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2 00:05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7-12 00:29
昌邑是历史上著名的丝绸古镇,本市古代丝织业多集中在柳疃一带,故外地人多称昌邑丝绸为“柳绸”。《中国实业志》称“茧绸为胶东昌邑特产”,*时期的《中国年鉴》曰“中国之茧绸业,以山东为第一;山东产地以昌邑为第一”,1915年版《辞海》中称“茧绸…山东织成的最出名,上品出自昌邑…》此足以看出昌邑丝绸在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柳瞳地处莱州湾畔,居潍河下游小龙河航运入潍河口的枢纽点上。这一带自古村稠人密,土地含碱,可耕作者甚少,白天男人们或航运摆渡,或出海打鱼,女人们在家无事,便以捻线织作以打发时光,久而久之,便兴起了纺织作坊,又借航运便利,丝织贸易逐渐兴起。自明朝起,柳疃开始用野生柞蚕织绸,到明末清初,柞蚕养殖技术逐渐成熟,后因昌邑境内桑蚕产量不足以本地需求,诸城、安丘以及胶东各县的丘陵地区的桑农便将柞蚕运来出售,自此,便形成了纺织原料市场的雏形。 最初丝织作坊要先用猪胰子把茧制成挽手,再用手指捻线织成,后来工具不断改进,由捻线改成了手摇缫丝,使生产效率大大提高。到十九世纪末,又出现了脚踏缫丝机,在提高产量的同时,明显改进了丝织品的质量。在昌邑“柳绸”源源不断发往各地的同时,昌邑不断革新的纺织技术随之交流到全国各地,带动了我国丝织业的发展。后来很多精明的外地商人干脆直接到昌邑购买纺织机器,更直接的柳疃的织造技术搬回家。 康熙三十二年,李煦(本姓姜,祖籍昌邑,曹雪芹奶奶之兄)出任苏州织造,李煦虽出生京城,对故乡印象很淡,但自小受父(李士桢)教导,知道故乡柳疃一带盛产丝绸(李煦家族与柳疃姜氏是近族),上任后数次回乡,并成功把昌邑丝绸推向江南和京城市场,同时使昌邑的丝绸织造技术融入了江南血统,由此,昌邑丝绸业取得了阶段性发展。 清道光年间,柳疃丝绸业日益兴旺,在柳疃街上贩卖丝绸的商号纷纷兴起,道光末年,柳疃的绸桩已发展到100多家。后来昌邑茧绸开始通过上海、广州等口岸销往英、德、法、意、美等国家,而昌邑的一些当地居民也开始背起包袱创南洋(到东南亚一带去卖柳绸)。今天,这些背包袱的创业人之后裔,很多在东南亚成了大资本家,变成了当地的豪门。 清朝末年,由于沿海口岸的开放,使昌邑柳绸外销数量成倍增长,昌邑丝织业开始由柳疃向外辐射,而柳疃几乎村村一片机织声,昌邑当地的绸缎商号也猛增到400多家。在此时期,古老的柳疃小镇天天如集市、人声鼎沸,银子市场、镖局、旅店、戏园子一应具全,市面上东洋、南洋欧美等国家的外币随处可见。柳疃的邮局和商会都是在这段时期设立的,而当时昌邑城内还没有此类机构,此足以看出当时柳疃的繁华景象。 今天,昌邑人正沿着先人铺好的道路大力发展地方纺织产业,并且带动了印染、服装、纺织机械等相关行业的发展壮大。近年来,我市全国性纺织品批发市场和纺织原料批发市场的建成运营,更促进了行业的发展,全国各地的相关行业商家纷纷到昌邑设立办事处,清代末年之繁荣景象又见雏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