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4 09:01
共4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8 07:58
月,象形字。甲骨文(图1)像半月之形,因为月亮缺时多圆时少,所以表示“月亮”之意,有时与“夕”混同。甲骨文:“三日乙酉夕,月有食。”是其本义。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的“月”“月”字到了金文(图B)阶段,月牙的轮廓开始变样,“月”字里面多了一点。金文等一脉相承,但是至小篆(图9)字形有讹变,篆文文字化。演变为隶书阶段,图(D)的“月”字在形体、笔画上,没有半点月牙的影迹。隶变为“楷化”定了型,之后楷书写作“月”。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8 07:58
1956年1月28日 中国*通过《简化字总表》,开始推行简体汉字,现代汉语的写法、读法、用法也随着《现代汉语词典》的出版渐渐定型。
周有光说“语言使人类别于禽兽,文字使文明别于野蛮”。虽然无法追溯汉字究竟起源于何时何地,但汉字是世界唯一流传至今从未中断的文字,已有四千多年的历史,而汉字的每一次转折演变,也见证着中华文明的每一次升华。
《汉字里的中国》
作者:许晖
出版社:化学工业出版社
三千多年前,商周时期的先民是怎样生活的?
他们如何感知大自然?如何记录四季轮回?
这些问题,在造字时,古人把答案藏在了汉字之中。
# 认字形 #
汉字的变形南豆在这里就不多做展示了,它从复杂抽象的象形到富有美感的各类字体,是中国人高级审美的一种表达。字形的变化史也是一次人们的审美艺术变化史。
《汉字书法之美》
作者:蒋勋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写给每个中国人的书法美学
唤醒每个中国人的书写记忆
汉字由零散的、个别的字符逐渐积累,达到一定的数量后,再通过人为规范,成为一种文字体系。汉字使用最晚始于商代,历经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草书、行书)诸般书体变化。
金文是铸造在殷商与周朝青铜器上的铭文,也叫钟鼎文。金文在字形上与甲骨文十分相似。与甲骨文相比,金文字体整齐遒丽,古朴厚重,和甲骨文相比,变化更加丰富了。
汉字发展到小篆阶段,逐渐开始定型(轮廓、笔划、结构定型),象形意味消弱,减少了书写和认读方面的混淆和困难,这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运用行政手段大规模地规范文字的产物。秦王朝使用经过整理的小篆统一全国文字,不但基本上消灭了各地文字异形的现象,也使古文字同一字存在多种写法的情况有了很大的改变。
小篆
隶书的出现是中国文字的又一次大改革,使中国的书法艺术进入了一个新的境界,是汉字演变史上的一个转折点,奠定了楷书的基础。隶书结体扁平、工整、精巧。撇、捺、点等画美化为向上挑起,轻重顿挫富有变化,讲究“蚕头燕尾”、“一波三折”,具有书法艺术美。风格也趋多样化,极具艺术欣赏的价值。
《书法课》
作者:林曦
出版社: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从零启程,用写字的方式,聆听和欣赏这个世界。
楷书从隶书逐渐演变而来,更趋简化,横平竖直。《辞海》解释说它“形体方正,笔画平直,可作楷模。”故名楷书。楷书的特点在于规矩整齐,是字体中的楷模,所以称为楷书,一直沿用至现代。
# 识字音 #
记住了形状便要学会读。我们认字都是从学拼音开始,不会写的字也可以用拼音代替,实用又方便。在罗马字母组成的拼音“舶来”之前,古人也有他们识字音的妙招。
最开始用的就是“异文”和“声训”,既我们常见的“通假字”。但古代地广人稀,字音字义不能做到全部统一,有很多字的读音会发生变化,后人理解通假字变得越来越困难,而且汉字多达几万个,有很多字不容易找到同音同义的来标注。所以,到了汉代以后,声训法追不上时代发展的脚步了。
古人觉得,以上两种方法都是在试图把字音和字义同时呈现,这样容易乱套。那有没有一种可能,字音就是字音,先辨识读音,再学习字义,将学习文字的过程拆分成两个步骤的注音办法?于是中国古代影响最大、流传最久的一种双拼制注音法——反切法出现了。
反切稍有些复杂,但也有些现代汉语拼音的影子。反切法上字取“声”,下字取“韵”和“调”。比如:缓,胡管切。(《广韵》)
“缓”字的读音,就是取“胡”字的声(h),取“管”的韵和调(uan),然后拼合成(huan=h+uan)。此外如:敖,五劳切;收,式州切;器,去冀切;矣,于纪切。
而后到了清末民初,章太炎模仿日本“假名”创造出来一套注音方法,即用符号标注汉字读音。在北洋*时期被教育部颁布为标准注音方法,现在依然使用注音符号。注音符号是1912年制定,1918年发布,只比汉语拼音的1958年早了40年。
# 读字义 #
我们通过课本、课堂、字典学习字义,积累词汇学习表达,如果说书法是一种艺术,那么“写作”就是文字的另一种艺术表现,而阅读是懂得使用文字的人类专有的“特权”。
《文言文常识读本》
作者:陈榕甫
出版社:上海辞书出版社
可作语文辞书案头查检,
可供日常阅读增广见闻,
可以积累词汇漂亮作文,
可以应考备考获得高分。
在中国的文学史上有两次语言大变革,第一次是在商周春秋战国之际,中国文学语言由“殷商古语”变为“文言”;第二次是在1917年新文学*期间,中国文学语言由“文言”变为“白话”。但文字无论以何种风格和格式进行堆砌,核心仍是文字背后的“使用者”想表达的某种思想。
直白地说文字是我们思想和智慧的具象反映,我们每个人都能用文字表达自己,也能阅读别人的文字并吸收成自己的思想和知识。而思想和知识则在无数的写作、交流和阅读的过程中不断升华、拓展、沉淀,于是文字变成了文化。
《活在字里的中国人》
作者:陈榕甫
出版社:上海辞书出版社
传说仓颉造字,天雨粟,鬼夜哭。
汉字自初始,就充满灵性,
它承载着诗的情,书的韵,画的雅,印的秀。
其实在古代,识字念书是一件奢侈的事情,请教书先生、消耗的笔墨纸砚……一直到造纸术和印刷术的出现和进步教育的成本才得到了控制,所以我们生在有九年义务教育、随时有书可读的年代是一种幸运——我们可以自由通过阅读补满我们缺失的知识。
汉字从甲骨文演变到篆隶行楷再到现代简体字,如果说汉字汇聚成了一条长长的河流,那么中华上下五千年的文明之舟则乘着“文字”的河,悠悠从远古向我们飘来,再向未来乘风破浪而去。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8 07:59
月,象形字。甲骨文(图1)像半月之形,因为月亮缺时多圆时少,所以表示“月亮”之意,有时与“夕”混同。甲骨文:“三日乙酉夕,月有食。”是其本义。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的“月”“月”字到了金文(图B)阶段,月牙的轮廓开始变样,“月”字里面多了一点。金文等一脉相承,但是至小篆(图9)字形有讹变,篆文文字化。演变为隶书阶段,图(D)的“月”字在形体、笔画上,没有半点月牙的影迹。隶变为“楷化”定了型,之后楷书写作“月”。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8 07:59
看图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