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4 13:40
共5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4 20:14
这个翻译的话主要就是指一种溪水,而且这个浣溪沙是苏轼的一首词,而且这个文章特别的优美。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4 20:15
承邀,感谢。这问题太敏感,恕难从命(笑)。说点儿别的吧。我也曾偷闲翻译过三本书,两本汉译日(英),一本日译汉。有的至今还在网上卖,恐有推销之嫌,故隐去书名。通常,讨论翻译时,会提到“可译性”这个词。无论何种语言之间,无论什么人翻译,可译性都无法做到百分之百,文学作品更是困难。就拿松尾芭蕉的名句「古池や蛙飞び込む水の音」为例,仅仅七个汉字,十七个音节,我们所能看到的汉译版本也不下几十种,但能为大多数人称道的版本又有几个呢?惭愧的是,我虽不才,但也一直在“琢磨”这首俳句的汉译,可至今也没有让自己满意的答案,别说示人了。真该将严又陵老先生的那句名言“一名之立,旬月踟蹰”改为“数年踟蹰”了。
提到《我是猫》,光这书名就有得探讨,而且余地很大。在日语众多的第一人称中,作者为何单单用了「吾辈」,再结合“猫”在书中的言行举止和所作所为,怎么译它还真得下些功夫。有人提出用中国古代宦官的自称,即“咱(za2)”或“咱家”来译「吾辈」,窃以为不是不可。但大多数人先入为主,已认可或曰已习惯了《我是猫》,要改过来也并非易事。
随便找一本中国的经典文学作品,例如四大名著的日译本看看,你就能想象到读日语小说汉译本时的无奈了。无论是谁,在做翻译时,由于理解的差异和语言表现水平的局限,都会或多或少地把个人的主观思想带到作品中去。这是客观存在的,无法避免,因为人会思考。
太悲观了吧。解决问题的办法只有一个,看原文。看看原文,再和译文对照一下,你就能体会到通过另一个人的思想去欣赏文学作品的尴尬了。拿日语来说,学习了基础语法,通常指“动词活用、授受关系、敬语及时、体、态等内容”,就可以尝试着看原文了。开始找一些时间比较近的作品,最好是某一个作家的中篇或长篇。集中一个作家的作品是因为每个作家都有自己的独特表现形式和习惯的表达词汇,选中篇或长篇是因为这种独特表现形式和习惯的表达词汇,在作品中会不断重复出现。开始切忌看不同作家的作品,哪怕是短篇,因为上述表现形式和惯用词语的重复不存在了,而学习外语最重要的就是重复。
可能有些答非所问,失敬。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4 20:15
本义:洗衣服。这里是洗的意思。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4 20:16
不换洗的换是怎么翻译的?我感觉这的话就是以水洗的意思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4 20:16
这个,石首无损,翻译的把,男宝者翻译,你直接问下语文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