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4 09:12
共3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8 10:41
在现代文化精神中, 善于用语言进行辩论、表达和自我宣传, 善于通过语言对自己进行广而告 之 , 是令人艳羡的能力, 但是这也潜伏着人才口才化的危险。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主张慎言、 少言的。在北方大部分地区, 说话晚的孩子至今被视为贵气, 这是源远流长的中国文化传统。而孔 子就极力主张少言、慎言, 论语 中有四十余条语 录涉及此问题。本文谨就论语中有关言论分析 孔子的 慎言观。
一巧言令色, 鲜矣仁 辞达而已矣
子曰: 巧言令色, 鲜矣仁。 ( 学而第一 ) 子曰: 巧言、令色、足恭, 左丘明耻之, 丘亦耻之。 ( 公冶长第五 )
子曰: 巧言乱德。 ( 卫灵公第十五 )
巧言 , 意为伪善的语言。朱熹注云: 好其 言, 善其色, 致饰于外, 务以悦人。 杨伯峻译为 花 言巧语 。二者把 巧言 理解为用言语来伪饰自 己, 取悦别人, 这是怀有某种自私的目的。笔者以为 巧言 还隐含有会说、巧说, 善于说的意思。孔子 的意思是, 一个人如果过多地醉心于言语的表达, 刻 意在言语上下工夫, 就难免驰骋心力, 追逐声表, 从 而使自己流于浮华, 这很不利于内在一己精神 仁厚的道德 的培育。故而夫子用了决绝的词语 断定: 巧言令色, 鲜矣仁 , 巧言乱德 。这对于 温、良、恭、俭、让 的夫子而言, 用词近乎刻薄。夫 子素来主张做人要本色当行, 巧笑倩兮, 美目盼兮, 素以为绚兮 ( 八佾第三 ) 。素面朝天的女子, 一颦一笑, 自有其动人的魅力。语言也一样, 本分就 行, 辞达而已矣 ( 卫灵公第十五 )。孔子的这 个观点几乎和老子 信言不美, 美言不信 ( 老子 第八十一章 ) 的说法是一样的, 都揭示了驰骋于精 巧华丽的语言所带来的副作用。
另有一种 巧言 之人, 因为口才好, 口齿伶俐, 却容易挟技逞能, 携带锋芒, 往往会以锐利的语词伤 人, 公冶长 篇云:或曰: 雍也仁而不佞。 子曰: 焉用佞? 御人 以口给, 屡憎于人。不知其仁, 焉用佞?
冉雍, 性格厚重缄默, 在孔门德行科中居第一, 荀子则把仲尼、子弓并列, 孔子评价他有 南面 之 才。但因为当时以 佞 长于口才为贤能, 所以 有人提出 雍也仁而不佞 的问题。孔子虽然并未 许中肯厚道的仲弓为 仁 , 只是因为 仁道至大, 非 全体而不息者, 不足以当之 [ 1 ] 。在孔子看来, 仁 是积蓄于内心的修养, 完全与口才无关; 相反 佞 者 为了取得辩论的胜利, 多以口才逞能、压人, 徒 然为人所憎恶。孔子曾委婉含蓄地批评喜欢到处较 量评论他人 长短 的子贡: 赐也贤乎哉? 夫我则 不暇 ( 宪问第十四 ), 而对 不佞 的仲雍, 则持 首肯的态度。
又有第三种类型的人, 说不上 巧言 却是多言 之人。多言必性躁, 性躁之人做人做事便难以谨厚。 颜渊 篇云:司马牛问仁。子曰: 仁者, 其言也讱。 曰: 斯
言也讱, 斯谓之仁已乎? 子曰: 为之难, 言之得无 讱乎?
司马牛, 宋人司马桓魋之弟。桓魋又有兄巢, 弟 子硕、子车, 在宋作乱, 后或奔或逃。牛常为此忧惧, 而其人性格本就多言而躁。司马牛问仁, 夫子引导 他要 讱 。 讱 从言, 与 讷 意基本同, 即 语言 迟滞, 不轻易言 的意思。司马牛则不解: 仁道 至 大, 哪有如许简单? 夫子告诉他, 就他的性格而言, 能做到此是很难的。对此朱熹注云: 仁者心存而 不放, 故其言若有所忍而不易发, 盖其德之一端也。 夫子以牛多言而躁, 故告之以此。使其于此而谨之, 则所以为仁之方, 不外是矣 盖心常存, 故事不 苟; 事不苟, 故其言之有不得而易者, 非强闭之而不 出也。 [ 2] 仁德的培育是根植于内心的修养; 心中有 仁, 做事就决不会苟且; 做事不苟且, 全神贯注, 就不 会轻松外溢为言谈。所以 讱 , 不是一时硬闭其口 的勉强, 而是精神内转之后自然而然的表现。钱穆 说: 此章虽专为司马牛发, 然亦求仁之通义。孔子 又曰: 仁者先难而后获 。苟能安于所难, 而克敬 克恕以至于无怨, 斯其去仁也不远矣。孔子曰: 刚 毅木讷近仁 。 [ 3] 要言之, 孔子认为 多言 也乱德。 若要培养仁德, 便须去其浮躁, 三缄其口, 坚忍其意 志, 审慎沉着, 心无旁骛地去勤勉力行。内心笃厚仁 德之人决不会 巧言令色 , 也不会躁动多言。
夫子又说: 以约失之者, 鲜 矣 ( 里仁第 四 )。这约 , 含有简约、内敛、不虚浮、不外夸的 意思, 夫子主张做人要内敛, 自然反对过多的语言外 呈。在语言表达上夫子说 辞达而已矣 , 否则 文 胜质则史 ( 雍也第六), 一个人彩饰多于质实, 难 免虚浮, 文质彬彬 , 才是君子风范。
二人而无信, 不知其可也 谨而信
子张问行。子曰: 言忠信, 行笃敬, 虽蛮貊之 邦行矣; 言不忠信, 行不笃敬, 虽州里, 行乎哉? 立则 见其参于前也; 在舆则见其倚于衡也; 夫然后行! 子张书诸绅。 ( 卫灵公第十五 )
子张为人, 志向高远而性 狂简 , 急于要把先 生所教导的礼乐精神, 落实到现实*的运作中。 夫子因而谆谆教诲他, 出言要 忠信 。子张则把这 句话写在腰带上, 奉为座右铭。对于立志从政的人, 夫子谆谆教导 民无信不立 ( 颜渊第十二 ), 政 府发言可信, 才会得到民之信任。所以 道千乘之 国, 敬事而信, 节用而爱人, 使民以时 ( 学而第 一 )。对于做人, 夫子说: 人而无信, 不知其可也 ( 学而第一) 。曾子著名的 三省 功夫中有一条是每日反省自己 于朋友交而不信乎 ( 学而第 一 )? 同一章又有子夏曰: 与朋友交, 言而有信。 并且说 虽曰未学, 吾必谓之学矣 。有子也教育他 的弟子说: 信近于义, 言可复也。 意为既重信诺而 又合宜的言论才可以去践履。
孔门师徒反复强调 言忠信 , 我们一方面可以 推理出, 在他们生活的动荡时代由于 巧言令色的 虚饰和浮华而导致 言不忠信 的虚浮现象比比皆 是, 是以人心不古, 世风日下, 全社会 ( 从*到个人) 存在着广泛的信誉危机; 另一方面我们也可以 推断立志拯救文化颓风的孔子及其弟子, 反复强调 言忠信 , 其实强调的是, 说话前或说话时的心理 状态应是: 要绝对真诚并准备为说出的话负责, 是打 算去践言的。既然如此, 便不可不谨慎自己的言语, 不可轻率出言, 要把发言的冲动内转为践履的精神 动力和心理压力。所以, 夫子又说:弟子, 入则孝, 出则悌, 谨而信, 泛爱众, 而亲仁。 行有余力, 则以学文。 ( 学而第一 )
谨而信 的 谨 字, 从言。杨伯峻注云: 寡言 叫做谨 [ 4] 。若要自己言出必 信 , 言语便不能不 谨慎。夫子把 信 与孝、悌、仁等这些表示人的内 心修养的词汇放在一起并论, 使之成为其所倡导的 做人的最高境界的一个层面, 成为其仁学思想最基 本的内容。
老子有云: 信不足焉, 有不信焉。悠兮, 其贵 言 ( 老子 第十七章 )。虽然老子的这个观点主要 是针对*而言, 倡导少声教法令之治, 但老子的 贵言 观和孔子的 慎言 观, 其逻辑起点是一样 的, 同样为的是 言可信 。
三斯言之玷, 不可为也 时然后言
夫子不仅认为言语的过多外呈不利于内心仁德 的培养, 不利于自己良好信誉的建立, 而且还认为莽 撞多言, 会为自己招惹事端, 令自己悔恨无穷。子张 问干禄之道, 夫子教导说:多闻阙疑, 慎言其余, 则寡尤; 多见阙殆, 慎行其 余, 则寡悔。言寡尤, 行寡悔, 禄在其中矣。 ( 为政 第二 )
孔子在这里体现出其学术的世俗情怀, 道不远 人, 人之为道而远人, 不可以为道 ( 中庸 礼记 第 三十一章 )。伟大的人格与道德修养本就寓于平凡的 生活中, 否则 伟大 对于我们芸芸众生而言就不具 有任何魅力。夫子这里告诫子张仕宦场上要少说话, 才是 天禄永终 之道。他还告诫子张 夫达也者, 质 直而好义, 察言而观色, 虑以下人。在邦必达, 在家必 达 ( 颜渊第十二 ) 。一个人只有 察言观色 , 才会在邦必达 。对于不察时机, 盲目言论, 信口开河的 人, 夫子的批评是十分严厉的:侍于君子有三愆: 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 言及之 而不言谓之隐, 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 ( 季氏第十六)
南宫敬叔, 是鲁国三权臣之一孟孙氏的后裔。
因为一天三颂 白圭之玷, 尚可磨也; 斯言之玷, 不可为也 [ 5] 的诗句, 夫子选他为自己的侄女婿。孔 子判定南容 邦有道, 不废; 邦无道, 免於刑戮 ( 公 冶长第五 ) 。因为南容是深得 谨慎言语 之三昧 的。尤其是在所谓乱世, 缄默少言, 明哲保身, 是睿 智的选择。孔子认为这样的人稳妥可依, 所以才有 联姻之举。夫子又说: 邦有道, 危言危行; 邦无道, 危行言逊。 朱熹注云: 君子持身不可变也, 至于言 则有时而不敢尽, 以避祸也。 [ 6] 在仕宦场, 一不小 心, 言论就会给自己招来不可挽回的祸患, 在乱世就 更应该小心。夫子主张察言观色, 慎言少言, 以永保 禄位。但是夫子也并不否认言语交流的作用, 言 及之而不言 , 该说的时候不说, 不是坦诚的态度。 他只是认为应当察言观色, 时然后言, 人不厌其 言 ( 宪问第十四 )。
四 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讷于言而敏
于行关于言与行的关系, 论语 中多次提到:
子曰: 古者言之不出, 耻躬之不逮也。 ( 里仁第四 )
子曰: 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 宪问第十四)
子曰: 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 里仁第四)
子曰: 君子食无求饱, 居无求安, 敏于事而慎
于言, 就有道而正焉, 可谓好学也已。 ( 学而第 一 )
子贡问君子。子曰: 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 为政第二 )
孔子他为什么特别强调不能践言的耻辱呢? 为 什么特别强调行在言先呢? 孔子的人生哲学是建立 在实验理性的基础上, 是他对无数人生现实和经验 的概括总结。大约他首先看到的是诸如宰予辈的意 气风发、侃侃而谈、信誓旦旦, 而后才发现他的意志 薄弱和根深蒂固的懒惰, 所以才发出 朽木不可雕 也, 粪土之墙不可杇也 的咒骂。并且由子我从而 改变他观察人、判断人的方式: 始吾于人也, 听其 言而信其行; 今吾于人也, 听其言而观其行 ( 公冶 长第五 )。孔子又说: 其言之不怍, 则为之也难( 宪问第十四 ) 。一个人如果大言不惭, 说话轻 松, 很大的可能是他从不多做事, 当然不能深切地懂 得凡事不易的道理, 所以说起 大言 来自然不觉惭 愧。相反, 一个力行的人最懂得 说起来容易做起 来难 的道理, 故而不会轻率发言。对此范氏注云: 君子之于言也, 不得已而后出之, 非言之难, 而行 之难也。人惟其不行也, 是以轻言之。言之如其所 行, 行之如其所言, 则出诸其口必不易矣。 故谢氏 曰: 放言易, 故欲讷; 力行难, 故欲敏。 [ 7] 故而夫子 反复强调要 敏于事而慎于言 、 讷于言而敏于 行 。他实际上是告诫学生, 要把急于表达的冲动 内化为勤勉实践的动力。
在现实生活中, 按理说语言能力开发早和善于 语言表达的孩子的确聪明, 但生活中的实例给我们 的启示却是, 言语发达的孩子并不一定是事业的成 功者, 更多的是相反情况。原因是善于表达的孩子 往往在夸夸其谈之后, 或者沉浸在别人的赞扬声中, 或者是沉浸在自我表达的满足与欢畅中。之后就像 子我一样, 高枕睡大觉了。恰是言语不多的孩子因 为体内蓄积的力量和脑中贮存的智慧没有释放出 来, 所以往往憋足了劲来做事, 所以倒容易出成绩, 所以孔子言: 刚、毅、木、讷, 近仁 ( 子路第十 三 ) 。对此朱熹注云: 刚毅而不屈服于物欲, 木讷 则不至于外驰, 故近仁。 只有意志坚毅、精神内敛、 心无旁骛的人, 才能走向 仁 的境界。
君子不以言举人, 不以人废言 ( 卫灵公第十 五 )。 有德者必有言, 有言者不必有德 ( 宪问第 十四 )。孔子认为一个人的言论、口才与其本人的 德行、才能并不是对等的关系, 会说的人不一定就是 能干的才士, 有言者也不一定有德。他从子我一类人 的言论和行为差别中总结出经验教训: 观察一个人要 听其言而观其行 。他不认为能说的人就能做, 他 也不认为言语木讷的人就无才德、就不能做。相反, 他认为木讷无言才更有利于内在精神与仁德的培育, 才会更属意于学与行。所以, 夫子对于好学而善于体 悟先生之教的颜回衷心赞美到: 吾与回言终日, 不 违, 如愚。退而省其私, 亦足以发, 回也不愚 ( 为政 第二 )。他也给予性格厚重缄默的冉雍以很高的评 价: 雍也可使南面 ( 雍也第六 )。
有言者 不 一定 有德 , 而 有 德者必有 言 , 在夫子看来, 德与言的关系是本与末的关系, 所以强 本逐末, 人的口才与语言的表达与德的建立相比也就处在次一等的位置上了。 在当今辩论学、口才学受到热捧之时, 就潜藏着 人才口才化的倾向, 同时更潜藏着整个社会文化 趋于浮华的危险。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8 10:41
有一定的道理。真理心中留,嘴上不可说。语言的表达至始至终都带着个人感情的宣泄。并且,祸从口出,这种事例很多。想说什么,在说之前要三思而行,这叫慎言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8 10:42
那也是一种明哲保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