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4 12:44
共4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3 05:31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苏洵次子,宋 仁宗景佑三年(1037年1月8日)生于四川眉山纱縠行(今三苏祠内),卒于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1101),终年66岁。唐宋八大家之首,千古第一文人。他自幼聪慧,七岁知书,十岁能文。苏轼幼时,其父游学在外,由母程夫人教授诗书,即“奋厉有当世志”。宋仁宗嘉佑三年(1057),与弟辙同试礼。国子监直讲梅尧臣读了苏轼所作《刑赏忠厚之至论》,顿觉“有孟轲之风”,遂将试卷交主考官欧阳修。修见轼卷,“惊喜以为异人”,拟取为第一,又疑其为门生曾巩所作,为避嫌疑,才取为第二;接着,礼部复试,又以“春秋对义”取为第一。欧阳修兴奋地说:“读轼书,不觉汗出,快哉,快哉!老夫当避路,放他出一头地也。可喜,可喜!”并高度褒奖苏轼“善读书,善用书”,预言苏轼文章“必独步天下”,“三十年后世人更不道着我”。苏轼兄弟遂同科进士及第。其后又同辙参加秘阁的制科考试,入三等(最高等,宋王朝建国以来制策入三等的仅二人),从此,苏轼、苏辙文章名扬天下,学者多从讲问,皇帝还自诩为子孙得了两个宰相。他官至翰林学士、端明殿学士、知制诰兼侍读,曾任兵部和礼部尚书,先后出任凤翔、杭州、密州、湖州、徐州、颍州、登州、扬州、定州等地方官,他救灾治水、发展生产、抑制豪强、整顿军纪,为官一任,造福一方。
苏轼是一位具有多方面才能的文学艺术大师,他在诗、词、文、书法、绘画等各个领域取得巨大成就以及他天赋的创造性,使他大大超越了同辈作家,高高处于北宋文艺的颠峰。其诗境界开阔,题材广泛,内容深刻,风格自然奔放,圆美流动。既有现实主义力作,如《五禽言》、《李氏园》、《荔枝叹》;又有浪漫主义佳篇,如《游径山》、《百步洪》,充溢着有磅礴的气概,又如《崇惠春江晚景》、《饮湖上初晴后雨》写得清新明净,华美自然,尤其是后者更成了咏唱杭州西湖的千古绝唱,正如宋人武衍《正月二日泛舟湖上》所云:“除却淡妆浓抹句,更将何语比西湖。”当代著名学者钱钟书先生对苏诗艺术风格的浪漫豪放评价道:“李白以后,古代大约没有人赶得上苏轼这种豪放。”苏轼的词一洗五代绮丽柔靡之风,启豪放词派之先河,高远清新之意境,形成了豪迈奔放的风格。他拓宽了词的题材,“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刘熙载《世概》),表现了全新的风貌。苏轼的婉约词同样写得真挚细腻,深沉淳厚,回肠荡气,一往情深。苏轼的散文更是平易自然,笔力纵横,挥洒自如,雄辩滔滔,使他成了继欧阳修之后北宋古文运动的当然领袖。苏轼的书法列“宋四家”(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之首,在宋代书苑中具有承先启后的地位。苏轼是一位画家,是中国文人画运动的发端和中坚人物。其写意和传神、常形和常理、诗画本一律等理论,广泛地为文人画派所传诵,并奉为金科玉律,影响至今。苏轼的家庭是音乐世家,三苏都是弹古琴的高手。《历代琴人传》引张右衮的《琴经?大雅嗣音》记载说:古琴世家中最著名的是眉山三苏。
苏轼的博学多识还表现在自然科学方面。他对中医药学很有研究。流传至今的重要医书《苏沈良方》就是将苏轼收集的医药良方与宋代另一位大科学家沉括收集的良方汇编在一起而成的。他在农业、水利、烹饪、养生等领域有极高的建树。
像苏轼这样在文学艺术各个领域都有巨大成就的人,在中国文学史上几乎绝无仅有,真可谓“千古第一文人”,他发出的夺目光辉使整个北宋文坛为之灿然。宋神宗皇帝精辟地说:“白有轼之才,无轼之学。”宋孝宗皇帝称苏轼:“雄视百代,自作一家,浑涵光芒。”清代学者王国维认为:“中国古代最伟大的四位诗人是屈原、陶渊明、杜甫、苏轼。而其中还没有任何一个封建时代的文人的影响能超越苏轼之上”。我国老一辈*家、军事家,诗人陈毅元帅吟道:“吾读长短句,最爱是苏辛。东坡胸次广,稼轩力万钧。”伟大的无产阶级*家朱德委员长高度评价三苏父子:“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诗赋传千古,峨眉共比高。”
苏轼忠诚报国,爱国爱民,政绩卓著,是一个深爱人民爱戴的良友。苏轼曾两度杭州为官,向朝廷力争不能废除西湖,并带领杭州人民治理西湖,使西湖得以留存至今。他还疏浚六井与运河,平抑粮价,赈灾济困,创立中国第一所公立医院——安乐坊。“轼二十年间,再莅杭,有德于民,家有画像,饮食必祝,又作生祠以报”。这段出自《宋史?苏轼传》的话,真实地反映了人民对苏轼的无限感激之情。他主张轻徭薄赋,富民兴国,主张严于选材,善于任用。他反对王安石激进变法,又反对司马光尽废新法,因而受到新旧两党夹击,一生坎坷不平。元丰三年(1079),他因“乌台诗案”被捕入狱,后贬为黄州团练副使,筑东坡雪堂,自号东坡居士。晚年遭贬惠州,又从惠州再贬到儋州。元符三年(1100),遇赦北还,提举成都玉局观,次年行至常州病逝,葬于河南郏县小峨眉山,追谥“文忠公”。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3 05:31
浅谈苏轼的婉约词2007-03-29 20:24[摘要]:人们习惯上称苏轼为豪放派的代表人物,殊不知苏轼写的最多的是婉约词,比起早期的婉约词内容单调、题材狭窄,他的婉约词无论是从内容上还是在艺术上,都别具一格,有自己独特的风格。
[关键词]:苏轼婉约词 内容 艺术风格
苏轼,是宋代词坛富于创造精神的第一流的词人,比那些倚声专事者高出了许多。就内容而言,他的婉约词空前地丰富,他自觉地从精神实质把词与诗贯通起来,以诗为词,扩展了词的内容量,刷新了词的作风。
人们常说“诗言志词言情”,唐宋词的题材集中在伤春悲秋、离愁别绪、风花雪月、男欢女爱等方面,与“艳情”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张炎说“簸弄风月,陶写性情,词宛与诗。盖声出于莺吭燕舌间,稍近乎可情也”。
词在逐渐的发展过程中,可谓是步履维艰,早期的词是歌唱男女相恋的“艳词”歌妓们装做出娇媚慵懒的情态,那是最吻合眼前情景的,“艳词”的内容去向是由其流传的场所和发挥的娱乐功能决定的。也就是说它就像一根植物一样,它的生长发育靠养育它的土壤和水份及阳光所决定的。
文人们探索如何把词“雅化”使词的地位更加得到人们的认可,“以雅相尚”是宋代词人创作中的共同审美追求,在理论上的明确揭示“雅化”的创作标准,是从南宋作家开始的。王灼在《碧鸡漫志》卷一说“或问雅郑所兮,曰:中正则雅,多哇则郑。”张炎《词源》卷下说“词欲雅而正,志之所及。一为情所投,则失其雅正之音。” 王国维《人间词话》说“词之雅郑,在神不在貌。”而“以雅相尚”的创作演变以及观念的饿形成,则在大致完成与唐末五代北宋之整个过程之中。
由此可见,宋人一直在追求词的雅化,宋词创作中“以雅相尚 ”审美观念的形成及演化,有着其特定的历史和社会背景及特定的审美渊源。
在此过程中,苏轼是文人抒情词传统的最终奠定者。陈师道“以诗为词”评价苏轼,道出苏轼作词的本质。从整体上观照,词的雅化从内容上解脱以往的体裁的格套,与以往的词的内容有大大的开拓之处。他写的婉约词就单说写一些为歌妓代言之词,免不了雕红刻翠,悲欢离合。但这类词亦与他人之作颇有区别:一是他对这些歌妓没有被轻傅侮弄的口吻,在一定程度上流露出怜悯同情,写出了被社会制度所歪曲的真实情感;二是他没有鄙亵庸俗的情调,纤巧浓艳的描写,而是温雅蕴藉,落落大方,不失其正。极深婉之思而不细碎,不以只字片言取胜,而以整篇构成鲜明形象取得突出的效果。对婉约词的提裁、内容进行了开拓,其词内容丰富,或怀古、或咏史、或说理、或谈玄、或感时伤时、或描绘山水田园、或抒写身世友情达到了“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的境地他继承婉约而不泥古。例如《行香子》中写到“别来相忆,知是何人?有湖中月,江边柳,陇头云。”表达的是一种对歌妓的眷怀之情。他对题材开阔还表现在《碟恋花·京口得乡书》“一纸乡书来万里,问我何年,真个成归计。回首送春拼一醉东风吹破千行泪。”抒发了因得故乡亲友书信而引起的思乡之情;《江城子》陈直方妾嵇,钱塘人也,求新词,为作此,钱塘人好唱《陌上花》通过对安慰新丧正室的陈直方,表现慰友之情;《虞美人》有美堂述古,以离别之情为素材;《沁圆春·赴密州早行马上寄子由》,《满江红·怀子由作》抒发了兄弟之情,他还写了农村风光及农民生活之作《浣溪沙·徐州石潭谢雨道上作》“照日深红暖见鱼,连溪绿暗晚藏鱼。黄童白馊聚居于,……问言豆叶几时黄,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缫车,牛衣古柳卖黄花,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软草平莎过雨新,轻沙走马路无尘。何时收拾藕耕身。旧暖桑麻光似泼,风来蒿艾气如薰。使君元是此中人,词写充满乡土和生活气息的农村,是苏轼以前词人从未关注过的领域。在这些词中,苏轼以“使君元此中人”的身份,多角度的描写了徐州乡村景色和农民百姓的生活情态,前四首词中,作者既写了农村小伙子见到大官惊恐有活泼的情态;也写了农村姑娘那种好奇又怕羞的心理。既写了预*收的祭神日子里人们欢乐的情趣;也写了缫丝妇女忙碌而欢笑的生活……俨然一幅封建社会官民同乐的画卷。最后一首写作者巡视归去,仍陶醉在那美好的农村风光,以致忘情的呼出“使君元此中人”。像这样如此真切的描绘出农村的美好景色,如此众多的各类人物,接触到劳动人民生活的各个角落的词,再以前的婉约词中是绝无仅有的。 更值的一提的是他的一首悼亡词,苏轼十九岁时,与年方十六的王弗喜接连理,王貌美贤淑,苏年少有才,二人恩爱情深,可惜王弗二十七岁不幸谢世,苏轼痛失爱侣,心灵的创伤和精神的打击难以言说,熙宁八年,苏轼任密州知州,此年正月二十日,他与爱妻梦中相逢,因而写下了这首悼亡词“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表达了对妻子的挚爱之情,夫妻在古人眼中是人伦的一项重要内涵,庄重而神圣。用流行的小调来抒发对妻子的情感,是苏轼的一大创举,这同时说明苏轼已经破除了“诗尊词卑”的文体等级差别的观念。他是第一个写悼亡词的作家,无疑从内容上开拓了词的内容体裁,为后来的文人起了标新立异的作用,对词的发展灌输了新鲜的血液。
作为北宋词史上一名举足轻重的作家,他对词的内容题材进行大力的饿开拓创新之外,其婉约词的艺术风格也是独树一帜的 。
在现存的苏轼的词中,仍然以委婉言情,风格优美的作品占大多数,这类作品流传至今的还有三百余首,约占传今作品的百分之八十七,婉约言情的词作是当时词坛创作的主流,苏轼也是在这个范围内进行的,然后有所突破的。出于词人的旷达之个性,同时也是受“诗化”词作的影响,苏轼的“婉约词”与他人之作也有明显的不同,同样显示出其鲜明的个性。
第一:同样是写“婉约词”他突破了糜烂生活的低俗气味,词中流露出一种清新明丽之情。如一首《贺新郎》为例。
乳燕飞华屋,悄无人,桐阴转年,晚凉新浴。手弄生绢白团扇,扇手一时似玉。渐困倚孤眠清熟。帘外谁来推锈户?枉教人梦断瑶台曲,又却是,风敲竹。 石榴半吐红巾蹙,待浮花浪蕊都尽,伴君幽独。侬艳一枝细看取,芳心千重似来,有恐被西风惊绿。若待君来向此,花前对酒不忍触。共粉泪,两簌簌。
这首词是为莺妓秀兰而作,而据陈浩《耆旧继闻》卷二载,苏轼以词写自己侍妾榴花的。但由于苏轼写得超尘绝俗,品格特好,南宋人便认定其另有寄托。明胡仔说“东坡此词,冠绝古今,托意高远,宁为一娼而发邪?”的确词中将这位女子写得清丽、高洁、孤傲,并以“待浮花浪蕊都尽,伴君幽独”的石榴话相比,为人们的联想提供了基础,的确为后来的词之寄托开了先路。苏轼喜爱这一类冰清玉洁的女子,所以,进入苏轼审美视野的都是经过苏轼的审美筛选或艺术加工的。词的上片写一个女子的困守深闺,高洁绝尘,因意中人远离他乡,故异常孤寂抑郁,下片描写石榴花,情态*真。榴花娇艳,与美人相似;不与“浮花浪蕊”为伍而在初夏盛开,其高洁孤独也与美人相似。因此,次在最后将咏物与写人巧妙的结合再一起,“又恐被西风惊绿”,“共粉泪,两簌簌”清人周济在《介存斋论词杂著》中说“东坡《贺新郎》当筵命笔冠绝一时”,显然这是对东坡哦婉约词的肯定。
第二:他的婉约词不再多做缠绵悱恻的抒情,语气变的爽快利落,且时时做旷达之想。他的多数婉约词已经完全与传统婉约词的恻艳媚俗绝缘,更显得清新真挚严肃正经,和花间的“以艳为美”柳永词的“以俗为美”相比,苏轼的婉约词总体上呈现出“以雅为美”的特点。起以前的婉约言情词,往往沉湎于一己的痛苦,越陷越深难以自拔,晏几道和秦观被称作“古之伤心人”就在这方面表现的格外突出。苏轼生性豪迈,在现实生活中倔强刚强,没有什么磨难能击倒他,他写相思别离的婉约词,因此也与他人的一味沉沦不同,《蝶恋花》说: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这首词作于“花褪残红青杏小”之暮春季节,这本来是一个“枝上柳绵吹又少”之花落花飞令人伤感的季节,如果作者的心境不佳就容易被凄苦悲秋的情绪所缠绵,词中“天涯”、“行人”云云,可见苏轼当时也正处在失意的旅途当中。但是,词人没有因此自怜自伤不已,而是以开阔的心胸,倔强的意志去对待自然界季节的更换与人世间的风雨变幻。“天涯何处无芳草”何必为奔走流离而痛苦?何必为春去花落而伤心?只要你对生活保持着乐观的态度,以豁达的胸襟去接受一切,你就能在现实生活中处处发现美好的事物,苏轼生平不就是如此实践吗?下行写“墙外行人”偶尔听到“墙里佳人”一面,也不能传递自己的多情,而感到有些懊恼,这一段生活小插曲也可以说明词人对生活的浓厚兴趣,并没有为春归、离别、远行等愁苦所纠缠。结尾的懊恼也不是沉重的,而为画面平添了一份乐趣。“天涯何处无芳草”、“多情却被无情恼”又隐隐包含着生活的哲理,耐人寻味。清人王士祯说“枝上柳绵,恐屯田缘情绮靡,未必能过”传统的“缘情绮靡”的艳词被苏轼写得如此豁达开朗,真正前无古人。
第三:词本来是常见的生活小景,但经词人加工提炼之后,却显得异常生动而富有情趣,极富有情趣,极富有艺术感染力,向来为人们传诵。苏轼又是画家,通过词中情物的描绘,达到物境与情境的水*融,如果说上一首《蝶恋花》是在抒情的时候对景物的描绘只是略加描绘的话,那他的一首《鹧鸪天》对景物的描绘可谓入木三分。
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藻细细香。 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殷勤昨夜三更雨,有的浮生一日凉。
本词以白描的手法,描写黄州夏天雨后农村的美丽景色。乡村远景、近景、动态、静态、以及在此美景中“徐步”的人的视觉、听觉、嗅觉、感觉,都非常鲜明准确优美自然,不见斧痕之凿。以开头两句写了林、竹、山、墙、蝉、草、塘七种景物,并且对多种景物都贯以不同的特点,形象生动,一幅农村画面便展现在读者的面前,跃然纸上,更是体现了作者高度的艺术概括力。
第四:苏轼婉约词蕴涵深刻的哲理。应该承认,从晚唐到五代到柳永,词人们创作出了许多感人挚深的一流婉约词作。如欧阳修的《踏莎行》“侯馆残梅……”柳永的《雨霖铃》“寒蝉凄切……”等,这些词将笔端深入到心灵深处,描摹深狭细微的情感体验,往往能与读者产生共鸣,引起读者心灵的震撼。这类词可谓以情动人却往往很少理性思考,。苏轼的婉约词则因蕴涵哲理与这些词有着明显的区别,以苏轼的《洞仙歌》为例“冰肌玉骨,自清凉无汗。水殿风来暗香满。锈帘开,一点明月窥人……”,这首词写于“乌台诗案”后苏轼被贬黄州期间,。本来词“但屈指西风几来时,又不道流年暗中偷换”是说因感于炎夏酷暑,花蕊夫人急切盼望凉秋早早到来,但他很快联想到,随着节令的变换,自己的青春妙龄已将随之暗中消逝,词人特写这一喟叹,不但碗区表达了对这位结局悲惨的宫女的同情,实际上也寄托了那时那地作者对自己*生涯的忧患,在词人看来,他年摆脱黄州厄境之时,自己的年华已消磨殆尽,*已难以在有所作为。同时作者还通过这一感慨向人们阐明了一条重要的道理:即人在遭际中,主观愿望与客观实际是难以调和的。在看上一首《蝶恋花》中“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一方面写长期遭受*打击以致青春耗尽的深重悲哀,另一方面又表明作者身处逆境却始终坚持理想积极向往未来的乐观态度,这种善于从人生哲理角度求得自我解脱精神,对苏轼本人和那些与他有着同样遭遇的人来说,无疑是一种激励和启迪。
接下来,在“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二句中,既有作者不被当朝理解无从现实人生抱负的悲哀,又从哲理的角度阐明:人生的*理想并不是单纯的就凭自己的主观理想就能实现,而是常常因为客观的严酷而毕生壮志难酬。在人生垂暮,*失意的的晚年,苏轼能以如此理智的态度看待自己在*斗争中的挫折,并把这种认识巧妙的寓含于婉约词的创作中,这在以前的婉约词中很少见的。
第五:情感化和个性化的审美去向。
苏轼以前咏物词大都是非我化型的,以柳永、张先、晏殊、欧阳修为代表。他们的咏物词,所咏之物与创作主体之间处于间离状态,词中只见物象、物态,而没有自我的情感、生命,所咏之物仅止于咏物而已,并没有将生命、人格、精神注入。到苏轼的咏物词已经开始呈现出情感化和个性化的倾向。所谓“情感化”是指作者在表现自然时,已注入了情感生命,将无知物变成了友情物。而“个性化”是指词人在咏物时,将自我独特的人生体验、情思感受、人格精神注入对象物中,使对象物具有主体自我的个性色彩,物即我,我即物,物我难分。
例如苏轼的咏杨花《水龙吟》作者赋予了扬花思妇的生命、情感。杨花即不脱离它原有的形式特征,同时有具有了思妇的女性情感。单从词来看,既可以说是作者在借杨花咏思妇,也可以说是借思妇写杨花。杨花与思妇的情感水乳般的交融在一起,无情无思的杨花已被情感化了、生命化了。咏鸿名作《卜算子·黄州定惠院寓居作》: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来往,缥缈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此词作于苏轼贬居黄州期间,是苏轼咏物词中个性化的典型。词中“孤鸿”、“幽人”形象已具有了苏轼独特的生命与个性。作者作此词时,刚因作诗讽刺新政而获罪,在黄州过着孤独寂寞的生活,众人有意回避他,他也有意回避众人,整日闭门谢客,借酒消愁。词中“独往来”的“幽人”正是现实生活中的朋友断交、孤独寂寞的作者本人的艺术写照。而“孤弘”“拣尽寒枝不肯栖”也正是不惧,不与达官贵人周旋仰承他人鼻息的东破居士的形象本身。“孤鸿”“幽人”两个形象完全可以认同于作者本人。后世咏物词也是为苏轼所开创的这两种范型向前迈进。
综观苏轼的婉约词,他不但对传统的婉约词有所继承,同时有许多的创新,开拓了婉约词的内容,提高了词的艺术成就,对后世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3 05:31
大概是遇到了伤心事吧,像《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就很悲伤,是因为思念家乡和亲人。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3 05:32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苏洵次子,宋 仁宗景佑三年(1037年1月8日)生于四川眉山纱縠行(今三苏祠内),卒于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1101),终年66岁。唐宋八大家之首,千古第一文人。他自幼聪慧,七岁知书,十岁能文。苏轼幼时,其父游学在外,由母程夫人教授诗书,即“奋厉有当世志”。宋仁宗嘉佑三年(1057),与弟辙同试礼。国子监直讲梅尧臣读了苏轼所作《刑赏忠厚之至论》,顿觉“有孟轲之风”,遂将试卷交主考官欧阳修。修见轼卷,“惊喜以为异人”,拟取为第一,又疑其为门生曾巩所作,为避嫌疑,才取为第二;接着,礼部复试,又以“春秋对义”取为第一。欧阳修兴奋地说:“读轼书,不觉汗出,快哉,快哉!老夫当避路,放他出一头地也。可喜,可喜!”并高度褒奖苏轼“善读书,善用书”,预言苏轼文章“必独步天下”,“三十年后世人更不道着我”。苏轼兄弟遂同科进士及第。其后又同辙参加秘阁的制科考试,入三等(最高等,宋王朝建国以来制策入三等的仅二人),从此,苏轼、苏辙文章名扬天下,学者多从讲问,皇帝还自诩为子孙得了两个宰相。他官至翰林学士、端明殿学士、知制诰兼侍读,曾任兵部和礼部尚书,先后出任凤翔、杭州、密州、湖州、徐州、颍州、登州、扬州、定州等地方官,他救灾治水、发展生产、抑制豪强、整顿军纪,为官一任,造福一方。
苏轼是一位具有多方面才能的文学艺术大师,他在诗、词、文、书法、绘画等各个领域取得巨大成就以及他天赋的创造性,使他大大超越了同辈作家,高高处于北宋文艺的颠峰。其诗境界开阔,题材广泛,内容深刻,风格自然奔放,圆美流动。既有现实主义力作,如《五禽言》、《李氏园》、《荔枝叹》;又有浪漫主义佳篇,如《游径山》、《百步洪》,充溢着有磅礴的气概,又如《崇惠春江晚景》、《饮湖上初晴后雨》写得清新明净,华美自然,尤其是后者更成了咏唱杭州西湖的千古绝唱,正如宋人武衍《正月二日泛舟湖上》所云:“除却淡妆浓抹句,更将何语比西湖。”当代著名学者钱钟书先生对苏诗艺术风格的浪漫豪放评价道:“李白以后,古代大约没有人赶得上苏轼这种豪放。”苏轼的词一洗五代绮丽柔靡之风,启豪放词派之先河,高远清新之意境,形成了豪迈奔放的风格。他拓宽了词的题材,“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刘熙载《世概》),表现了全新的风貌。苏轼的婉约词同样写得真挚细腻,深沉淳厚,回肠荡气,一往情深。苏轼的散文更是平易自然,笔力纵横,挥洒自如,雄辩滔滔,使他成了继欧阳修之后北宋古文运动的当然领袖。苏轼的书法列“宋四家”(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之首,在宋代书苑中具有承先启后的地位。苏轼是一位画家,是中国文人画运动的发端和中坚人物。其写意和传神、常形和常理、诗画本一律等理论,广泛地为文人画派所传诵,并奉为金科玉律,影响至今。苏轼的家庭是音乐世家,三苏都是弹古琴的高手。《历代琴人传》引张右衮的《琴经?大雅嗣音》记载说:古琴世家中最著名的是眉山三苏。
苏轼的博学多识还表现在自然科学方面。他对中医药学很有研究。流传至今的重要医书《苏沈良方》就是将苏轼收集的医药良方与宋代另一位大科学家沉括收集的良方汇编在一起而成的。他在农业、水利、烹饪、养生等领域有极高的建树。
像苏轼这样在文学艺术各个领域都有巨大成就的人,在中国文学史上几乎绝无仅有,真可谓“千古第一文人”,他发出的夺目光辉使整个北宋文坛为之灿然。宋神宗皇帝精辟地说:“白有轼之才,无轼之学。”宋孝宗皇帝称苏轼:“雄视百代,自作一家,浑涵光芒。”清代学者王国维认为:“中国古代最伟大的四位诗人是屈原、陶渊明、杜甫、苏轼。而其中还没有任何一个封建时代的文人的影响能超越苏轼之上”。我国老一辈*家、军事家,诗人陈毅元帅吟道:“吾读长短句,最爱是苏辛。东坡胸次广,稼轩力万钧。”伟大的无产阶级*家朱德委员长高度评价三苏父子:“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诗赋传千古,峨眉共比高。”
苏轼忠诚报国,爱国爱民,政绩卓著,是一个深爱人民爱戴的良友。苏轼曾两度杭州为官,向朝廷力争不能废除西湖,并带领杭州人民治理西湖,使西湖得以留存至今。他还疏浚六井与运河,平抑粮价,赈灾济困,创立中国第一所公立医院——安乐坊。“轼二十年间,再莅杭,有德于民,家有画像,饮食必祝,又作生祠以报”。这段出自《宋史?苏轼传》的话,真实地反映了人民对苏轼的无限感激之情。他主张轻徭薄赋,富民兴国,主张严于选材,善于任用。他反对王安石激进变法,又反对司马光尽废新法,因而受到新旧两党夹击,一生坎坷不平。元丰三年(1079),他因“乌台诗案”被捕入狱,后贬为黄州团练副使,筑东坡雪堂,自号东坡居士。晚年遭贬惠州,又从惠州再贬到儋州。元符三年(1100),遇赦北还,提举成都玉局观,次年行至常州病逝,葬于河南郏县小峨眉山,追谥“文忠公”。
苏轼的逝世引起朝野的巨大震动。“浙西淮南、京东、河北之民,相与哭于市”;“其君子,相与吊于家;讣闻四方,无贤愚皆咨嗟出涕”;杭州人民纷纷走上苏堤悼念苏轼;太学生们也在寺院举斋志哀。士大夫们写了很多祭文吊唁他。苏门六君子之一的李方叔的祭文写道:“道大难容,才高为累。皇天厚土,鉴平生忠义之心;名山大川,还千古英灵之气。识与不识,谁不尽伤;闻所未闻,吾将安放?”(《曲洧旧闻》)。祭文一出,传遍大江南,世间“人无贤愚皆诵之”。
苏轼一生,在坎坷与困难中不断追求、积极进取。他以他全部独特的*、思想、文学和艺术生活状态塑造了崇高的道德和典范,集中体现了中国人的生存智能和生命智能,展示着灿烂的人格魅力。以苏轼为代表的三苏父子,以其辉煌的文学艺术成就和卓越的*实践,深邃的哲学思想和高尚的人格精神,形成了中国文化史上一个独特的名人文化体系——三苏文化,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宝贵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