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共2个回答
热心网友
蝉
虞世南
垂绥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注:垂绥,指蝉。蝉的头部有伸出的触须,形状好像下垂的冠缨。
A.首句写蝉的形状与食性,含有象征意义。古代常以“冠缨”指代贵宦,诗人将“贵”与“清”统一在“垂绥饮清露”的形象中。
B.次句说蝉声之远传。“流响”状蝉声长鸣不已,悦耳动听,一个“出”字,使人感受到蝉声的响度与力度。
C.三四句蕴含深意,表面立身品格高尚的人,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藉,自能声名远播,表达出对高尚品格的热情赞美。
D.这首诗,事、景、情、议融为一体,显示出诗人寓情于景的艺术才能。
【新题型】
※(1)这首诗从整体上看运用了什么表达手法?请说出运用这种手法的好处.
答案:运用了托物寓意的手法,借对蝉的生动描写,表达出对人的内在品格的热情赞美。
(2)作者从哪些方面描写了蝉的特点?指出相应诗句并简要分析。
答案:首句写了蝉的形状“垂绥”,食性
“饮清露”,写出了蝉的生性高洁;次句写蝉声“流响”写出了声音的响度与力度。
(3)通过这首诗作者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答案:蝉声远传,是由于“居高”而致远,这告诉我们一个道理:立身品格高洁的人,并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借,自然能够声名远播。
热心网友
1.
诗从整体上看运用了什么表达手法?说出运用这种手法的好出。
运用了由点及面表达手法即:清露---疏桐---声远---秋风。这种由点及面逐渐展开的表达手法,更好地激发了人们的联想。
2.
作者从哪些方面描写了蝉的特点?指出相应诗句并简要分析。
作者通过“垂緌饮清露”,“居高声自远”两句描写了蝉的特点。同时又暗示着诗人高洁清远的品行志趣,物我互释,咏物的深层意义是咏人。
3.
通过这首诗作者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这是初唐名臣虞世南的一首咏物诗,咏物中尤多寄托,具有浓郁的象征性。它们所隐喻的深层意义无非是说,做官做人应该立身高处,德行高洁,才能说话响亮,声名远播。这种居高致远完全来自人格美的力量,绝非依凭见风使舵,或者什么权势、关节和捧场所能得到的。暗示着诗人高洁清远的品行志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