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我这种情况是不是社交恐惧症?具体如下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4 10:43

我来回答

5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0 11:11

你好这位朋友:
很理解你的心情。你太在意别人的态度和看法了。这种情况是需要好好处理的。最好是做系统的心理咨询,并且把咨询的成果在生活实践中落实。现在,我把埃利斯的十一个不合理信念发给你。你对照着看看。
埃利斯的ABC理论引发的11种不合理信念及合理信念

甲、乙两人一起走在路上,迎面碰到一个认识他俩的人,但对方没与他们打招呼就走了过去对此甲想:"他可能正想事情,没有注意到我们;就算是看见我们而没理我们,也可能有什么特殊原因。"而乙可能3会对这同样的事产生另一个看法:"他可能是故意这么做的,就是不想理我,就是看不起我。他凭什么这么对待我?"这样他们两个人的情绪及行为反应就会不同,前者可能觉得无所谓,该干什么还继续干自己的;而后者则可能怒气冲冲,以至无法平静下来做自己该做的事情了。

ABC理论中,A是指诱发性事件即引起情绪变化的事情;B是指个体在遇到诱发事件之后,相应而生的信念,即他对这一事件的看法、解释和评价;C是指在特定情景下,个体的情绪及行为的结果。在上面讲述的例子中,A指"一个相识的人迎面碰上后没有打招呼";甲的想法是否他可能正想事情,没有注意到我们;就算是看见我们而没理我们,也可能有什么特殊的原因。"乙的想法是:"他可能是故意这样做的,就是不想理我,就是看不起我。他凭什么这么对待我?"最后,甲的C为:该干什么还继续干自己的;乙的C为:怒气冲冲,以至无法平静下来做自己该做的事情。从这个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出,人们的情绪及行为反应"C"与人们对事情的想法、看法"B"有关。埃利斯认为在这些想法和看法的背后有着人们对之一类事物的共同看法,这就是信念"B"。甲持有的"B"可能是待人宽容的信念,而乙持有的"B"可能是"人绝不能不公正地对待我"这样的信念。假如我们长期坚持某些不合理的信念,处于不良的情绪状态之中时,最终将会导致心理上的疾病。

这就是著名的埃利斯ABC理论

由此引发以下11条不合理信念和合理信念

1、每个人都要绝对的获得周围环境尤其是生活中每一位重要人物的喜爱和赞许。

这个观念是假象,实际上是不可能的实现的。即便是父母老师等对自己很重要的人,也不可能永远对自己持一种绝对喜爱和赞许的态度。若持此观点,就可能千辛万苦,委曲求全以取悦于他人,以获得每个人的欣赏,但结果必然失望、沮丧和受挫。这是个体内在的自我太弱小的缘故。

所以:无论别人怎样看待自己的,自己都是有价值的。

2、个人是否有价值,完全在于他是否是个全能的人。

这是一个永远达不到的目标。虽然表面上荒谬是任何人都能一眼看出来,并且对之嗤之以鼻的,但是我们在实际中却会经常有这样的想法。因为在现实生活中,这种想法是以另一种形式出现的。比如做妻子的既要要求丈夫有钱有势,还要要求丈夫对自己体贴入微,还要照顾家庭和孩子,而且做妻子的并不认为她的观点有什么不妥,她认为丈夫应该有这个能力做到这些,但实际上很难做到。当家长的既要孩子学习好,成绩高,又要孩子会弹琴、跳舞、唱歌、书法或者是绘画。这些观点都是我们每个人经常有的,而且我们都不认为这有什么过分,其实是很过分的,因为我们有这样一个想法:我不要求孩子什么都好,但是起码学习要好,起码要会弹琴、跳舞、书法或者绘画。这就是我们的错误的观念,它被“我并要求孩子什么都好”的外衣给包裹起来,让我们对我们对孩子的全能的要求的想法不自知。其实是我们把全能的概念给缩小了,因为我们总是生活在自己的狭小的生活范围中,所以我们并不认为在我们这个狭小的生活圈子中的全能就是那个更广泛的全能的概念。

所以:尽力去做事,失败是努力的失败,价值不会受损,过程有时候更重要。

3、世界上有些人很*、很可憎,应该对他们做出严厉的谴责和惩罚。

世界上没有完美的人,也没有绝对的对和错,好与坏,每个人都可能犯错,但是仅凭借责备和惩罚于事无补。对*势力的过度反应,其实也是内心世界太软弱的缘故。他自己内心无法摆脱对恶势力的恐怖,因而寄希望于恶人遭恶报。

所以:做了错事的人并不代表他完全是个坏人。

4、如果事情非己所愿,那将是一件可怕的事情。

这种人不能正确的面对挫折。没有对事情的足够的信心,也没有足够的抗击打能力,所以对事情的后果做了过于悲观的预期。

所以:事情很少会像我们希望的那样发生,若能改变,竭力改变,若不能,就接受现实。

5、人对自身的痛苦和困扰无法改变,因为不愉快的事情总是由于外在环境因素所致,不是自己所能控制和支配的。

这是心理外归因造成的。没有认识到自己对外在事件的知觉、评介及内部言语的作用因素。

所以:情绪是由人的知觉、评价、态度产生的,是可以改变和控制的。

6、逃避困难和责任。

逃避问题只是暂时的缓和矛盾。问题会不断的恶化和产生连锁反应,最终导致更为严重的情绪困扰。但是我们很多人喜欢如此,因为逃避的确可以让我们的思想处于一种短暂的“愉悦”状态之中,这种“愉悦”的状态就如同麻醉剂一样可以麻痹我们的神经。我们总是可以在一次一次的逃避中找到“快乐”,逃避的痛苦越大,我们得到的“快乐”也越大,但是接下来我们将要面对的痛苦会更大,这样一个恶性循环,不断进行下去,最终当痛苦大到再也无法用因逃避而带来的“快乐”去抵抗的时候,整个人就崩溃了。

所以:不管面临的事情是好的还是不好的,都要正视它,勇于承担责任。

7、杞人忧天。

这是对未来的过分的忧虑。过分的夸大了危险发生的可能性,使人不能客观的评价和有效的面对。对未来的过分的担忧其实也是对现实的自我的不自信的反应。是害怕自己会失去现在的美好的东西,害怕自己没有能力保有现在的美好的东西。

所以:要设法避免可能发生的事情,若不能避免就努力减轻后果。

8、强烈的依赖心理。

这是对人与人之间互相依赖的夸大。过于强烈的依赖心理,导致了自我失去了性,进而导致更大的依赖,从而失去学习的能力,产生不安全感。依赖心理的产生一方面是来自对自己能力的估计不足,另一方面是来自自己的一些不合理的信念:认为自己本身就应该依赖某一个人,比如做妻子的认为自己就应该依赖丈夫。这种强烈的依赖心理的一个直接后果就是对人的求全责备。强烈的依赖心势必造成对他人的不满,因为当别人不能满足你的依赖心理的时候,你就会感到自己被伤害,你就会感到应该从别人那里得到的东西,别人没有给你。你就会感到别人欠你的。这势必导致你和你所依赖的人之间的矛盾。

所以:我们要生活,但并不拒绝他人的帮助。

9、一个人以往的经历和事件决定了他目前的行为,而且这种影响是无法改变的。

一个突出的表现就是当矛盾冲突的时候,一方总是喜欢说:“我就是这样的人、我就是这样的脾气,我就是这样了”。或者我们总是评介对方:“像他这种人……,死狗拖不到南墙上”。这实际上是从过去中寻找应对现实问题的材料。当我们面对突如其来的打击或者伤害或者冲突的时候,我们可能一时找不到很好的解决方法,而做出了很多不恰当的行为和情绪,而事实证明这些行为和情绪是错误的,但是我们的自我防御机制让我们必须为自己的这些错误的行为和情绪找到“合理”的解释,而看上去唯一合理的解释就是“我就是这样的一个人”,“我以前这样,现在这样,将来也这样”。

所以:过去的经历对现在的影响是有限的,我们可以通过努力改变现状。

10、一个人应该关心他人的问题,并为他人的问题悲伤、难过。

过分的关心他人的事情,就可能忽视自己的问题,并因此使自己的情绪失去平衡,最终导致没有能力去帮助他人,却使自己的问题更糟糕。过分帮助他人的动机是很明显的,是反“黄金规则”的运用:我帮助了你,你也应该帮助我。他帮助别人的深层次的动机是要祈求回报的,最起码他祈求一个安全稳定的生活环境。因为他自己认为他目前没有能力处理现实的问题,他就把希望寄托给了别人,然后认为我今天帮助了你,当我明天没有能力解决我的问题的时候,你就应该来帮助我。他并没有把注意力放在提高自己的解决问题的能力上,而是把希望寄托于通过帮助别人而获得的回报上。实际上你帮助了别人,当你在危难的时候别人并不一定会来帮助你,因为你运用的是“反黄金规则”。所以你经常要面对的是:自己的自身素质没有提高,而那些你曾经帮助过的人在你需要的时候也没有来帮助你。那么你在这个时候是相当痛苦的,你会感叹世态炎凉,人情冷漠。其实问题的根本原因还是在于你自己。把问题的焦点放在自己身上,增强自己的能力和自信心,充分挖掘自己现有的资源和潜能才是最有效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所以:我们的能力是有限的,只要尽力帮助他们就行了。

11、对人生中的每个问题,都应该有一个唯一正确的答案,若找不到答案就会痛苦一生。

这是一种非白即黑的二元论观念,对问题的看法要么对,要么错,没有“灰色区”,容易将知识看做是一成不变的真理。不能通过比较不同的理论和方法,进而找到有效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他们分析问题时没有自己的立场和观点,不能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能认识到两个相反的观点都可能是正确的,因为每个人的出发点不同。

所以:我们努力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但不要苛求完善的方法。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0 11:11

这不是什么恐惧症之类的问题,而只是有点不自信而已。克服自卑、培养自信,应从认识上、情绪上、行为上同时人手。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去尝试:
(1)相信自己。要成为一种信念,每天默念数遍。
(2)找出自卑源,理性分析其合理性。
(3)欣赏自我。把最满意的照片选出来,并悬挂。衣冠不整的人想要建立自信是很难的,就像整天愁眉苦脸的人想要心情愉快也很难一样。注意外表形象将帮助你看重自己。
(4)调整理想自我。
(5)建立乐观的生活态度。积极使你的力量与自我形象相吻合,培养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是建立自信的基础。
(6)敢于面对错误与挫折。
(7)经常使用自我鼓励与自我暗示的内部语言。如“我能行,我一定能行”、“我很放松,我能做好”、“再加把劲儿,离目标不远了”、“我感觉不错”等等。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0 11:12

先帮你看一下关于社交恐惧和广场恐惧的相关内容,再来讨论你的问题出在哪里:

社交恐惧:
1,害怕与人,尤其是陌生的不熟悉的人接触或进行社会交往.2,置身于社交情景,不可避免的产生焦虑惊恐(在家和熟悉的朋友之间不会).3,设法逃避这种情景,或极痛苦极焦虑烦恼的忍耐,当事人认识到这种害怕与焦虑反应是过度或不合理的,但无法自制.4,显著影响职业学习,社交,人际关系等,并为此明显感到痛苦和烦恼.

广场恐惧:
1,害怕独自离家在外的种种情景,怕开阔地方,怕人多或人群拥挤,以及害怕其他类似的场景.2,对自己的这种反应感到焦虑,恐惧,觉得无助,甚至恐慌至极而晕倒.3,因此而设法逃避这种情景,并影响到社会功能(严重的回避行为)4,广场恐怖的担心和恐惧的场景的关键词是忙碌和拥挤.

看到这些内容你应该对自己的问题有所了解了,我觉得你不是纯粹的广场恐惧或者社交恐惧,因为你已开始就说"小时候经常想和别人玩但是总害怕别人拒绝自己所以显得不是很主动..."我想你的社交问题的根源在于你害怕你张口和别人说话,但人家会拒绝你,当出现这种状况时,你是否会害怕失败,害怕遭受打击,害怕周围的人看到你的表现不够好呢?努力回忆一下你第一次出现这种情况是什么时候?是否有过不愉快的经历,找到根源你就可以彻底摆脱这种焦虑和恐惧了.

另外,你不要过于担心自己和别人交流后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不要过于关注自己的行为是否自然,有时候太在意反而会适得其反,因为这就等于你自己一次次的给自己不良暗示,明明想表现得好一些,潜意识里却被自己内心的暗示打败.

希望能帮助到你,我们也可以继续探讨这个话题...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0 11:12

像这种情况,心理的因素占了80%以上,因为你的内心深处常存在一种自我拒绝的心态,也使自己会认为别的朋友会拒绝你。内向的心理使自己想说的话始终说不出来,导致很多的言语都无法表达,致使你的个人想法越来越重,建议你多跟朋友沟通,多参加一些社交活动,对增进你的心理压力会有更大的帮助!!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0 11:13

任何的心理问题都可以解决,只要意愿程度强烈,配合老师辅导,会对你的未来生活有很大提高,症状不重要,重要的是怎么解决,朋友,你可以就近找咨询老师面询,网上方法只能是片面的,每个人情况不一样,心理咨询需要个性化治疗。

声明声明:本网页内容为用户发布,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网认同其观点,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112479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