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能帮我找2个成语故事,要不太常见的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4 09:46

我来回答

10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4 19:01

  口蜜腹剑
  故事导读:
  【成语故事】李林甫,唐玄宗时官居兵部尚书兼中书令这是宰相的职位。 此人若论才艺倒也不错,能书善画。但若论品德,那是坏透了。他忌才害人,凡才能比他强、声望比他高、权势地位和他差不多的人,他都不择手段地排斥打击。对唐玄宗,他有一套馅媚奉承的本领
  【成语故事】李林甫,唐玄宗时官居“兵部尚书”兼“中书令”这是宰相的职位。

  此人若论才艺倒也不错,能书善画。但若论品德,那是坏透了。他忌才害人,凡才能比他强、声望比他高、权势地位和他差不多的人,他都不择手段地排斥打击。对唐玄宗,他有一套馅媚奉承的本领。他竭力迁就玄宗,并且采用种种手法,讨好玄宗宠信的嫔妃以及心腹太监,取得他们的欢心和支持,以便保住自己的地位。 李林甫和人接触时,外貌上总是露出一副和蔼可亲的样子,嘴里尽说些动听的“善意”话,但实际上,他的性格非常明险狡猾,常常暗中害人。例如有一次,他装做诚恳的样子对同僚李适之说:“华山出产大量黄金,如果能够开采出来,就可大大增加国家的财富。可惜皇上还不知道。李适之以为这是真话,连忙跑去建议玄宗快点开采,玄宗一听很高兴,立刻把李林甫找来商议,李林甫却说:“这件事我早知道了,华山是帝王‘风水’集中的地方,怎么可以随便开采呢?别人劝您开采,恐怕是不怀好意;我几次想把这件事告诉您,只是不敢开口。” 玄宗被他这番话所打动,认为他真是一位忠君爱国的臣子,反而对适之大不满意,逐渐将他疏远了。就这样,李林甫凭借这套特殊“本领”,他一直做了十九年宰相。 后来,司马光在编《资治通鉴》时评价李林甫,指出他是个口蜜腹剑的人,这是很符合实际的
  望洋兴叹
  故事导读:
  相传很久很久以前,黄河里有一位河神,人们叫他河伯。何伯站在黄河岸上。望着滚滚的浪涛由西而来,又奔腾跳跃向东流去,兴奋地说;黄河真大呀,世上没有哪条河能和它相比。我就是最大的水神啊! 有人告诉他:你的话不对,在黄河的东面有个地方叫北海,那才真
  相传很久很久以前,黄河里有一位河神,人们叫他河伯。何伯站在黄河岸上。望着滚滚的浪涛由西而来,又奔腾跳跃向东流去,兴奋地说;“黄河真大呀,世上没有哪条河能和它相比。我就是最大的水神啊!”
  有人告诉他:“你的话不对,在黄河的东面有个地方叫北海,那才真叫大呢。”
  河伯说:“我不信,北海再大,能大得过黄河吗?”
  那人说:“别说一条黄河,就是几条黄河的水流进北海,也装不满它。”
  河伯固执地说:“我没见过北海,我不信。”
  那人无可奈何,告诉他:“有机会你去看看北海,就明白我的话了。”
  秋天到了,连日的暴雨使大大小小的河流都注入黄河,黄河的河面更加宽阔了,隔河望去,对岸的牛马都分不清。这一下,河伯更得意了,以为天下最壮观的景色都在自己这里,他在自得之余,想起了有人跟他提起的北海,于是决定去那里看看。
  河伯顺流来到黄河的入海口,,突然眼前一亮,海神北海若正笑容满面地欢迎他的到来,河伯放眼望去,只见北海汪洋一片,无边无涯,他呆呆地看了一会儿,深有感触地对北海若说:“俗话说,只懂得一些道理就以为谁都比不上自己,这话说的就是我呀。今天要不是我亲眼见到这浩瀚无边的北海,我还会以为黄河是天下无比的呢!那样,岂不被有见识的人永远笑主。”

  故事见于《庄子·秋水》。成语“望洋兴叹”,比喻要做某事而力量不够,感到无可奈何。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4 20:19

战国末期,秦国向魏国接连发动大规模的进攻,魏国无力抵抗,大片土地都被秦军占领了。到公元前273年,秦国又一次向魏国出兵,势头空前猛烈。

魏王把大臣们召来,愁眉苦脸地问大家有没有使秦国退兵的办法。大臣们由于经过多年的战乱,提起打仗就吓得哆嗦,谁也不敢谈“抵抗”二字。在这大兵压境的危急时刻,多数大臣都劝魏王,用黄河以北和太行山以南的大片土地为代价,向秦王求和。

谋士苏代听了这些话,很不以为然,忙上前对魏王说:“大王,他们是因为自己胆小怕死,才让您去*求和,根本不为国家着想。您想,把大片土地割让给秦国虽然暂时满足了秦王的野心,但秦国的*是无止境的,只要魏国的土地没割完,秦军就不会停止进攻我们。”

说到这里,苏代讲了一个故事:从前有一个人,他的房子起火了,别人劝他快用水去浇灭大火,但他不听,偏抱起一捆柴草去救火,是因为他不懂得柴草不但不能灭火反而能助长火势的道理。大王若同意拿着魏国土地去求和,不就等于抱着柴草救火吗?”

尽管苏代讲得头头是道,但是胆小的魏王只顾眼前的太平,还是依大臣们的意见把魏国大片土地割让给秦国。到公元225年,果然秦军又向魏国大举进攻,包围了国都大梁,掘开黄河大堤让洪水淹没了大梁城,魏国终于被秦国灭掉了。

故事出自《史记·魏世家》。成语“抱薪救火”比喻用错误的方法去消灭祸害,结果反而使祸害扩大。 战国末期,秦国向魏国接连发动大规模的进攻,魏国无力抵抗,大片土地都被秦军占领了。到公元前273年,秦国又一次向魏国出兵,势头空前猛烈。

魏王把大臣们召来,愁眉苦脸地问大家有没有使秦国退兵的办法。大臣们由于经过多年的战乱,提起打仗就吓得哆嗦,谁也不敢谈“抵抗”二字。在这大兵压境的危急时刻,多数大臣都劝魏王,用黄河以北和太行山以南的大片土地为代价,向秦王求和。

谋士苏代听了这些话,很不以为然,忙上前对魏王说:“大王,他们是因为自己胆小怕死,才让您去*求和,根本不为国家着想。您想,把大片土地割让给秦国虽然暂时满足了秦王的野心,但秦国的*是无止境的,只要魏国的土地没割完,秦军就不会停止进攻我们。”

说到这里,苏代讲了一个故事:从前有一个人,他的房子起火了,别人劝他快用水去浇灭大火,但他不听,偏抱起一捆柴草去救火,是因为他不懂得柴草不但不能灭火反而能助长火势的道理。大王若同意拿着魏国土地去求和,不就等于抱着柴草救火吗?”

尽管苏代讲得头头是道,但是胆小的魏王只顾眼前的太平,还是依大臣们的意见把魏国大片土地割让给秦国。到公元225年,果然秦军又向魏国大举进攻,包围了国都大梁,掘开黄河大堤让洪水淹没了大梁城,魏国终于被秦国灭掉了。

故事出自《史记·魏世家》。成语“抱薪救火”比喻用错误的方法去消灭祸害,结果反而使祸害扩大。 战国末期,秦国向魏国接连发动大规模的进攻,魏国无力抵抗,大片土地都被秦军占领了。到公元前273年,秦国又一次向魏国出兵,势头空前猛烈。

魏王把大臣们召来,愁眉苦脸地问大家有没有使秦国退兵的办法。大臣们由于经过多年的战乱,提起打仗就吓得哆嗦,谁也不敢谈“抵抗”二字。在这大兵压境的危急时刻,多数大臣都劝魏王,用黄河以北和太行山以南的大片土地为代价,向秦王求和。

谋士苏代听了这些话,很不以为然,忙上前对魏王说:“大王,他们是因为自己胆小怕死,才让您去*求和,根本不为国家着想。您想,把大片土地割让给秦国虽然暂时满足了秦王的野心,但秦国的*是无止境的,只要魏国的土地没割完,秦军就不会停止进攻我们。”

说到这里,苏代讲了一个故事:从前有一个人,他的房子起火了,别人劝他快用水去浇灭大火,但他不听,偏抱起一捆柴草去救火,是因为他不懂得柴草不但不能灭火反而能助长火势的道理。大王若同意拿着魏国土地去求和,不就等于抱着柴草救火吗?”

尽管苏代讲得头头是道,但是胆小的魏王只顾眼前的太平,还是依大臣们的意见把魏国大片土地割让给秦国。到公元225年,果然秦军又向魏国大举进攻,包围了国都大梁,掘开黄河大堤让洪水淹没了大梁城,魏国终于被秦国灭掉了。

故事出自《史记·魏世家》。成语“抱薪救火”比喻用错误的方法去消灭祸害,结果反而使祸害扩大。一次,在战斗中,关羽被流失所中,伤得很重,箭头穿透了左臂。后来伤口虽然愈合,但是每到阴雨天气,左臂伤口处就会隐隐作痛。有位大夫(并非当时的名医华佗)说:“射中您的那支箭头有毒,现在毒已经渗入骨头。应该重新把伤疤揭开,弄破手臂,刮骨去毒,这样才能彻底地去除病根。”关羽二话没说,当即伸出左臂,命大夫破臂刮骨。当时关羽正在和将领们摆宴饮酒。大夫没有用*物就割开了手臂。鲜血直流,淌满了盛血的器皿。而关羽仍然若无其事的喝酒吃肉,与大家谈笑风生。在场的将领们大为震惊。关羽刮骨疗伤的事迹,一时传为美谈。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4 21:53

疑从前有个乡下人,丢了一把斧子。他以为是邻居家的儿子偷去了,于是处处注意那人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越看越觉得那人像是盗斧的贼。后来,丢斧子的人找到了斧子,原来是前几天他上山砍柴时,一时疏忽失落在山谷里。找到斧子后,他又碰见了邻居的儿子,再留心看看他,怎么也不像贼了。
---疑邻盗斧
古代南北朝的时候,宋国有位将军姓宗名悫,他从小就很勇敢,也很有抱负。有一天,宗悫的叔父问他有什么志向,宗悫回答道:“愿乘长风,破万里浪。”意思是:我一定要突破一切障碍,勇往直前,干一番事业。宗悫经过勤学苦练,努力奋斗,终于成为一位能征善战的将军。
----乘风破浪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4 23:45

韦编三绝
〖解释〗韦编:用熟牛皮绳把竹简编联起来;三:概数,表示多次;绝:断。编连竹简的皮绳断了三次。比喻读书勤奋。
〖出处〗《史记·孔子世家》:“读《易》,韦编三绝。”

钩深致远
〖解释〗致:招致。探取深处的,使远处的到来。比喻探讨深奥的道理。
〖出处〗《周易·系辞上》:“探赜索隐,钩深致远。”

袒裼裸裎
【解释】:袒裼:露臂;裸裎:露体。指*露体,没有礼貌。
【出处】:《孟子·公孙丑上》:“尔为尔,我为我,虽袒裼裸裎于我侧,尔焉能浼我哉?”

含英咀华—咀:咀嚼,英、华:花朵。把花朵含在嘴里慢慢咀嚼。比喻欣赏、领会诗文的精华。
拾人牙慧—拾取别人的只言片语作为自己的话来说,多用来形容一味重复别人而缺乏主见。
数典忘祖—典:典籍,指古代的礼制、历史。比喻忘本。现也用来比喻对本国历史无知。
安土重迁—并非看重迁移的意思,而是形容恋乡土,不愿轻易迁移到外地。“重”在这里解释为“难”。
别无长物—表面上看起来是别无特长,其实是指再没有别的东西,形容除此之外空无所有。
不易之论—很容易让人理解为不易理解的言论,实为内容正确,不可更改的言论。
更仆难数—“更”在这里指“换”。这个成语原来意思是说换了几班侍者,宾主要说的话还是说不完,后来形容要说的话还有很多。
敬谢不敏—指恭敬地表示能力不够或不能接受,而不是指不及时感谢。
具体而微—指内容已具备了,不过局面、规模较小。不是指到细微之外。
木人石心—比喻人受*,不动心。
期期艾艾 :口吃。
茕茕孑立 :孑然一身,处境孤单,无依无靠。
不孚众望: 不能使大家信服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5 01:53

| 我的知道 | 我的消息(0/3) | 我的空间 | 我的应用 | 百度首页 | 退出
我的知道 我的提问

我的回答

为我推荐的提问

知识掌门人

文档分享
我的应用 礼物
投票
转帖
狗狗
更多应用
新闻 网页 贴吧 知道 MP3 图片 视频 百科 文库
帮助 设置

百度知道 > 搜索结果 已解决问题 待解决问题 投票中问题 共搜到相关问题 177 项

关于<<西游记>>,<<成语故事>>,<<伊索寓言>>的100道题目
西游记 第01回 灵根育孕源流出 心性修持大道生 第02回 悟彻菩提真妙理 断魔归本合元神 第03回 四海千山皆拱伏 九幽十类尽除名 第04回 官封弼马心何足 名注齐...

TGCNJ - 2007-2-12 13:29 - 最佳回答者: 待定 - 文化/艺术 > 文学 > 小说

语文知识大搜索
《伊索寓言》 作者( ) 字数( ) 《成语故事》 作者( ) 字数( ) 《希腊神话》 作者( ) 字数( ) 《史记故事》 作者(司马迁 ) 字数( ) 《爱的教育》 作者( ) 字数( ) 《论语》选读 作者...

maoaijing1996 - 2007-8-30 13:40 - 最佳回答者: 1991123123 - 教育/科学 > 学习帮助

小学,初中,高中,大学 各要读什么课外书?
一年级 《伊索寓言》 《百科全书》 《成语故事》 《中国孩子最有兴趣的那件事》 《安徒生童... 《伊索寓言》、 《菜根谭》、 《古文观止》、 《唐诗三百首》、 《追忆似水年华》、 《不能承受的生...

9136王媛 - 2009-2-17 09:34 - 最佳回答者: 至尊跑神 - 教育/科学 > 院校信息

文曲星征文大赛 小学组有哪些推荐书目
《安徒生童话》、《伊索寓言》、《一千零一夜》、《成语故事精选》、《中外名人故事》、《上下五千年... 《漫画成语故事(上中下)》、《一生的旅游计划——中国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勇往直前》、《生命旅行...

幽忧红尘 - 2009-8-12 12:07 - 最佳回答者: zy495149346 - 教育/科学 > 学习帮助

伊索寓言 读书笔记 7篇
这篇寓言又让我想起了一个成语故事,那就是《揠苗助长》。《揠苗助长》讲述了一个农民嫌自己的庄稼长的太... 这个小小的成语故事和《老鹰和乌龟》的意思相同,它让我们懂得:一切事物都要有顺其自然. 伊索寓言》... >>11个相似问题

zx6834502 - 2009-11-22 17:51 - 最佳回答者:匿名 - 文化/艺术 > 文学 > 散文

有什么小学生漫画书?
《伊索寓言》 《笨狼的故事》 《百科全书》 《成语故事》 《石头汤》 《中国孩子最有兴趣的那... 《伊索寓言》 《小学生自读课本》 《魔斗传奇》 《阿凡提的故事》 《三国演义》 《小红帽》... >>3个相似问题

倚云舞雪 - 2008-2-23 20:32 - 最佳回答者: 〃ヤ摘謃の☆ - 娱乐休闲 > 动漫

求几本书的读书笔记
这篇寓言又让我想起了一个成语故事,那就是《揠苗助长》。《揠苗助长》讲述了一个农民嫌自己的庄稼长的太... 这个小小的成语故事和《老鹰和乌龟》的意思相同,它让我们懂得:一切事物都要有顺其自然. 伊索寓言》... >>3个相似问题

yucongde88 - 2009-10-3 09:09 - 最佳回答者: 和你仗剑闯江湖 - 文化/艺术 > 文学 > 散文

古代寓言故事和西方寓言故事的不同之处(急用)
这篇寓言又让我想起了一个成语故事,那就是《揠苗助长》。《揠苗助长》讲述了一个农民嫌自己的庄稼长的太... 《伊索寓言》热烈而宽厚;先秦寓言是老于世故的,《伊索寓言》是极富童趣的。《伊索寓言》全面而深刻地影...

想自由的公主 - 2007-12-27 18:53 - 最佳回答者: 再相逢 - 教育/科学 > 学习帮助

伊索寓言读书笔记
这篇寓言又让我想起了一个成语故事,那就是《揠苗助长》。《揠苗助长》讲述了一个农民嫌自己的庄稼长的太... 这个小小的成语故事和《老鹰和乌龟》的意思相同,它让我们懂得:一切事物都要有顺其自然. 伊索寓言》... >>4个相似问题

chengziqiao123 - 2009-10-31 10:36 - 最佳回答者: 待定 - 文化/艺术 > 文学 > 散文

初中生要看哪些书
成语故事 伊索寓言精选 安徒生童话精选 格林童话精选 中国古代寓言故事 中外神话传说 克雷洛夫寓言精选 爱的教育 爱丽丝漫游奇境记 会飞的教室 童年 骆驼祥子 繁星春水 鲁滨孙飘流记 名人传 芙...

旋∩风 - 2009-8-21 11:10 - 最佳回答者: 万古春归梦不归 - 教育/科学 > 职业教育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一页 [尾页] 相关搜索 伊索寓言成语 出自伊索寓言的成语 伊索寓言故事 伊索寓言故事大全 伊索寓言的故事
伊索寓言中的故事 伊索寓言有哪些故事 伊索寓言故事及寓意 伊索寓言故事下载 伊索寓言故事的寓意
帮助

©2010 Bai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5 04:17

末,我读了1本由九州出版社出版的《小学生一定要知道的200个成语故事》。这本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述200个成语故事。
如《水落石出》,写的是宋朝大诗人苏轼的故事。苏轼因得罪宰相王安石,被贬官到黄州。一次,他到赤壁去玩,写下了《赤壁赋》;后来,他重游赤壁,写下了《后赤壁赋》。在《后赤壁赋》中,他写道:“复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声,断案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后人就把“水落石出”延伸为*毕露的意思。再如,《名落孙山》写了宋朝一位名叫孙山的才子的故事。孙山既聪明又幽默,一次,他和同乡的孩子一起去考举人,放榜时,孙山在榜单上是最后一名,而同乡的孩子却没有考上。他回来后,同乡向他打听自己的孩子中了没有?孙山便委婉的说:“解名尽处是孙山,令郎更在孙山外。”他的意思就是告诉同乡,他的孩子没考上。从此,大家就延用“名落孙山”来形容考试没被录取的人。
······
读了这本,让我知道了很多成语的由来和含义,既增长了我的知识面,也必将会提高我的作文水平。这真是一本值得一读的好书!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5 06:59

萧规曹随,握瑾怀瑜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5 09:57

【成语故事】李林甫,唐玄宗时官居兵部尚书兼中书令这是宰相的职位。 此人若论才艺倒也不错,能书善画。但若论品德,那是坏透了。他忌才害人,凡才能比他强、声望比他高、权势地位和他差不多的人,他都不择手段地排斥打击。对唐玄宗,他有一套馅媚奉承的本领
【成语故事】李林甫,唐玄宗时官居“兵部尚书”兼“中书令”这是宰相的职位。

此人若论才艺倒也不错,能书善画。但若论品德,那是坏透了。他忌才害人,凡才能比他强、声望比他高、权势地位和他差不多的人,他都不择手段地排斥打击。对唐玄宗,他有一套馅媚奉承的本领。他竭力迁就玄宗,并且采用种种手法,讨好玄宗宠信的嫔妃以及心腹太监,取得他们的欢心和支持,以便保住自己的地位。 李林甫和人接触时,外貌上总是露出一副和蔼可亲的样子,嘴里尽说些动听的“善意”话,但实际上,他的性格非常明险狡猾,常常暗中害人。例如有一次,他装做诚恳的样子对同僚李适之说:“华山出产大量黄金,如果能够开采出来,就可大大增加国家的财富。可惜皇上还不知道。李适之以为这是真话,连忙跑去建议玄宗快点开采,玄宗一听很高兴,立刻把李林甫找来商议,李林甫却说:“这件事我早知道了,华山是帝王‘风水’集中的地方,怎么可以随便开采呢?别人劝您开采,恐怕是不怀好意;我几次想把这件事告诉您,只是不敢开口。” 玄宗被他这番话所打动,认为他真是一位忠君爱国的臣子,反而对适之大不满意,逐渐将他疏远了。就这样,李林甫凭借这套特殊“本领”,他一直做了十九年宰相。 后来,司马光在编《资治通鉴》时评价李林甫,指出他是个口蜜腹剑的人,这是很符合实际的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5 13:11

七步之才

故事导读:
【拼音】qī b zhī ci 【成语故事】三国时期,曹操的小儿子曹植才思敏捷,文笔隽美,深受曹操的喜欢。他的哥哥曹丕废掉汉献帝建立魏朝做了皇帝,命曹植在七步之内作诗,曹植作诗: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拼音】qī bù zhī cái

【成语故事】三国时期,曹操的小儿子曹植才思敏捷,文笔隽美,深受曹操的喜欢。他的哥哥曹丕废掉汉献帝建立魏朝做了皇帝,命曹植在七步之内作诗,曹植作诗:“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出处】文帝尝令东阿王七步中作诗,不成者行*;应声便为诗曰:‘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帝深有惭色。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文学》

【释义】形容才思敏捷。

【用法】作宾语;比喻人才思敏捷

【近义词】文不加点、倚马可待

【反义词】呆头呆脑

【示例】真个七步之才,也不过如此。 明·凌蒙初《初刻拍案惊奇》卷九

返老还童

故事导读:
【成语故事】返老还童这则成语的意思是原指老年人还复到了儿童时代,现形容老年人恢复了青春与活力,精力异常旺盛。 这个成语来源于《云笈七签》,......日服千咽,不足为多,返老为童,渐从此矣! 刘安,汉文帝弟淮南王厉的长子,文帝十六年,袭父封为淮南
【成语故事】“返老还童”这则成语的意思是原指老年人还复到了儿童时代,现形容老年人恢复了青春与活力,精力异常旺盛。 这个成语来源于《云笈七签》,......日服千咽,不足为多,返老为童,渐从此矣! 刘安,汉文帝弟淮南王厉的长子,文帝十六年,袭父封为淮南王,好文学,曾奉汉武帝之命作《离*传》,“返老还童”是晋朝人葛洪撰写《神仙传》一书中一则有关淮南王刘安的传说故事。 相传,刘安自年青时代起,就喜好求仙之道。封淮南王以后,更是潜心钻研,四处派人打听却老之术,访寻长生不老之药。有一天,忽然有八位白发银须的老汉求见,说是他们有却老之法术,并愿把长生不老之药献给淮南王。刘安一听,知是仙人求见,真是大喜过望,急忙开门迎见,但一见那八个老翁,却不禁哑然失笑。原来八个老汉一个个白发银须,虽然精神矍铄,但毕竟是老了呀!哪会有什么防老之术呢? “你们自己都那样老了,我又怎么可以相信,你们有防老之法术呢?这分明是骗人!”说完,叫守门人把他们撵走。 八个老汉互相望了一眼,哈哈笑道:“淮南王嫌我们年老吗?好吧!那么,再让他仔细地看看我们吧!” 说着,八个老翁一眨眼工夫,忽然全变成儿童了。已经年老的人,一下子回复到了儿童时期,这是全然不可能的,所以这仅仅是传说故事而已。《云笈七签》这部道教书籍中提到的“返老还童”,也仅仅是炼丹、法术的有关传说罢了。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5 16:43

(不寒而栗)西汉武帝的时候,有个名叫义纵的人。他姐姐义殉是个医生。她因医好了皇太后的病,皇太后很宠爱她,义纵也因此得到汉武帝的任用。他先在上党郡一个县中任县令,后又升为长安县令。他在任职期间,能够依法办事,不讲情面,也不怕得罪有权有势的人,当地的治安有了很大的改变。汉武帝认为他很有才干,就调任他为河内郡都尉,后又升为南阳太守。

当时,南阳城里居住着一个管理关税的都尉名叫宁成,这人很残暴,利用手中的权力横行霸道,百姓们都很害怕他,甚至连进关、出关的*都不敢得罪他。人们都说,让宁成做官,好比是把一群羊交给狼管。宁成听说义纵要来南阳任太守,有些不安。等义纵上任那天,带领全家老小恭恭敬敬地站在路边迎接义纵。义纵知道宁成这样做的目的,对他不理不睬。一上任,义纵就派人调查宁成的家族,凡是查到有罪的,就统统杀掉,最后,宁成也被判了罪。这一来,当地有名的富豪孔氏、暴氏因为也有劣迹,吓得逃离了南阳。

后来,汉武帝又调义纵任定襄(在今内蒙古)太守,那时,这个地区的治安很混乱。义纵一到定襄,就将监狱中二百多个重罪轻判的犯人重新判处死刑,同时将二百多个私自来监狱探望这些犯人的家属抓了起来,说他们想要为犯人开脱罪行,也一起判处死刑。

那天,一下子就杀了四百多人。尽管那天天气不冷,然而,住在这个地区的人们听到这个消息后都吓得不寒而栗。

义纵执法严峻,但也存在肆意残杀的问题,司马迁《史记》把义纵归入酷吏一类。
(摧枯拉朽) 公元318年,琅琅王司马睿在王导、王敦堂兄弟的支持和拥护下,建立东晋政权。王敦也因此而升任大将军、荆州牧。后来,由于晋元帝司马睿抑制王氏势力,王敦打算起兵反对朝廷。

王敦在武昌起兵出发前,劝说安南将军、梁州刺史甘卓一起举兵东下,甘卓答应了。但到出发那天,王敦已登上战船,甘卓却没有到,只是派了一名参军来到武昌,劝说王敦不要反叛朝廷。王敦听了非常吃惊,说:"甘将军没有明白我上次和他谈的意思。我只是去消除皇上周围的坏人,没有它意。如果事情成功,我一定高封甘将军,请你转告甘将军。"参军回禀甘卓后,甘卓仍然拿不定主意。也有谋士向他献计, 不妨答应王敦一起举兵,待他东下后再讨伐他。但甘卓怕将来说不清楚,还是不同意。

当时,湘州刺史司马承坚决反对王敦反叛朝廷。他得知王敦举兵东下,便派主簿邓骞前往襄阳,希望甘卓忠于朝廷,讨伐王敦。甘卓的参军李梁劝甘卓伺机而动,不要匆忙行事。如果王敦取胜,他必将重用甘卓;如果王敦不胜,朝廷必将重用甘卓,让他起兵平定叛乱。这样,无论哪一方取胜甘卓都不会吃亏,因此不能轻易举兵出战。

邓骞反驳李梁说,甘卓这样做是脚踩两只船,必然会招来祸患。其实,王敦的兵马不过万余,守卫武昌的不足五千,甘卓的军队超过王敦一倍,如果进军武昌,一定能取得胜利。最后他对甘卓说:"甘将军如果发兵攻打武昌,就好像摧毁干枯的草和朽烂的树木那样容易,不必有什么顾虑。"尽管如此,甘卓仍然犹豫不决。王敦挥军东下,见甘卓不来响应,又派参军乐道融去襄阳,再次劝说甘卓起兵。乐道融是反对王敦叛乱的,所以他劝甘卓起兵讨伐王敦。甘卓这才下了决心,写檄文声讨王敦罪状,同时调兵遣将讨伐王敦。王敦得知甘卓率军前来讨伐,非常害怕,又派甘卓的侄儿、参军甘昂请求甘卓回师襄阳;而都尉秦康劝说甘卓忠于朝廷,一举消灭王敦。但是甘卓优柔寡断,不听秦康劝告,竟然回师襄阳。后来,襄阳太守周虑等人与王敦勾结,将甘卓暗害。甘卓本来可以轻而易举地战胜王敦,结果因为动摇不定,反而被王敦暗算。

声明声明:本网页内容为用户发布,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网认同其观点,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112479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