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年人为什么得弱视?求解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4 13:12

我来回答

5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3 23:47

但,却无论如何都不能超过0.9。这个时候,他们往往感觉很困惑,为什么会这样呢?自己的眼睛一直都是很好的,除了视力不高。实际上,这些人就是我们临床上界定的“*弱视”患者。他们的视觉功能存在缺陷,只是由于多年的适应性一些功能被代偿了,即使视力不佳他们仍然能够应付一般的工作和生活。而且弱视并非器质性病变,单从外表是辨别不出来的,所以这些人正常的恋爱,结婚,生子。可是,这样的生活属于亚健康状态。这些人群由于融合功能差,容易头晕,视疲劳,读书时要付出比别人更多的努力,花费更多的时间;他们的同时视和立体视都不好,不能看立体电影,更有甚者不能开车;他们的视空间功能不足,无法从事设计工作,也当不成出色的设计师、建筑师和画家,当然也与运动员和飞行员无缘。如果这一切都能改变,他们的生活将更加丰富多彩,他们的生命将充满更多的选择。】 由于发现较晚或治疗上的失败,弱视也是*视力不良的重要原因,据统计*弱视患病率为2.9%~3.2%。国外研究显示,在澳大利亚弱视是*单眼盲的第三位病因,而在美国,弱视则是*单眼视力丧失的首位原因,多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青光眼、黄斑变性和白内障。 *弱视原因:屈光参差性弱视占50%、斜视性弱视占19%、两者都存在的混合性弱视占27%、剥夺性弱视占4%。对一些病史不明确的成年人,弱视的诊断比较困难。因为可能有白内障或黄斑变性等病变掩盖了弱视;或者产生弱视的原因可能已经发生了变化,比如,婴幼儿时期可能存在远视性屈光参差,到成年时已发育为正视,但视功能没能改善。 *弱视患者其职业的选择和体育运动都受到影响,另外,单眼视力缺陷,增加了另一只眼受伤的危险性。当较好眼患老年黄斑变性、白内障等疾病时或受伤后,会增加工作、生活的困难。所以,在儿童时期,对孩子进行弱视筛查和视力检查是非常有意义的,做家长的一定要重视。给家长,老师和朋友的视力检查表。 事实上,有很多被认为懒散、注意缺陷和愚蠢,又或者是学习有困难、不能把一项任务坚持到底的孩子的真正原因是他们的视觉。美国对儿童的一份最新的全面视觉检测指出(从幼儿园到八年级),47%的儿童有双眼协调运用问题;46%的儿童有双眼调焦问题;65%的儿童有眼球运动问题;60%的儿童有视觉理解—运动问题。 *弱视仍然有治愈的希望。*弱视患者的视觉系统可塑性高于正常人,这一发现为成年弱视患者视力矫治提供了理论和实践依据,为其提高视力带来了新希望;而且为人类大脑皮层可塑性的研究提供了新认识。一名26岁的弱视患者经过近10个月的视知觉感知学习治疗,弱视眼视力从0.6恢复至1.0,此病例再次证实*弱视并非医治无望。广西视光中心致力于此项目研究的专家建议,13岁以上弱视患者都应该勇于尝试接受治疗。 关于弱视,你应该知道哪些常识为什么有些人难以看到三维图像?弱视与立体视觉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3 23:48

若视的发生,往往是在未成年阶段,某种原因导视力达不到正常。原因可以分为近视,远视散光,屈光不正,或者行觉剥夺。所以一般如果是未成年人,没有得到良好的治疗,那么后期到成年人之后,仍然是有弱视的情况,当然,如果是未成年人,还好,成年之后发生了眼底病变,或者说是过度的接触电子产品,视力下降 并无法恢复到正常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3 23:48

弱视的原因有很多种,有些是先天性的,有些是是因为屈光不正(近视、远视、散光)引起的,有些是屈光参差引起的,有些则是因为斜视引起的;总的来说与眼睛的发育有关。
虽说18岁以后视力就不发育了,基本都会稳定,但是随着现在电子产品的普及,很多成年人发现,即使成年了,也可能出现近视,散光或者弱视的情况。因而即使成年了,还是要纠正不好的用眼习惯,并且要定期的口服乐睛叶黄素脂片,补充眼部的营养,保护视力。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3 23:49

1、*弱视是儿童时期的遗留问题,并不是*之后才得弱视。
2、因以前大家多弱视了解不深,所以大部分视力不好的孩子都被当成近视,或者只是一只眼睛视力不好,另外一只眼睛视力很好,足以支撑平时的用眼,所以就没有发现。
3、*弱视还是可以治疗,只不过治疗的效果没有小孩子明显,并且治疗的周期比较长,要一直坚持,所以大多数人会放弃,没有坚持。
4、如果有信心以及决心要治疗弱视,那么请考虑各方面的因素以及自身的耐力及做好相应的心理准备,再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治疗。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3 23:50

弱视,多发生在儿童时间,*弱视并不是一定在成年后发生的,很可能是早期没有诊断出来而已。

声明声明:本网页内容为用户发布,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网认同其观点,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112479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