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2 00:59
共7个回答
懂视网 时间:2022-06-23 03:15
都快过春节了,春节的节日知识怎么可以不知道,下面学习啦小编为大家解答为什么中国春节的来历要感谢汉武帝和袁世凯,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中国春节来历,要感谢两个人:汉武帝和袁世凯
春节是指汉字文化圈传统上的农历新年,俗称“年节”,传统名称为新年、大年、新岁,但口头上又称度岁、庆新岁、过年。 中国人过春节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在现代,人们把春节定于农历正月初一,但一般至少要到正月十五(上元节)新年才算结束,在民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九。
节日起源关于春节的起源有说法诸多,其中有几种较具代表性的说法,春节源于腊祭、源于巫术仪式说、源于鬼节说等,其中最被普遍接受的说法是春节由虞舜时期兴起。公元前2000多年的一天,舜即天子位,带领着部下人员,祭拜天地。从此,人们就把这一天当作岁首。据说这就是农历新年的由来,后来叫春节。时间演变
春节以前也称元旦,是在正月的第一天。而中国历代的正月的设定日期却并不一致:
夏朝用孟春(即正月)为正月。
商朝用腊月(十二月)为正月。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规定以十月为正月,汉朝初期沿用秦历。
汉武帝太初元年,即公元前104年,天文学家落下闳、邓平等人制订了《太初历》,将原来以十月为岁首改为以孟春为岁首,后人在此基本上逐渐完善为我们当今使用的阴历(即农历),落下闳(前156年—前87年)也被称为“春节老人”。此后中国一直沿用夏历(阴历,又称农历)纪年,直到清朝未年,长达2080年。名称变革
在不同时代,春节有不同名称。在先秦时叫“上日”、“元日”、“改岁”、“献岁”等;到了两汉时期,又被叫为“三朝”、“岁旦”、“正旦”、“正日”;魏晋南北朝时称为“元辰”、“元日”、“元首”、 “岁朝”等;到了唐宋元明,则称为“元旦”、“元 ”、“岁日”、“新正”、“新元”等;而清代,一直叫“元旦”或“元日”。把农历新年正式定名为春节,是辛亥后的事。中华北洋时期,由于那时要改用阳历,为了区分农、阳两节,袁世凯将元旦定义为西历01月01日,将农历正月初一改名为春节。
“春节”一词的来历
中华的成立宣告了中华民族长达2000余年的封建帝制的灭亡。由于西方文明的东渐,以及先进分子对民主科学的提倡,这一时期的中国不论在政治经济还是社会文化方面都产生了重大变化,尤其习俗的变化比以往任何时期都大。
1912年中华在南京宣布成立,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由于改朝换代一直有确定历法的传统,表示与上一朝代划清界限,孙中山上任后就宣布中国废除阴历(旧历),而采用阳历(公历)与世界接轨,用纪年。
易颁,民间百姓的习惯却难以改变。自汉武帝确定太初历时,就将元月定为正月,将正月初一称为元旦,一直沿用到清末,百姓过新年,过的就是“元旦节”。孙中山改行公历对传统节日产生了诸多不便,民间同时流行了两种历法——阴历和阳历,使得新旧节日多达数十个,大家对此多有怨言。
由于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发布的《临时大总统宣言书》末尾所署时间为“大中华元年元旦”,这是正式文告中首次使用公历,也使得“元旦”不再承担“新年”的使命了,目前我们现代提及的“元旦”就是从此时开始变成了公历1月1日的节日名称。
1912年8月31日的《申报》上就曾刊登了一篇名为《不平则鸣》的文章,文章中提到当年人们按照公历1月15日过元宵节,但天上却无月亮,因为那天是农历十一月二十七日。有时只好一节两过,既过公历也过农历。百姓也依然选择在这一年的2月18日,即壬子年正月初一庆祝新年。
在总统正式选举中,袁世凯胜出。二年,即1913年7月,时任内务总长朱启钤向袁世凯呈上四时节假报告,称:“我国旧俗,每年四时令节,即应明文规定,拟请定阴历元旦为春节,端午为夏节,中秋为秋节,冬至为冬节,凡我国民都得休息,在公人员,亦准假一日。”这是“春节”第一次被提出。
由于成立初期提出了五族共和的政治口号(五族共和:汉、满、蒙、藏以及信仰教的民族和谐共处),袁世凯考虑到将端午等汉族节日列为全国节日并不妥当,遂仅同意“春节”为全国性节日,1914年起开始实行。自此,“过年”被正式定调为“春节”。
可以说汉武帝确定了正月初一过春节,而袁世凯确定了“春节”这个词。
为什么说2019的春节是两头“无春”?
老话说得好:一日之计在于晨,一年之计在于春。春天万物复苏,正是农民播种的好时机。而立春作为春天的第一个节气,其代表着寒冷冬天的结束,春天也要来临的意思。农民朋友对于立春节气向来是十分关注的,因为其和农民播种农作物是息息相关的。
距离2019年春节也就一个多月的时间了,很多老农民早就发现了在今年居然两头“有春”,而在2019年却是两头“无春”。有的农民就开始担心起来了,说没有立春的年份是寡妇年,是不吉利的。那为什么会出现“无春年”和“双春年”呢?2019年真的是两头无春吗?
农夫也翻看了一下日历,确实在农历2019年是两头都没有立春的。因为2019年的立春是在阳历2月4日,这个时候正是农历2018年是12月30日,是传统的大年三十。而下一个立春则是在2020年的正月十一,所以在农历2019年的整年都是没有立春的。
在民间也把没有立春的年份称之为“无春年”、“黑年”,“寡年”,后来逐渐就演变成为了“寡妇年”。在很多地方还有着“寡年无春,不宜结婚”的说法。
听村里的老人说:在过去有寡妇年不宜结婚的习俗,那是因为古人认为春天是万物复苏的季节,是播种的季节,而如果当年没有立春,那就女人无法“怀春”,因此就有了“寡年”不宜婚嫁这样的习俗。其实这都是毫无科学道理的,这些都是人为的节气和物候的调整,与婚丧嫁娶的吉祥是没有任何关系的,简而言之就是一种明显带有封建迷信思想的说法。最后言归正传,再来说一下为什么有的农历年会出现“双春”、“无春”的情况呢?
其实,出现无春,或者是双春年的现象是很普遍的,在民间一直有着“19年7闰”的说法。意思是每隔十九年期间,就会有7年是无春的,七年是双春年,可见其频率是非常高的,像2005年、2008年、2010年、2013年和2016年都是无春年哦。而之所以会出现双春年和无春年这种现象,则是和阴阳历的算法息息相关。
中国所使用的历法是阴阳合历的,在全球基本都是使用阳历,即地球围绕太阳公转一周为一年,也就是365天(闰年366天)。但是在我国古代记事基本上但是采用阴历,像以前孩子出生日期、过生日都是以阴历为准。而阴历是根据月球绕行地球一周为一月,一年也就是354天(大月是三十天,小月是二十九天)。所以阴历一年要比阳历年少11天左右。
为了避免阴历和阳历的这个“时差”,古人就想到了每三年增加一个闰月的方法。如此一来,有闰月的年份就是383天,而立春一般是在阳历2月4号或5号,过年也是在阳历2月份左右,如果在过年前立春了,那这一年就是无春年,其前一年就会有两个春。这也是为什么有的年份会出现双春,有的年份是无春。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3 00:23
来历
关于春节的起源有多种说法,其中几种较具代表性的说法,如春节源于腊祭,春节源于巫术仪式说,春节源于鬼节说等,但其中被普遍接受的说法是春节由虞舜时期兴起。
公元前2000多年的一天,舜即天子位,带领着部下人员,祭拜天地。从此,人们就把这一天当作岁首。据说这就是农历新年的由来,后来*节。
传说:
春节的由来天增岁月人添寿,欢欢喜喜过新年。春节是我国人民最热闹最隆重的传统节日。关于它的来历,有一些饶有趣味的传说。 一种传说是:历史上黄帝曾跟蚩尤大战,黄帝在农历正月初一那一天战胜了蚩尤,人们就把这一天定为节日,以纪念黄帝的战绩。
另一种传说是:我国古代有一种叫做“年”的奇怪的野兽,其生性异常凶残,每年冬春之交,常常出来伤害人畜和毁坏田园,闹得人心惶惶,人人惧怕。当时,有些比较聪明勇敢的人,想出了一个巧妙之计:在院子架起木柴堆,大门外摆着桌子,桌上放上猪头、牛头、羊头、狗头和雄黄酒等等。
那个叫“年”的怪兽看见猪头、羊头等之后,立即赶来,张开血盆大口,想饱餐一顿。人们看见怪兽来了,马上点燃柴堆,敲起锣鼓,大放鞭炮,顿时火光冲天,锣鼓、鞭炮响声不绝,把怪兽吓得落荒而逃。于是,人们互相祝贺平安,后来人们就把正月初一定为吉祥的日子。
这个神话传说,反映了人们跟*作战的坚强意志,也反映了人们祈求安居乐业的美好愿望。 还有一种传说是:过年的“年”字,就是年景好、五谷丰登的意思。
几千年来,人们一直把农历收成好叫做“年成好”,把正月一日作为“年日”,每逢这一天,到处锣鼓喧天,喜气洋洋,以后,人们就把这一天看做一岁之首,一年开始,成为中华民族及至世界华人的一个最盛大的传统节日。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3 01:57
中国农历年的岁首称为春节。是中国人民最隆重的传统节日,也象征团结、兴旺,对未来寄托新的希望的佳节。据记载,中国人民过春节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关于春节的起源有很多说法,但其中为公众普遍接受的说法是,春节由虞舜兴起。公元前2000多年的一天,舜即天子位,带领着部下人员,祭拜天地。从此,人们就把这一天当作岁首。据说这就是农历新年的由来,后来*节。春节过去也叫元旦。春节所在的这一月叫元月。
中国历代元旦的日期并不一致:夏朝用孟春的元月为正月,商朝用腊月(十二月)为正月,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以十月为正月,汉朝初期沿用秦历。汉武帝刘彻感到历纪太乱,就命令大臣公孙卿和司马迁造“太阳历”,规定以农历正月为一岁之首,以正月初一为一年的第一天,就是元旦。此后中国一直沿用夏历(阴历,又称农历)纪年,直到清朝未年,长达2080年。春节不同时代有不同名称。在先秦时叫“上日”、“元日”、“改岁”、“献岁”等;到了两汉时期,又被叫为“三朝”、“岁旦”、“正旦”、“正日”;魏晋南北朝时称为“元辰”、“元日”、“元首”、 “岁朝”等;到了唐宋元明,则称为“元旦”、“元 ”、“岁日”、“新正”、“新元”等;而清代,一直叫“元旦”或“元日”。
1912年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中华*临时大总统时,宣布废除旧历改用阳历(即公历),用*纪年。并决定以公元1912年1月1日为*元年1月1日。一月一日叫新年,但不称元旦。但民间仍按传统沿用旧历即夏历,仍在当年2月18日(壬子年正月初一)过传统新年,其他传统节日也照旧。有鉴于此,1913年(*二年)7月,由当时北京*任内务总长向大总统袁世凯呈上一份四时节假的报告,称:“我国旧俗,每年四时令节,即应明文规定,拟请定阴历元旦为春节,端午为夏节,中秋为秋节,冬至为冬节,凡我国民都得休息,在公人员,亦准假一日。”但袁世凯只批准以正月初一为春节,同意春节例行放假,次年(1914年)起开始施行。自此夏历岁首称“春节”。
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决定在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同时,采用世界通用的公元纪年。为了区分阳历和阴历两个“年”,又因一年24节气的“立春”恰在农历年的前后,故把阳历一月一日称为“元旦”,农历正月初一正式改称“春节”。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3 03:49
相传,中国古时候有一种叫夕的怪兽,头长触角,凶猛异常,经常吞食牲畜伤害人命。村村寨寨的人们扶老携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夕兽的伤害。
这年除夕,桃花村的人们正扶老携幼上山避难。乡亲们有的封窗锁门,有的收拾行装,有的牵牛赶羊,到处人喊马嘶,一片匆忙恐慌景象。这时,村外来了个半大的孩子,只见这孩子长得浓眉大眼,漂亮可人。这小孩子来到村东头见着一位老婆婆问起大家为何惊慌。老婆婆无奈告诉孩子夕又来做乱,并劝他快上山躲避"夕"兽,那孩子笑道:"婆婆~我的名字叫做年,让我在家呆一夜,我一定把‘夕’兽撵走"。老婆婆惊目细看,见他气宇不凡。可她仍然继续劝说,年笑而不语。婆婆无奈,只好撇下家,上山避难去了。
半夜时分,夕闯进村。它发现村里气氛与往年不同:村东头老婆婆家,门贴大红纸,屋内烛火通明。"夕"兽浑身一抖,怪叫了一声。朝婆婆家怒视片刻,随即狂叫着扑过去。将近门口时,院内突然传来"砰砰啪啪"的炸响声,"夕"浑身战栗,再不敢往前凑了。原来,“夕”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这时,婆婆的家门大开,只见院内一位身披红袍的年在哈哈大笑。"夕"大惊失色,狼狈逃蹿了。
第二天,避难回来的人们见村里安然无恙十分惊奇。这时,老婆婆才恍然大悟,赶忙向乡亲们述说了年的许诺。乡亲们一齐拥向老婆婆家,只见婆婆家门上贴着红纸,院里一堆未燃尽的竹子仍在“啪啪”炸响,屋内几根红蜡烛还发着余光……;欣喜若狂的乡亲们为庆贺吉祥的来临,纷纷换新衣戴新帽,到亲友家道喜问好。这件事很快在周围村里传开了,人们都知道了驱赶"夕"兽的办法。为此,大家纷纷都去拜会年,也就是现在的“拜年”(拜年的由来),把年的图帖在门口或窗前,叫年画(年画上的那个大胖小子就是年)年除掉夕的这一天叫做除夕(除夕的由来)。
从此每年除夕,家家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烛火通明、守更待岁。初一一大早,还要走亲串友道喜问好。这风俗越传越广,成了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过年”。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3 05:57
〔春节的来历〕春节和年的概念,最初的含意来自农业,古时人们把谷的生长周期称为“年”,《说文。禾部》:“年,谷熟也:。在夏商时代产生了夏历,以月亮圆缺的周期为月,一年划分为十二个月,每月以不见月亮的那天为朔,正月朔日的子时称为岁首,即一年的开始,也叫年。
1949年9月27日,新中国成立,在中国人民*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通过了使用世界上通用的公历纪元,把公历的元月一日定为元旦,俗称阳历年;农历正月初一通常都在立春前后,因而把农历正月初一定为“春节”,俗称阴历年。
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3 08:21
谢谢了~> <感谢上帝创造了你来帮我回答这个问题!!!!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3 11:03
有一种传说,中国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头长触角,凶猛异常。“年”长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伤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这天,村村寨寨的人们扶老携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兽的伤害。有一年除夕,从村外来了个乞讨的老人。乡亲们一片匆忙恐慌景象,只有村东头一位老婆婆给了老人些食物,并劝他快上山躲避“年”兽,那老人捋髯笑道:“婆婆若让我在家呆一夜,我一定把‘年’兽撵走。”老婆婆仍然继续劝说,乞讨老人笑而不语。 半夜时分,“年”兽闯进村。它发现村里气氛与往年不同:村东头老婆婆家,门贴大红纸,屋内烛火通明。“年”兽浑身一抖,怪叫了一声。将近门口时,院内突然传来“砰砰啪啪”的炸响声,“年”浑身战栗,再不敢往前凑了。原来,“年”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这时,婆婆的家门大开,只见院内一位身披红袍的老人在哈哈大笑。“年”大惊失色,狼狈逃蹿了。第二天是正月初一,避难回来的人们见村里安然无恙十分惊奇。这时,老婆婆才恍然大悟,赶忙向乡亲们述说了乞讨老人的许诺。这件事很快在周围村里传开了,人们都知道了驱赶“年”兽的办法。(客家人的传说)从此每年除夕,家家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烛火通明、守更待岁。初一一大早,还要走亲串友道喜问好。这风俗越传越广,成了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