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弓箭是用什么做的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4 12:41

我来回答

3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6 03:41

制弓材料因地制宜,《考工记·弓人》记载,制弓需要“六材”,即“干、角、筋、胶、丝、漆”。

“干”以柘木为上,檍木、柞树次之,竹为下。南方只有竹子,从这一点看,南方弓次于北方弓。“角”即兽角,水牛角为上,北方没有水牛,以羊角代替,北方弓劣于南方弓。“筋”指动物肌腱,“胶”指鱼鳔胶,“丝”指筋丝,使弓更牢固,“漆”用于防潮防腐。

传统角筋复合弓取材讲究,工序同样繁杂,大致分为修弓胎、贴牛角、粘望把、铺筋、拉弦、上漆六道工序。

弓胎要选上好木材,长短厚度要均匀,然后用熬制好的鱼鳔胶将角片粘在弓壁内侧,保证厚度均匀,粘合严丝合缝,其次将牛背筋或牛蹄筋劈丝,用“走绳”缠在弓壁上,最后拉弦上漆。工序繁杂,每一道都马虎不得,否则制成的弓会翻弓,所谓“翻弓打死牛”。

扩展资料:

远在3万年以前的旧石器时代晚期,在中国境内的人类就开始使用弓箭了。最早的箭很简单,用一根树棍或竹竿,截成一定长度的箭杆,在一端削尖就是箭。

而矢的真正起源应是原始社会石器时代,人们把石片、骨或贝壳磨制成尖利的形状,安装在矢杆一端,这就制成了有石镞、骨镞或贝镞的矢了,比起单用木棍竹竿削的箭可算进了一大步。 由于远古的箭杆难以保存至今,所以出土实物中往往仅留下箭镞。

新石器时代的石、骨、蚌镞,有棒形、叶形、三角形等多种,有些已有镞茎和逆刺。河南省偃师县二里头遗址中最先出土了商朝早期的青铜镞。商周时期,青铜镞的主要式样是有脊双翼式。春秋战国时,三棱式镞盛行,战国时此类镞多装铁铤,以节省铜材。汉以后铜镞开始向铁镞过渡,这个过程经历了约200年。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弓箭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6 04:59

据考古资料证明,我国在远古时期就有弓箭,距今已有两万余年。在当时用作狩猎动物,后来则转换成主要的作战器具。

  原始弓箭制作简单粗糙,发展到周代,制作技术逐步提高,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已经形成了一系列较完整的技术水平较高的制作工艺。关于选材、配料、制作程序以及规格等都有了严格的规定。

  到了汉代,弓箭制作精美,大都镶有铜饰和 玉饰,并制作出毒箭,即将毒药敷于箭镞之上,以增加其杀伤力。

  弓箭在古代史一种远程作战的极具杀伤力的武器,在古代战争中起到极重要的作用。三国时期就有了诸葛亮草船借箭,以补充军火之不足的故事。

  到了清代,弓箭行制复杂,种类繁多。一般弓按官阶品秩的不同而定其尺度纹饰,箭依战斗、田猎、校阅、信号灯不同用途而定其形式。

 弓有两种:习射所用,以榆木为杆,丝为弦;战斗所用,则以鹿皮为弦。
  箭也分为尖形和棱形两种,尖形的称“梅针箭”,棱形的称“鈚箭”,以桦木或柳木为杆。
  箭由箭头、箭杆、箭羽三部分组成。
  箭头,又名箭镞,多为铁制,头锐而底丰,式样有三菱形,三角形,圆锥形等。其刃薄而锋利,旁有槽。
  箭杆以木或制成,嵌于箭头之下。箭杆为圆柱形,用箭端制作而成。
  箭羽常以鹏鹘等巨禽翅制成,夹于箭杆尾端,使箭在飞行中平稳地命中目标。

如何制作箭?
  任何直木都可用作箭杆材料,但桦木无疑是最好的材料之一。箭杆长约60厘米,宽6厘米,应该绝对很直(两定点间系紧一根弹绳可作为直尺标准),也应尽可能光滑。箭杆末端应刻有凹槽,以便支在弓弦上。检查每根箭杆末端凹槽宽度是否足以容纳你的弓弦。
  一、制作羽箭
  为了提高精确度,可以制作羽箭。羽毛是选材料,但其他材料也可选用--纸、轻布料,甚至削成一定形状的叶子。
  a:从顶端开始,撕开羽毛,至羽毛管*。
  b:羽毛两端各留有20毫米宽的羽毛管,以便系在箭杆上。
  c:将箭杆圆周三等分,系上相互对称的三根羽管。
  二、箭头
  箭杆前端可以直接削尖,淬火。用附加的锋利箭头系紧在杆上,效果会更好。马口铁就很棒:燧石磨尖也可制成真正锋利的箭头。箭杆前端从*部分剖个裂口,插入箭头后紧紧缚牢。肌腱是很好的*材料--湿润时用,干后会收缩,紧紧缚住箭头。
  三、射箭术
  拉弓搭箭,弓部*与视线平行。左手握弓,右手扶箭,沿水平方向朝后拉满弦,然后释放--箭会自由急速飞出,射向目标。多多练习。弓套里多装几枚箭,可以快速连发。
  四、防止被箭磨伤
  许多射手发现,箭在飞离弓弦时,常会磨伤脸颊和手部的皮肤。脸颊部可用头巾或其他布料遮挡,手腕部带上皮革护套。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6 06:34

《考工记》对于弓的材料采择、加工的方法、部件的性能及其组合,都有较详的要求和规定,对工艺上应防止的弊病,也进行了分析。《考工记》中认为制弓以干、角、筋、胶、丝、漆,合称“六材”为重要。

“干”,包括多种木材和竹材,用以制作弓臂的主体,多层叠合。干材的性能,对弓的性能起决定性的作用。《考工记》中注明:干材以柘木为上,次有檍木、柞树等,竹为下。这些木头的材质坚实无比,任凭推拉也不会轻易折断,发箭射程远杀伤力大。南方弓与北方弓在材质上明显不同,南方多用竹子为干,而北方,特别是东北一带尤其以这种硬实木为主。这也是中国古代战争中,北方军队总能占得先机的原因之一。

“角”,即动物角,制成薄片状,贴于弓臂的内侧(腹部)。据《考工记》,制弓主用牛角,以本白、中青、未丰之角为佳;“角长二尺有五寸(近50厘米),三色不失理,谓之牛戴牛”,这是最佳的角材(一只角的价格就相当于一头牛,即牛的头上顶着的不是牛角,而是两头“牛”)。中国北方多是黄牛,看不到水牛的影子,只好用羊角来代替,从这一点讲,这又是南方弓的长处。

明代《天工开物》(清刻本)中描绘试弓的情况
“筋”,即动物的肌腱,贴于弓臂的外侧(背部)。筋和角的作用都是增强弓臂的弹力,使箭射出时更加劲疾,中物更加深入。据《考工记》,牛筋是最常用的“六材”,选筋要小者成条而长,大者圆匀润泽。

“胶”,即动物胶,用以粘合干材和角筋。《考工记》中推荐鹿胶、马胶、牛胶、鼠胶、鱼胶、犀胶等六种胶。胶的制备方法“一般是把兽皮和其他动物组织放在水里滚煮,或加少量石灰碱,然后过滤、蒸浓而成。据后世制弓术的经验,以黄鱼鳔制得的鱼胶最为优良。中国弓匠用鱼胶制作弓的重要部位,即承力之处,而将兽皮胶用于不太重要的地方,如包覆表皮。

“丝”,即丝线,将缚角被筋的弓管用丝线紧密缠绕,使之更为牢固。据《考工记》,择丝须色泽光鲜,如在水中一样。

“漆”,将制好的弓臂涂上漆,以防霜露湿气的侵蚀。一般每十天上漆一遍,直到能够起到保护弓臂的作用。

声明声明:本网页内容为用户发布,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网认同其观点,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112479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