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4 10:03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31 19:03
孙膑和庞涓之间的恩恩怨怨经过历史的沉淀已经赋予了太多传奇,在两人的交锋之上给人最直观的感受就是庞涓的小人之处,《资治通鉴》中曾有这样一段话:“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兼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司马光之语),而庞涓正是才胜于德。当有德之人兼具才,则会处处行善。当有才之人缺乏德,自然也是无恶不作。原本孙膑并无加害庞涓之心,却难逃庞涓祸害,最终遭遇酷刑失去膝盖。也正是如此,两人的梁子正式结下。
孙膑
为复仇孙膑前往了齐国,并且和对手庞涓展开了两次交锋,一次在暗一次在明。而且最为有意思的是,两次孙膑都采取了一样的战术策略,作为同门师兄弟的庞涓却两次都未识破。其实究其原因,最大的问题就在于庞涓只知其术不知其略,在这一点上孙膑完胜。
围点打援孙膑和庞涓的两次交锋中的第一次留下了一个成语,叫做围魏救赵。当时庞涓率领魏*队侵犯赵国,赵国不敌所以寻找齐国救援。就在齐国大将田忌准备引兵前往赵国时,孙膑却说:“夫解杂乱纷纠者不控拳,救斗者不搏撠。批亢捣虚,形格势禁,则自为解耳。”不战而屈人之兵就是孙膑的初衷,站在大局观上看,魏国此次进攻是大动干戈,这也造成后方空虚。只要把住命脉所在,自然可以破解赵国危机。
桂陵之战中围魏救赵
此时孙膑和庞涓的计谋高低立现,孙膑所看的是整个战局的变化,寻找到根结所在再下猛药。而不是庞涓的治标不治本,大举进攻而忽视后方。正在庞涓率领军队拿下邯郸之后,后院起火便赶忙回去救援,最终于齐国交战败于桂陵。更为奇妙的是孙膑是以逸待劳,而庞涓经历了之前的奋战后已经是疲惫不堪。所以胜利天平倾向何方,早已经有了定论。
庞涓和孙膑
第二次的交锋则是让庞涓丧命,公元前341年时,庞涓攻打韩国。这时候韩国向齐国发起救援,正在这时所有人都在为救与不救,何时出兵争论不休。这时候孙膑的答案洞悉人性,他说:“吾因深结韩之亲而晚承魏之弊,则可受重利而得尊名也。”;这是两全其美的办法,魏国举全国之力伐韩,自然是志在必得。救是一定要救的,但需要在韩国最危急时施以援手,这样即可获得救援之恩情,又能消耗韩魏两国的军力,所以需要等待最佳时机出手。在韩抵挡不住时,齐国出手。这一次同样是将矛头直插魏国,而并非正面战场。所以招是老招,但庞涓却再一次疲于奔命。
谋略与计谋很多人都对计谋有所误解,真正意义上的战略是善于计算,算出胜利的把握程度。而很多人则是看重过程和效率,只求图快不愿意等待。这一点孙膑的把握就很出色,在孙膑迎接庞涓回军援救时,孙膑故意摆下疑阵。
孙膑
《资治通鉴·周本纪二》中记载:“乃使齐军入魏地为十万灶,明日为五万灶,又明日为二万灶。”;这么做的出发点正是通过计算而得来的。《史记·孙子吴起列传》中曾记载:“百里而趣利者蹶上将,五十里而趣利者军半至。”;意思是说急行军急于求战的情况下,敌人会失去三军中的前军,急行五十里的情况下则只有一半的军队抵达。而孙膑故意三天留下的军灶不同,正是一种诱饵。为的是提示庞涓齐*队人数在不断减少,说明军中出现了逃兵。实际的结果就是庞涓的确上当,随后便“乃弃其步军,与其轻锐倍日并行逐之。”
前文说过魏伐韩是志在必得,举全国之力。而孙膑的目的就是为了分化魏*队,化整为零。当庞涓上当时则正是成为了“趣利者”,最终也导致军队拉开过远无法集结。孙膑采取这样的方式逐一歼灭魏*队,并且消灭了对手庞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