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没有《道德经》第八章的读后感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2 00:48

我来回答

2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06 14:43

展开1全部这一章以自然界的水来喻人、教人。老子首先用水性来比喻有高尚品德者的人格,认为他们的品格像水那样,一是柔,二是停留在卑下的地方,三是滋润万物而不与争。最完善的人格也应该具有这种心态与行为,不但做有利于众人的事情而不与争,而且还愿意去众人不愿去的卑下的地方,愿意做别人不愿做的事情。他可以忍辱负重,任劳任怨,能尽其所能地贡献自己的力量去帮助别人,而不会与别人争功争名争利,这就是老子“善利万物而不争”的著名思想。

老子在自然界万事万物中最赞美水,认为水德是近于道的。而理想中的"圣人"是道的体现者,因为他的言行有类于水。为什么说水德近于道呢?王夫之解释说:"五行之体,水为最微。善居道者,为其微,不为其著;处众之后,而常德众之先。"以不争争,以无私私,这就是水的最显著特性。水滋润万物而无取于万物,而且甘心停留在最低洼、最潮湿的地方。在此后的七个并列排比句中,都具有关水德的写状,同时也是介绍善之人所应具备的品格。老子并列举出七个"善"字,都是受到水的启发。最后的结论是:为人处世的要旨,即为"不争"。也就是说,宁处别人之所恶也不去与人争利,所以别人也没有什么怨尤。

《荀子·宥坐》记载了孔子答第子子贡问水的一段对话:"孔子观于东流之水。子贡问于孔子曰:君子之所以见大水必观焉者,是何?孔子曰:夫水,偏与诸生而无为也,似德。其流也埤下,裾拘必循其理,似义。其洮洮乎不屈尽,似道。若有决行之,其应佚若声响,其赴而仞之谷不惧,似勇。主量必平,似法,盈不求概,似正。淖约微达,似察。以出以入,以就鲜洁,似善化。其万折也必东,似志。是故君子见大水必观焉。"在此处,孔子以水描述了他理想中的具备崇高人格的君子形象,这里涉及到德、义、道、勇、法、正、察、志以及善化等道德范畴。这其中的观点与道家有显而易见的区别,但也有某些相似之处。可以此段引文与《道德经》第八章参照阅读。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06 14:43

《道德经》第八章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夫唯不争,故无尤。
翻译:水是万物中的上善者!水对万物的益处很多而不与万物相争,处于人们不愿意去的地方,因此接近于“道”。这里用了“众人”而不是“众物”值得注意,因为物是没有情感的,何恶之有呢?这里是把水的这种“处恶”的品质进行升华,意思是有道者应该具有处众人之所恶的品质。这部分应该是老子的原话。
以下内容是藏书者或者老子的弟子在观看《老子》时在旁边作的笔记,不是老子所说的原话,与老子的真实思想是有一定差距的,值得注意的是现在的《道德经》全本内容是由老子的原话和某人学习老子的笔记构成的,不是所有的话都是老子的原话。居善地,要让自己处于优势地位,善地不只是讲要找一座好房子来住,地是指自己所处的位置,任何时刻的位置!在公司的位置,在班级的位置,在男女朋友之间的位置,在亲戚朋友之中的位置。。。。。。心善渊,渊者深也广也!表面上波澜不惊,实际上深不可测。与善仁,有的版本是“与善天”,给予之德最好的是天,他给予从来不求回报,人的付出也应该不求任何回报。
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这3句我不翻译了,意思很浅显,一般人都能看懂。我个人翻译不了的原因是这3句话与老子的原本思想是向背离的,老子主张无为而治,而且对政事没有兴趣,怎么会讲“政善治”呢?老子主张诀窍弃利,主张无用之用,又怎么会讲“事善能”呢?动善时不做批判,如果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又怎么能做到不争呢?

声明声明:本网页内容为用户发布,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网认同其观点,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112479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