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世界地理教学的发展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4 09:01

我来回答

2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8 07:49

1.突破了苏联区域地理课程体系和内容体系的束缚。在新的人地关系思想——地球表层系统思想的指导下,把世界自然地理与世界经济地理的内容结合起来,强调地理环境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明确影响的范围、作用的程度和两者之间关系的性质。

2.全球地理环境方面发生的一系列问题,如全球变暖与温室气体的增加、陆地生态系统的多样性的减少、陆地水资源的日益短缺、沙漠化和森林草原退化、自然灾害的负面作用加强等,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从而使自然地理的研究与经济地理乃至人文地理的研究结合了起来。

3.随着世界经济的巨大发展,促使世界地理教学内容不断更新。石油经济、世界财富的巨大增长、世界*差距的扩大、国际经济关系的不断调整以信息产业为代表的众多新兴产业部门的出现、新兴工业化国家、经济*转轨国家以及国家的区域集团化等,已经使得我们过去掌握的世界地理知识显得陈旧,世界地理的教学内容大大的更新了。

4.经济学的理论不断被吸收到世界地理的教学之中。地理学不再只满足于外在条件的描述和分析,而开始运用经济增长、经济发展、经济运行等方面的理论来解释世界和各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内在规律,运用市场经济理论解释地理环境恶化,运用空间成本与空间利 润的理论解释经济的分布和扩散。

5.世界地理越来越重视文化、*、历史因素的分析。如对印度种族制度、语言、宗教及其与经济发展关系的分析,对中东地区*、宗教纠纷及其在世界*和东西方文化格局中的地位的分析,美国的多元文化及其社会经济发展关系的分析,非洲的土著文化与沿海地区形成的文化二元结构及其相关的经济分布的分析,等。

6.信息技术的发展使世界地理的教学可以通过计算机网络很方便地获得由各个国家、各个国际组织和国内外专家的著作提供的各类丰富信息。这些信息包括理论成果、认识、资料、数据和图片等。

参考资料:《世界地理》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8 07:49

四、九年制义务教育初中地理教学大纲的基本精神

为了促使我国普教战线教育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全面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国家教委按照普教战线教学内容改革总体规划的部署,于 1988 年颁布了《九年制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地理教学大纲(初审稿)》(以下简称“义务大纲”),从而为编写九年制义务教育初中地理教材和全面推行九年制义务教育,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现在,几套不同要求的九年制义务教育初中地理教材已经陆续编出,全国各地区和学校正在实验这些新教材。因此,学习和了解“义务大纲”的基本精神,认真吸取“义务大纲”的长处,不断改进地理教学,为 1993 年全面实施“义务大纲”和新教材打下基

础,这是当前地理教育战线的一项重要任务。“义务大纲”的制订,总的来说,是继承、吸取并深化了 1986 年的大纲的优点,同时又突破了大纲的写法,无论从传授地理知识,还是从培养能力、发展智力,以及思想*教育等各方面,尤其是在教学内容的系统、结构安排方面、都具有新意和时代感。

(一)“义务大纲”制订的指导思想和原则

“义务大纲”在一开头就明确指出:“地理学是研究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关系的一门学科”,“地理课是义务教育初中阶段必修的一门基础课程,它对于学生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的全面发展,民族素质的提高,将起到重要作用。”这就是说,“义务大纲”的指导思想是从培养社会主义公民的需要出发,贯彻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贯彻“三个面向”的精神,为培养“四有”“两热爱”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服务。“义务大纲”的这一指导思想同 86 年大纲是基本一致的,但 86 年大纲是在“确定教学内容的原则”的第二项中才明确提到,而“义务大纲”则在一开头便明确提出了,这一变化不应只看作是简单的位置调整,而是着重强调培养什么样的人这一大目标,明确了总的方向,这是完全符合教改精神的。

“义务大纲”制订的原则主多有以下几点:

第一、既要从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公民的需要出发,又要从实际出发,讲求实效,面向两个大多数。培养社会主义的合格公民,就是要贯彻全面发展的方针和“三个面向”(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精神;而从实际出发,就是要从当前我国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实际水平出发,面向大多数教师和大多数学生,这样才能取得实效。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处理好“三个面向”与“面向两个大多数”之间的关系,忽略和片面强调任何一方,都会给地理教学带来不良后果。因此,在确定教学内容方面,一定要做到广度和深度要适当。同 86 年大纲相比较,“义务大纲”适当降低了难度,初步作

到了适当拓宽知识面,适当减少知识量。

第二、以“环境—自然资源—人类活动”为线索,正确阐明人地关系。“人地关系”是现代地理学研究的主要问题,也是贯穿于地理教学中的主线。“地”即是地理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人作用于地,地的变化又反作用于人。人地之间的关系是错综复杂的。“义务大纲”将这一错综复杂的关系作了较好的概括,即“以环境、自然资源、人类活动为线索”,这应该成为教科书编者和教师进行教学的重要依据。

第三、要求明确具体,便于教科书编者和教师使用。大纲的使用对象主要是教科书编者和广大教师。“义务大纲”在初中地理教学的目的任务,各年级教学要求,各部分的教学内容要点和基本技能训练要求中,对地理基本知识的传授和地理基本技能训练、智能培养任务,都作了非常明确的要求和具体的安排;注意联系实际,加强社会实践活动,是“义务大纲”的一个重要特点。所有这些,都为教科书编者和广大教师的教学,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条件。

(二)“义务大纲”加强了思想*教育和能力培养要求

“义务大纲”在加强思想*教育方面,同 86 年大纲相比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 86 年大纲提出“要对学生进行科学的资源观、人口观和环境观的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初步树立科学的资源观、人口观、环境观”。二是没有提进行历史唯物主义教育,而是把它主要留给历史等学科去进行,这样可以使初中地理课的思想*教育,更集中在爱国主义、国际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上。

在加强和落实能力培养要求方面,与 86 年大纲相比,“义务大纲”的要求更为具体,数量也有所增加,并且形成了较为合理的层次与结构。在地图、图表训练方面,初一侧重读图、填图,初二则侧重使用和分析图;在实际动手、动脑方面,初一侧重操作计算,初二则侧重观察调查;而在思维分析训练方面,两个年级都有所加强(详见下列基本技能训练对比表)。

注:左上角数字为 86 年大纲,右下角数字为“义务大纲”,合计中括号数字为选练数。

(三)“义务大纲”在教学内容体系和知识结构安排方面有了明显变化

同 86 年大纲比较,“义务大纲”在教学内容体系和知识结构安排方面,主要有以下较大变化:

第一、区域地理的编讲顺序由“先中后外”改成可以“先 外后中”,即先学地球和地图知识,接着学世界地理,然后学中国地理,最后学习本省地理和乡土地理。这样安排由整体到局部,由远及近,由简单(对世界地理要求比较概括、简单)到复杂(对中国地理要求相对较详细),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和年龄特点,便于学生掌握区域地理知识。

第二、区域地理由“总—分—总”体系改为“环境—自然资源—人类活动”新体系。这不仅是知识内容体系的简单变化,而是体现出“人地关系”已经成为贯穿整个区域地理(包括世界地理、中国地理、本省地理和乡土地理教学的主线和指导思想。

第三、世界地理知识结构由四个层次改为两个层次,由以讲大洲和国家为主改为以讲大地区为主。86 年大纲世界地理教材分为世界地理概况、各洲概述、洲内各地区概况、主要国家地理四个层次。这种安排层次太多,内容繁琐,而洲内各地区概述这一层次内容较空。“义务大纲”改为两个层次:世界地理概况和 11 个大地区,以讲这 11 个大地区为主,这样使大地区的地理特点更为突出,并避免了重复。

第四、中国分区地理从原来讲八个区域改为讲三大自然区和三个经济地带。八个区域的划分有些地方不够恰当,且知识内容较多,显得有些繁琐。“义务大纲”在加强中国地理总论和本省地理、乡土地理、及港澳地理的基础上,综合各地区自然环境、经济发展,以及其他人文地理特征,按我国的三大自然区域和三个经济地带,分别讲述各区域(地带)自然和经济地理特征,这样讲述脉络清楚,又不显得繁琐,对于学生掌握学习区域地理特征的方法具有重要的作用。

第五、本着适当拓宽知识面,适当减少知识量的精神,适当降低了区域地理的难度。知识面的拓宽,主要体现在增加了 86 年大纲初中阶段没有着重安排的环境知识、人地关系方面的知识,以及一部分人文地理知识。知识量的减少,则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要求学生记住的地名、数据大大减少,地名从原来的 2000 多个减少到 600 个左右;二是世界地理单独讲授的国家和地区,由原来的 42 个(1990 调整后有 14 个改为选授)减少到 15 个。随着知识量的减少,内容多、时间紧的矛盾得以缓解,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是降低了难度;而另一方面,随着知识量的减少,腾出时间才有可能拓宽知识面和加强基本技能训练、加强实践活动。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教学的总体水平不是降低而是进一步提高了。

总之,“义务大纲”继承、发扬、深化了 86 年大纲的优点,进一步体现了教学改革的精神,对于当前地理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大面积提高地理教学水平,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当然作为初审稿的“义务大纲”也不是十全十美的,还需要通过实践来加以检验,使其逐步完善。

声明声明:本网页内容为用户发布,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网认同其观点,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112479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