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4 09:24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9 08:52
根据前八章的详细叙述,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研究区内较好地保存了新元古代早期和古生代早期两期造山作用的地质记录,且在塔里木克拉通周缘造山带中,早古生代造山作用对新元古代早期造山记录有强烈的叠加和改造。这两期是两种类型的造山作用,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差异十分明显。表9-2列出了这两期造山作用的主要特点,现分别阐述如下。
表9-2 两期造山作用特点对比表
第一,新元古代早期造山作用最终结束了塔里木*的活动状态,完成了从相对活动向相对稳定状态的过渡,是塔里木*演化过程中具有里程碑性质的造山运动。造山作用的地层、变质、变形和岩浆活动的记录在塔里木克拉通上保存相当广泛,但由于后期造山作用的叠加和改造,新元古代早期造山带被肢解和破坏,其保存状况远不如早古生代造山带。
第二,从塔里木克拉通及周缘地块中保存的与造山作用有关的地质记录分析,新元古代早期造山作用前曾发生过陆内裂解,形成双峰式火山岩。与造山作用有关的变质作用及大量酸性侵入体主要形成于新元古代早期,但迄今未发现该时期构造就位的洋壳残片、岛弧火山岩、弧后及弧前盆地沉积层等与俯冲-碰撞过程有关的大量“初始地壳”的产物。与此相反,古生代早期初始地壳在塔里木周边的泛华夏造山带中保存完好。
第三,迄今未发现新元古代早期高压—超高压榴辉岩变质带,而古生代早期高压—超高压榴辉岩变质带极好地保存于柴达木地块北缘的沙柳河-鱼卡河带和阿尔金地块的中部。
第四,从现保存的地质记录分析,塔里木*的中—新元古代地质演化经历了一个不完整的“威尔逊构造旋回”,其中成洋过程不发育。因此,造山作用具有陆内的特点,即使日后在进一步工作过程中发现洋壳,其规模也难以与奥陶纪洋盆相比;而研究区内的泛华夏造山作用则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经历了一个完整的“威尔逊构造旋回”,奥陶纪洋壳十分发育,洋盆两侧*块体则发生漂移。
第五,新元古代早期造山过程没有大规模的地幔直接参与,主要表现为先存地壳的活化再造(reworking),成矿作用相对较弱。但造山作用结束后,南华纪裂解过程中则有较强的壳/幔对流,是一次重要的成矿期。泛华夏造山过程则与新元古代早期造山特点不同,在造山前的多次裂解和成洋过程及俯冲-碰撞,乃至后期崩塌过程中都有强烈的壳/幔交换,成矿物质源源不断从地幔输入地壳,因此泛华夏造山过程也是研究区内最重要的成矿过程,泛华夏造山带是最重要的成矿带。
第六,新元古代早期造山带具有陆块内部造山带的主要特点,即洋盆和与洋壳俯冲作用有关的岛弧火山岩不发育,壳/幔对流较弱,而地壳活化再造作用明显,形成大量的同构造期花岗岩。古生代早期造山带形成的构造背景是多岛-弧-盆系,集中反映了泛华夏造山带的特点,虽然造山带经历了完整的威尔逊构造旋回过程,但它和泛非造山带不同,不是(莫桑比克)大洋闭合后,两个*(东冈瓦纳和西冈瓦纳)碰撞过程的产物,因此,不属于典型的陆间造山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