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4 09:36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8 13:27
平均预期寿命
*16年(1927年)8月起,公共租界曾一度试行分年龄、性别的死亡人数统计,但因无相应完整的人口调查基础资料,且漏报很多,故未见有年龄别、性别死亡专率和平均预期寿命的记载。*19年,公共租界华人按死亡年龄分组统计,计算其平均死亡年龄为22.7岁,次年为22.2岁。1951年为31.5岁,1990年为62.3岁,比1930年和1951年分别延迟死亡年龄40岁和30岁。
1951年,上海市区居民出生时平均预期寿命男性为42.0岁,女性为45.6岁。50年代前半期,由于死亡率特别是婴儿死亡率的大幅度下降,平均预期寿命显著提高。1954年,男女性的平均预期寿命均已超过60岁。1951~1960年,男性增加23.1岁,女性增加21.9岁。60年代,死亡率下降减缓,男女性平均预期寿命分别增加5.1岁和6.4岁。1967年起,市区居民平均预期寿命超过70岁。
70年代后,平均预期寿命增加速度更趋缓慢。1973年,全市居民平均预期寿命,男性为70.3岁,女性为74.9岁,其中市区男、女性分别为71.5岁和75.1岁,郊县男、女性分别为69.1岁和74.9岁。1990年,全市男、女性出生时平均预期寿命分别为73.2岁和77.7岁,其中市区分别为73.8岁和77.8岁,郊县分别为72.1岁和77.7岁。1973~1990年,全市男、女性平均预期寿命分别增加2.9岁和2.8岁。1990年,市区男、女性平均预期寿命比1951年分别增加31.8岁和32.2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