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4 13:29
共4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9-09 10:22
【干打雷,不下雨】
此词颇有“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的意境,常用来比喻行动落后于言论。不过,它最初的含义,是“干嚎”,即似哭非哭,有哭的样子,却不见眼泪。
《颜氏家训》有一则记载:
梁武帝弟,出为东郡,与武帝别,帝曰:我年已老,与汝分张,甚以恻怆。数行泪下。侯(即武帝弟)遂密云,赧然而出。
密云,是指哭不出来,但又不得不装作要哭的样子。
据《艺文类聚》,有人去和谢安道别,谢安流涕,其人只做出要哭的样子,没哭出来。事后有人对谢安说:那人脸上看起来阴云密布,可就是不下雨(殊自密云);谢安道:何止不下雨,还打旱雷呢!(非徒密云,乃自旱雷尔!)
看来,此人哭的动作很大,可就是不见眼泪,因而被谢安形容为打“旱雷”。
民间乡俗,小孩子撒娇装哭,只闻呜咽,不见泪水,常戏称之为:“干打雷,不下雨”。
六朝人有时十分做作,分别时要哭,不如此不足以表示悲伤;而且哭的时候还要声嘶力竭,尽力表现出极度动情的样子,实则人一走,立即就和无事人一样。
哭喊的声音究竟有多大?从《世说新语》中可见一斑。
顾长康去上坟,有人问他:你是怎么哭的?他答道:“声如震雷破山,泪如倾河注海。”此人之哭,是不搀假的真哭:有声音——如破山之雷;有眼泪——简直能倾河注海。这就是有雷有雨了,而且雷声、雨点都不小。
干打雷大凡不是一件好事,在表情方面,有虚假、作伪的嫌疑;在农事方面,只闻雷声,不见雨落,也令人心焦。苏轼的表兄文与可有一首《旱雷》诗,说得就是久旱之人听见旱雷的焦虑:
夏旱亦已久,众惧非常灾。
茫茫太田中,赤风起炎埃。
密云徒满空,甘泽竟不来。
但闻南山下,日日喧怒雷。
只听见怒雷滚滚,可就是不下雨,真是徒奈其何。
善于画竹的文学士大概不懂“天文”,不会从雷的声音来判断是否有雨。按照清人陈启源的说法(见《毛诗稽古编》),轰隆隆的怒雷,是不会下雨的;有雨的雷声其实是“殷殷然”;若天空中传来“虺虺然”的声音,那一定是震雷。
不知陈的高论是纯粹胡说八道还是来自民间流传的经验。他这么说,想必自有他的道理。
《诗经》“召南”中有一章《殷其雷》,有人说其内容是写妇人希望在外从役的丈夫快快归家——以此来看,殷殷的雷声下,可能真的要下雨——妇人不希望丈夫被雨淋着。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9-09 10:22
一场秋雨一场寒,十场秋雨要穿棉。立秋一场雨,夏衣高捆起。
立秋后三场雨,夏布衣裳高搁起。
秋前秋后一场雨,白露前后一场风
立秋下雨人欢乐,处暑下雨万人愁
立秋无雨秋干热,立秋有雨秋落落
雷打秋,冬半收
立秋无雨是空秋,万物历来一半收
一场秋雨一场寒
十场秋雨要穿棉
立秋晴,一秋晴;立秋雨,一秋雨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9-09 10:23
因为丰收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9-09 10:23
让它打吧 不去管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