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新元古代火山岩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4 09:24

我来回答

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9 08:52

新元古代火山岩主要有两期:早期相当于青白口纪,时限850~1000Ma;晚期相当于南华纪,时限为650~850Ma。现分述如下。

1.青白口纪火山岩

该期火山岩在大别造山带北部主要有原卢镇关群小溪河组中(现划为郑堂子岩组)变基性—变酸性火山岩。基性岩类为:斜长角闪岩、斜长角闪片麻岩、绿片岩,变余嵌晶结构,含长结构及变余辉长(辉绿)结构,局部见气孔、杏仁状构造,相当于变玄武岩。酸性岩类主要岩石类型有:浅粒岩、钠长云母石英片岩,见有钠长石斑晶,相当于变流纹岩。缺中性岩。在变酸性火山岩层之下,还出现厚度较大的以云母石英片岩、石英岩、层间砾岩层为主的陆源碎屑岩系。在河南境内,原苏家河群定远组及新划属的肖家庙组,原商城群石门冲组中,均有大量的浅色变酸性火山岩系,岩石类型为浅粒岩、钠长云母石英片岩等。原龟山组内出现较多变基性火山岩,以斜长角闪岩、角闪片岩为主,局部出现气孔、杏仁状构造,其岩石特征与火山岩层序列基本一致,可以对比。根据地层序列对比及地层中所含微古植物组合,可划属新元古代,但仍需年龄资料予以确证。

在大别造山带南部,原宿松群虎踏石组(现划属甘田坳岩组),下部以变酸性火山岩为主,上部以变基性火山岩为主(汤加富等,2000),在变酸性火山岩(浅粒岩)中于肉铺一带获锆石U-Pb上交点年龄(866±48)Ma,下交点年龄为(250±11.5)Ma,前者为原岩形成年龄,后者为变质年龄,可以确定为新元古代青白口纪。在湖北境内,主要有产于原红安群七角山组、磨盘寨组、塔尔岗组中火山岩。下部以变酸性火山岩系为主,夹少许基性火山岩。上部为基性—酸性火山岩系,其下部常出现火山角砾或具变余凝灰结构的火山碎屑岩,其上部常出现火山碎屑岩与正常变沉积岩。在木蓝山一带,相当于原磨盘寨组火山岩分布区,出现大量蓝片岩,其特征与安徽张八岭区蓝片岩带特征一致,据周高等(1996)资料,其年龄值(锆石U-Pb)在858.04~5.54Ma,Rb-Sr等时线为848Ma。原随县群中火山岩,以变基性火山岩和变酸性火山岩为主,变中性岩少见。变基性岩有:绿片岩、变玄武岩、变基性火山碎屑岩等,在变玄武岩中常出现气孔、杏仁状构造。变酸性火山岩有:白云石英钠长片岩、浅粒岩、钠长浅粒岩、变粒岩、变石英角斑岩、变酸性火山碎屑岩等。据湖北省区域地质志(1990)自下而上划分为三个火山旋回,并分别与古井组、柳林组和垸子湾组相对应。火山岩系以变酸性火山岩为主,变基性火山岩较少,主要出现于下部旋回底部及上部旋回上部,特别是在中部火山旋回中,每一韵律自下而上往往由变基性凝灰岩、熔岩→变酸性含砾晶屑岩屑凝灰岩→变酸性晶屑岩屑凝灰岩→变流纹岩→变泥砂质沉积岩组成,显示自下而上由基性→酸性火山喷发→沉积旋回面貌,并具由变酸性的晶屑岩屑凝灰岩→凝灰岩→流纹岩为主的喷发韵律。上述火山岩系下部常出现较厚层含砾碎屑沉积岩系,并成线型分布向两侧尖灭特点,表明属陆壳基底裂隙型(NW向)间断喷发特点。其形成年代,据周高等(1996)研究,其中锆石U-Pb年龄828.06~2Ma。

综上所述,分布于大别造山带南部原张八岭群、原宿松群、原红安群、原随县群中火山岩,根据区域地层对比,火山旋回韵律特征,蓝片岩带分布及有关年龄资料,应同属新元古代早期(青白口纪)火山岩层。因上述地区构造变形复杂,确切的地层序列关系尚难建立,因此火山旋回特点尚难确定。在安徽张八岭地区,已完成1:5万系统调查,对区内构造及地层序列通过专题研究,已基本确定。取得的进展和共识是:①重新厘定了西冷组地层序列,确定自下而上由变酸性火山岩(即下部以粗晶石英角斑岩、石英角斑岩、角斑质凝灰岩为主)到变基性火山岩(上部出现薄层细碧岩),顶部为凝灰岩及沉积岩。②变酸性火山岩系之下,有陆源碎屑岩(云母石英片岩、石英岩、含长石变质砂岩)出露,在变石英角斑岩岩层上下还出现薄层炭质千枚岩及紫红色含砾粗砂岩,其间夹有少量滨海相碎屑石夹层。③岩石化学特征,以石英角斑岩为主的变酸性火山岩,富钠贫钙,碱度率(AR)为3.52,以细碧岩为代表的变基性火山岩有较高的TiO2、Na2O,里特曼组合指数(δ)平均为5.07,AR为2.21,属于同源钙碱性岩系。④细碧岩分异指数(DL)为40~55,而石英角斑岩为80~95,明显缺失DL=50~80,即中性岩范围;⑤酸性火山岩厚度远大于基性火山岩厚度,火山碎屑岩厚度远大于熔岩厚度,石英角斑岩中斑晶多为晶屑状,斑晶中气液包体测温为300℃。上述特征表明,该火山岩系属双峰式细碧-石英角斑岩系,相当于钙碱性岩类。形成于以陆壳为基底(缺共生的超基性岩类)的滨—浅海盆环境,具反序列演化(由酸性流纹岩类向基性玄武岩类演化)特点,属裂隙—面式喷发。在岩浆上升过程中,经水和Na2O混染成富水、富钠的石英角斑岩及细碧岩。细碧岩、细碧质凝灰岩与蓝片岩带形成密切相关。

2.南华纪火山岩

前已述及,耀岭河组所处层位(处陡山沱组之下、南沱冰碛层之上)及有关U-Pb年龄资料628.62~730Ma(周高等,1996),应相当于南华纪晚期。该期火山岩主要分布于鄂北两郧、武当山及随枣地区。在秦岭造山带,越过南秦岭陡岭杂岩之北出露于山阳至淅川地区。近期李怀坤等(2002)在蕲春县南也有发现。主要由变玄武质或细碧-角斑质火山岩组成。变基性火山岩有:斜长角闪片岩、角闪片岩、钠长绿帘阳起片岩、钠长绿帘片岩、黑云钠长片岩、蓝闪石黑云片岩及变基性火山碎屑岩;变酸性火山岩有变角斑质、变石英角斑质及变粗面质火山岩及火山碎屑岩等,此外尚夹有陆源碎屑岩和大理岩夹层。该火山岩系的喷发旋回,厚度与组成,在不同地区变化很大。总体呈西厚东薄趋势,北部两郧地区由变基性火山岩、变中酸性角斑质、石英角斑质和偏碱性火山岩组成三个由基性—中酸性火山喷发-沉积旋回,厚达4207m。向南旋回性质不明显,主要由变基性火山岩,变角斑质火山岩组成,厚596~657m。向东至随枣地区,则出现玄武质—细碧质—角斑质—沉积岩的火山喷发-正常沉积过程,厚435~1656m。再向东,经红安至蕲春一带,常以构造岩片夹于原红安岩群中,主要有变基性火山岩及变酸性火山岩(变流纹岩)等组成。继续向东可能至宿松地区,即原宿松群蒲河组(现为甘田坳组上部)出现大量变基性火山岩(斜长角闪岩)及变酸性火山岩(白云长石石英片岩)。岩石化学成分特点相当于碱性玄武岩类,在都城秋穗的SiO2-FeO/MgO图解中,基性火山岩相当于拉斑玄武岩,应属较稳定的海盆相沉积。

还需提及的是在耀岭河组,及原红安群塔尔岗组中常见有600~800m,甚至达千米以上的变基性火山岩层,呈NW向断续展布约数百千米,基性火山岩中富含钠质,岩层中常有硅质岩伴生,基性火山岩中见有枕状熔岩流出露,可能在较深海槽中形成。

此外,分布于桐柏刘山岩及河南光山县马畈一带火山岩,呈NWW向展布,长约400km,宽约5~25km,下部以细碧—石英角斑岩为主,上部为复理石夹火山岩建造。河南地质志(19)划其为新元古代。秦岭地区二郎坪群火山岩,杨志华等(2000)划属新元古代(900~1100Ma)。近期据张国伟等(2001)研究,认为具蛇绿岩系特征,为弧后盆地类型,推断其时代是早古生代,且主要处于北秦岭构造带内,不再详述。

声明声明:本网页内容为用户发布,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网认同其观点,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112479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