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4 11:37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4-27 20:51
认知方式也称认知风格,是指人们在认知活动中所偏爱的信息加工方式,它是一种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存在很大的个体差异。其主要特征是持久性和一致性,它是与学生的个体相关的,而且与学生的情感和动机特征等联系在一起。
一、认知方式的分类
1.场与场依存型
场和场依存这两个概念来源于美国心理学家赫尔曼.威特金对知觉的研究。
场型的人认识事物时很少受环境和他人的影响,对客观事物做判断时,常常利用内部的参照,对事物作出判断,对各种事物和行为在非人格化、抽象化的方面表现出更大的兴趣和能力。
场依存型的人受环境和他人的影响较大,对事物作出判断时倾向于以外部参照作为信息加工的依据,容易受周围人们,特别是人士的影响和干扰,善于察言观色。
2.沉思型与冲动型
杰罗姆.卡根依据个体解决问题时的速度与精确度的偏好,将认知风格分为沉思型和冲动型。
沉思型个体在问题解决时常常不急于说出自己的看法,而是先对各种可能的答案进行分析,解决问题时往往强调精度而非速度。
冲动型个体则常常以很快的速度形成自己的看法,在解决问题时往往强调速度而非精度。
3.辅合型和发散型
辅合型认知方式是指个体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常表现出辐合思维的特征,表现为搜集和综合信息与知识运用逻辑规律,缩小解答范围,直至找到最适当的唯一正确的解答。
发散型认知方式则是指个体在解答问题过程中表现出发散思维的特征,表现为个人的思维沿着许多不同的方向扩展,使观念发散到各个有关方面,最终产生多种可能的答案而不是唯一正确的答案,因而容易产生有创见的新颖观念。
二、认知方式差异的教育意义
认知方式只是表现为学生对信息加工方式的某种偏爱,主要影响学生的学习方式,并没有优劣好坏之分。教学中我们应该针对学生认知方式的差异进行因材施教。
场型的学生一般喜欢单独学习,喜欢竞争并获得个别肯定,不易顺从也不易感受他人的情感;场型的人很少主动跟教师直接接触,与教师的正式交互作用仅限于教学时,并且场型的学生喜欢尝试新的学习,不依赖于教师的帮助,喜欢个人专研和发现式学习。但是这种类型的学生倾向于冲动,冒险,容易过分以自我为中心,不愿接受他人的意见和看法。所以教师在教学时应该对注意培养学生把老师等的要求与自己的想法相协调,使自己的做法与外界相辅相成。
场依存型的学生喜欢与他人一起学习,喜欢帮助别人,对他人的意见及情感较敏感;希望得到教师的辅导与肯定,与教师一起学习能得到激励。对于这一类学生教师应该培养学生不轻易受他人评价的影响,尤其当他人提出批评时,应分析原因,并考虑自己应该怎么样努力,而不能就此气馁。
沉思型的学生一般解决问题时深思熟虑,精确度更高一些;冲动型的学生一般解决问题时强调解题的速度,所以精确度比较低一些。
辅合型的学生解决问题时一般是一种由多到一的思维方式,而发散型的学生解决问题时一般是由一到多的思维方式。
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应当创设适应学生认知差异的教学组织形式;采用适应认知方式差异的教学方式,努力使教学方式个别化;运用适应认知方式差异的教学手段,做到因材施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