道衍公于北京, 命主教事,公(溥洽)以左善世逊衍,而己居右。”③ 永乐二年(1404)四月,姚广孝再受太子少师之职,成为当时文臣最高 秩(正二品)。这与一般官吏升迁不同,因此被附会了一些传说。尹守衡《明 史窃》称姚广孝因左善世品秩过低,朝班立阶下,面露不豫之色,为太宗朱 棣所察,即授太子少师。焦竑《国朝献征录》则记其屡辞官不受,朱棣“令 人潜以冠服披体,亟命宣谢,不得已,受命”。传说虽有不同,但认为姚广 孝理应得官这一点则是一致的。 当然,长年出家为僧,对姚广孝不无影响。他在出仕与退隐问题上确曾 有过矛盾心理。他在《题江行风浪图》一诗中,借长江风疾浪高船行艰险, 比喻人世。“世人知险是风波,那识人心险更多。”他对于人心难测,“一 笑杀人顷刻间”的官场争斗感到厌倦,认为“贫贱安居良不恶,名利奔驰有 何乐。”他用“老年无事不江行”的诗句,表达自己的退隐之心①。他把千秋 功业,视如黄粱梦断,想往着归依青山的生活。 成功后的姚广孝与前有所不同。他不再以刘秉忠自命,并一再称自己“不 是高阳酒徒(郦食其)”,“不入非熊(姜子牙)梦”②。他将自己比作“既 倦终宵巡瓮下”的老病之猫,并为“谁念前功能保爱”而深感不安③。洪武功 臣的悲惨下场给他留下的印象太深刻了。何况此时他已不再是满怀抱负步入 禅门的青年,而是已近暮年的老人。谈迁曾说:“当公贵显,年殆七秩,桑 榆垂尽,何论婚宦哉。”④ 永乐九年,七十七岁的姚广孝再次受任监修官,主持《明太祖实录》的 重新编修。从此直至他去世,大约六年多时间,他兢兢业业地完成了此项工 作。他在晚年写给夏原吉信中说:“仆衰老??区区所念《太祖实录》,万 世法则,此是国家至重之事。??尔蒙意实录中,最难书者,发迹定鼎征伐 等项。且喜稿完呈进了当。??凡事访问稽考,从实修纂,补遗、润色,次 第成书,以副上意。如或延缓岁月寖久,亦非所宜,惟阁下谅察。”①他显然 不是挂名监修,而是名副其实的组织者。这次修成的《明太祖实录》就是今 天所见三修本。这是一次真正重修,所用时间和全书内容都大大超过了前两 次修纂。但是当永乐十六年(1418)五月书成,朱棣设宴赏赐有关人员时, 为此耗尽余生的姚广孝却已在两月前与世长辞了。 永乐十六年(1418)三月,八十四岁高龄的姚广孝奉诏由南京北上,到 北京大庆寺后就病倒了,临终无一语及私。但却提出了释放建文帝僧人溥洽 的请求。这大概不仅出于与溥洽同为出家之人的相怜,而且是一种寻求解决 朱棣夺位后与建文帝及其诸臣关系的暗示。他始终不能脱离*家的本色, 然而他毕竟带有出家人的修养与淡泊。三月二十八日,姚广孝死于寺中,他 希望能够按照出家人的方式来安葬自己。朱棣同意,他被依僧制安葬在京西 卢沟河畔。三十日,镇远侯顾兴祖奉旨祭灵,并宣读了明成祖朱棣亲撰的祭 文。祭文追忆他辅成“靖难”的功绩,并说:“朕统承天位,图任旧人,特 授卿以官僚之位,朝夕启沃,资益良深。??自昔以来,如卿者,岂易得哉!” ②诚然如此,像姚广孝这样双重性格、双重身份的成功人物,是明朝的唯一, 在中国历史上也是少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