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4 09:00
共5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8 07:44
原因是因为永王李璘擅自引兵东巡,导致征剿,兵败,作为其幕僚的李白受到牵连被贬。
天宝十四载,安史之乱爆发,李白正在宣城(今属安徽)、庐山一带隐居。次年十二月他怀着消灭叛乱、恢复国家统一的志愿应邀入永王李璘幕府。
永王擅自引兵东巡,导致征剿,兵败。李白也因此获罪,被下浔阳(今江西九江)狱。这时崔涣宣慰江南,收罗人才,李白上诗求救,将吴兵三千军驻扎在浔阳的宋若思,把李白从监牢中解救出来,并让他参加了幕府。
李白成为宋若思的幕僚,为宋写过一些文表,并跟随他到了武昌。李白在宋若思幕下很受重视,并以宋的名义再次向朝廷推荐,希望再度能得到朝廷的任用。
后又因其他原因被流放流放至更远的夜郎(今贵州桐梓一带),途中遇赦得归,时已59岁,晚年流落在江南一带。
扩展资料
主要成就
1、诗歌
李白的诗雄奇飘逸,艺术成就极高。他讴歌祖国山河与美丽的自然风光,风格雄奇奔放,俊逸清新,富有浪漫主义精神,达到了内容与艺术的完美统一。他被贺知章称为“谪仙人”,其诗大多为描写山水和抒发内心的情感为主。
李白的诗歌对后代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中唐的韩愈、孟郊、李贺,宋代的苏轼、陆游、辛弃疾,明清的高启、杨慎、龚自珍等著名诗人,都受到李白诗歌的巨大影响。
代表作品:《将进酒》《蜀道难》《梦游天姥吟留别》《静夜思》《望庐山瀑布》《侠客行》《春思》《秋歌》等。
2、词赋
李白的词约有20余首,如《菩萨蛮》《忆秦娥》等。就其开创意义及艺术成就而言,“李白词”在词史上享有极为崇高的地位。
3、书法
《上阳台帖》为李白书自咏四言行草诗,也是其唯一传世的书法真迹。款署“太白”二字,引首清高宗弘历楷书题“青莲逸翰”四字,正文右上宋徽宗赵佶瘦金书题签:“唐李太白上阳台”七字。背有宋徽宗赵佶,元张晏、杜本、欧阳玄、王馀庆、危素、驺鲁,清乾隆皇帝题跋和观款。
4、剑术
李白不仅文采斐然,其剑术亦是十分高明,他“十五好剑术”,“剑术自通达”,造诣非同一般。
5、道经
李白从少年时起,常去戴天山寻找道观的道士谈论道经。后来,他与一位号为东岩子的隐者隐居于岷山,潜心学习。他们在自己居住的山林里,饲养了许多奇禽异鸟,做了动物饲养员。这些美丽而驯良的鸟儿,由于饲养惯了,定时飞来求食,好像能听懂人的语言似的,一声呼唤,便从四处飞落阶前,甚至可以在人的手里啄食谷粒,一点都不害怕。
这件事被传作奇闻,最后竟使绵州刺史亲自到山中观看鸟儿们的就食情况。这位刺史见他们能指挥鸟类的行动,认定他们有道术,便想推荐二人去参加道科的考试。可是,二人都婉言拒绝了。
当时有名的纵横家赵蕤也是李白的老师,此人于开元四年(716)就著成了《长短经》十卷。那时李白才十五岁,赵蕤这部博考六经异同、分析天下形势、讲求兴亡治乱之道的纵横家式的著作引起了李白极大的兴趣。他以后一心要建功立业,喜谈王霸之道,也正是受到这部书的影响。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李白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8 07:45
盛唐诗人李白,是屹立于中国诗坛珠穆朗玛峰峰巅的巨人。他没有屈原那样的清苦和执著,也没有谢客那样的豪侈和狷急,却更多了几分的清高和狂放。他从不强调忠君,甚至从来也不认为皇帝老儿比自己能强到哪里去:“戏万乘若僚友,视俦列如草芥”(苏轼《李太白碑阴记》)。他自恃才高,乐观坚定地认为总有一天自己能施展抱负,一鸣惊人,一飞冲天:“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他心系天下安危,渴望着能遇到明主,尊他为卿相,经他三言两语一点拨,就海晏河清天下太平:“申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于是,他养精蓄锐,广览博学,“仗剑去国,辞亲远游”,走遍祖国名山大川,吸收天地自然之精华,写就了近一千首字字都是红宝石镶嵌的壮丽诗篇。“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他的诗名惊动诗坛,惊动朝野,甚至也惊动了雅好诗赋的唐明皇。天宝元年,唐明皇下诏征聘李白入朝。志得意满的李白高唱着“仰天大笑出门去,我等岂是蓬蒿人”,昂首挺胸来到长安,受到唐明皇“降辇步迎”的接待,成为皇帝的嘉宾。他自以为从此要官列卿相,在*上有一番作为了:“才力犹可倚,不惭世上雄”,“终与安社稷,功成去五湖”。岂知唐玄宗看重的是他的锦绣诗文而不是他的*才干,让他供奉翰林,任务是陪伴皇上吟诗作赋,游宴消遣。赢得皇帝和后宫佳丽喝彩的,也只是他描摹唐明皇与杨贵妃在沉香亭赏牡丹的诗:“名花倾国两相欢,长使君王带笑看。解释春风无限意,沉香亭北倚栏杆。”李白在宫中,只不过是皇帝生日蛋糕上嵌放的一颗红樱桃,只图悦目而不作实用。这种悲屈的“词臣”的地位,岂是“一醉累月轻王侯”“天子呼来不上船”的“狂人”“诗仙”所能接受的?只十几个月的时间,李白便受不住约束和冷落,从心底发出了“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呼号。而他的桀骜不驯、自傲狂放、诗酒豪纵、裘马逸风,更令公侯侧目,阉宦忌惮。好在唐王朝是一个*环境相对宽松的朝代,唐明皇当时也还是一位较为贤明的君主,李白并没有因为他*上的幼稚和性格上的狂狷而获罪,只被朝廷“赐金放还”,回到民间。李白第一次“事君之道”的尝试就这样结束了。他这次浅尝辄止的从政经历是失败的,原因就在于李白本来就不是一个*家,他太天真,太狂放,他压根儿就不知道从政不同于做诗,做诗只须把蕴积在心中的灵感喷发出来,直呼呐喊,天马行空;从政则需要把谋略藏在心底,*匿迹,韬光隐晦。在他把轻蔑的一瞥投向皇帝及其身边的大臣们时,皇公大臣们以更大的轻蔑筹划着如何把这个不知天高地厚的小子像蚂蚁一样踩在脚底下。结果是,李白的轻蔑未能损人分毫,而皇公大臣们的轻蔑却把李白从天上驱赶到了地下。
但是,京城长安的这一瓢冷水并没有彻底浇灭李白的*热情。到安史之乱爆发之时,正隐居在庐山、年已57岁的李白毅然投奔永王李璘帐下,并且以东晋著名宰相谢安石自比:“但用东山谢安石,为君谈笑静胡沙。”他认为,国难当头,正是大丈夫建功立业的机会,以自己这样的宰相之才辅佐永王,肯定能大显身手,马到成功,讨伐叛贼,安定天下,为君王社稷出一把力了。但是,缺乏*敏锐性的诗人这一次错到了连身家性命都差一点保不住的地步。永王李璘野心膨胀不听调遣,与最高统治阶层发生矛盾,被唐肃宗派兵消灭。空有报国热情的李白懵懵懂懂地卷入了皇室内部的倾轧争夺,“其罪当诛”,应该是掉脑袋的。好在有人营救,也许是唐肃宗也还“怜其才”吧,李白被判永久流放夜郎,流放途中巧遇大赦,好歹保住了一条性命。没有做成宰相,倒差点成了死囚,也只能怪李白在*上缺乏慧眼,“站错了队,跟错了人”。这个在诗坛上神思天纵、*超群的“谪仙人”,却屡屡看不准*风向标,说明他其实不懂*,更不可能成为洞察风云的*家。然而,天真的诗人至死看不到这一点,他“济苍生、安社稷”的报国之志终生不渝。公元761年,也就是他逝世的前一年,听说唐太尉李光弼率大军出镇临淮(今安徽泗县一带)追击叛将史朝义,他还要从宣城赶去从军,半路因病折还,因此写了《闻李太尉大举秦兵百万出征东南懦夫请缨冀中一割之用半道病还留别金陵崔侍御十九韵》一诗以记其事。临终做诗,他仍然对自己的文才武略充满自信,把自己比作“中天摧兮力不济”的大鹏,慨叹自己一辈子大才不为世用,怀才未遇明主,抒发出多少感慨,多少悲怆!
李白的人生坐标,从来没有放在做诗人上。他认为自己的八斗之才,应该用在“济苍生、安社稷”上。因此,他一辈子东奔西走,有过干谒("生不用封万户侯,但愿一识韩荆州”)、示忠(“方希佐明主,长揖辞成功”)、投诚(“但用东山谢安石,为君谈笑静胡沙”)、效劳(供奉翰林),但终究官场失意,才不为用,一辈子没有实现立于庙堂建功立业的梦想。倒是乘着酒性抒发豪情逸志愤懑牢*的信手之笔成了千古传诵的诗篇,由此塑就了他矗立中国诗坛万年不朽的灿烂金身。历史与李白、与那些排斥他卑视他的朝廷权贵们,都开了一个不大不小的玩笑。
参考资料: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14516160.html?si=6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8 07:45
1.不甘心做御用诗人,想要为国出力却得不到机会,于是借口主动被贬
2.造反。57岁的李白投奔永王李璘帐下,并且以东晋著名宰相谢安石自比。永王失败,李白被判永久流放夜郎。流放途中巧遇大赦。
史称“谪仙”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8 07:46
李白是个很有才能的人,他青年是有很大的理想和抱负,但入宫之后,才发现宫廷中人心险恶,唐明皇也发现他并不适合做官,于是他就被贬了
CCTV的探索发现有一期是专门介绍李白的,你可以去CCTV网找找看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8 07:46
帮助永王李璘。
第一次是得罪高力士和杨贵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