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4 11:52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4-27 00:23
三藩,在清朝是一个逆天的存在。
明末清初之时,他们为爱新觉罗氏立下汗马功劳。
当时的八旗兵力严重不足,龙兴东北的清廷无法有效控制南方,昏庸*的李自成,死灰复燃的南明小朝廷,让后金的女真人,始终徘徊在山海关之外,只是地方的一个强大割据。
在这种形势下,清廷约谈了明朝的几位强将:吴三桂、尚可喜、耿精忠和孔有德(后战死),做了一笔买卖:
让他们化身职业经理人,帮爱新觉罗董事局打下江山,如果成功,可以升他们为高级合伙人。
这个饼画得够大,而且后来的清朝确实也做到了,不但封他们为异姓王爷,世袭罔替,还给了他们天大的好处:封地。清朝实行的可是郡县制,竟为他们改了规矩。
吴三桂封平西王,镇守云南,兼辖贵州;
尚可喜封平南王,镇守广东;
耿仲明封靖南王,死后,其子耿继茂袭封,镇守福建。
这是清朝自己的王爷都无法享受的待遇,清朝的宗室只能圈在京城的宅子里,出京旅游都得经过皇帝的允许。
此时的三藩王可谓是大赢家,他们不但在明朝就享受荣华富贵,在清朝更是位极人臣,还拿到了封地。相比于人人羡慕的铁帽子王,他们仨是货真价实的“钢铁侠王爷”。
其实三藩王已经非常满足。
耿精忠和尚可喜不用多说,他们本就势单力薄,没有造反的能力,当个割据王爷都是意外之喜。
吴三桂,可谓满清汉人的第一功臣,也许在思想上有过动摇,但随着清廷实力越发强大,也就安稳的做起了“云贵”王。当然山高皇帝远,飞扬跋扈在所难免。
清廷这边传位传到了康熙爷,刚收拾完鳌拜的他一身轻松,正是大展身手之时。
康熙爷早就看到了三藩是巨大的隐患,甚至可能威胁皇权。
不过考虑到轻举妄动可能引起的连锁反应,康熙并没有采取实质行动,直到一个纨绔子弟的出现。
他就是平南王尚可喜的长子尚之信。
尚志信作为*,飞扬跋扈,草菅人命。尽管从小就随父征战四方,但却没有一丝纪律可言,是个标准的纨绔子弟。
在19岁时,尚之信曾入宫,成为顺治帝的侍读。
他比顺治帝大两岁,两人关系还不错,以哥们儿相称,此时的尚之信还比较收敛。
但因为尚可喜年事越来越高,就把尚之信召了回去。
这下尚之信原形毕露,丧尽天良的事干了一件又一件。他嗜酒和命,经常喝多了就上街杀人。
据史料记载,尚之信手下的军队在广东“横刀过市,跃马出郊,狼戾万状,莫敢谁何”。俨然一副*收保护费的样子。
尚之信更是带着手下,随意侮辱殴打地方*。
这性质可就变了,地方*乃是朝廷任命,尚之信这一行为,是将地方*视为自己的家奴,是很明显的造反之义。
这可把老爹尚可喜吓得够呛,自己在世的时候还好说,能镇得住这个混账儿子。自己一旦撒手归西,尚之信祸害一方,朝廷必不轻饶。
所以尚可喜想到了一个办法:向朝廷申请撤藩,这样自己归西后,尚之信没有太大权利,不会惹出太大麻烦。
但没想到,正是为了防止这个纨绔子弟犯错的撤藩申请,成为日后持续8年之久的三藩之乱的导火索。
此时的康熙爷年仅20,擒了鳌拜的他,正是年轻气盛之时。早就听说了尚之信的恶名,再加上不想坐视三藩做大,在没经过太多调查的前提下,就同意了尚可喜撤藩的申请。
这可吓坏了吴三桂和耿精忠,征战多年的他们敏锐的意识到,朝廷很早就要向他们下手,只不过缺个理由。正好这个纨绔子弟送来一个绝好的理由和时机。
吴三桂和耿精忠先是试探朝廷,说了一堆没有营养的话:自己年老色衰了,无力镇守江山了,也申请撤藩了,自己想当个富贵王爷颐养天年了。
康熙爷:统统准奏!
而且康熙爷动手能力极强,迅速开始准备撤藩的手续和流程,直接*反了吴三桂和耿精忠。
本来尚可喜勤勤恳恳效力清廷,他将自己的兵权传给了次子尚之孝,但没想到尚之信这个纨绔子弟,夺了自己弟弟的兵权,又把老爹尚可喜关了起来。
尚可喜硬是活活被气死,尚之信投奔了吴三桂,宣布造反,拉开了8年三藩之乱的序幕。
如果要是没有尚之信这个纨绔子弟,削藩也许来的不会这么早。如果等到吴三桂、耿精忠这第一批老将自然归西,也许削藩就会循序渐进的展开,不会有三藩之乱的发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