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2 01:03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3-02 15:22
樟林,广东澄海市东里镇的一个小村,上世纪初,赫然标入了英国出版的世界地图! 100多年前,潮州、澄海、饶平、南澳四县(市)在樟林交汇。
这里,海阔江宽,宋代就已是潮州东部的盐业中心。明万历年间(1573-1619)近海渔业大有发展,这里迅速成为“渔鲜盈市”的埠头,樟林开始名播潮州。
清开海禁,沿海各省商贾渔船,来往更加频繁。因广东商船大桅杆上部及船头均油红漆,故有“红头船”之称。
当时,红头船队从这里出发,浩浩荡荡,扬帆远征,成为樟林港的一大特色。时至今日,人们提到红头船,仍会联想到当年樟林港码头上,千千万万华侨先辈漂洋过海,到世界各地谋生的情景。
红头船事业的发展,使樟林港日益繁荣昌盛,外地客商纷纷前来。一时间,樯橹如林,商贾似云。
樟林埠,被喻为“通洋总汇之地”。
樟林,广东澄海市东里镇的一个小村,上世纪初,赫然标入了英国出版的世界地图! 100多年前,潮州、澄海、饶平、南澳四县(市)在樟林交汇。
这里,海阔江宽,宋代就已是潮州东部的盐业中心。明万历年间(1573-1619)近海渔业大有发展,这里迅速成为“渔鲜盈市”的埠头,樟林开始名播潮州。
清开海禁,沿海各省商贾渔船,来往更加频繁。因广东商船大桅杆上部及船头均油红漆,故有“红头船”之称。
当时,红头船队从这里出发,浩浩荡荡,扬帆远征,成为樟林港的一大特色。时至今日,人们提到红头船,仍会联想到当年樟林港码头上,千千万万华侨先辈漂洋过海,到世界各地谋生的情景。
红头船事业的发展,使樟林港日益繁荣昌盛,外地客商纷纷前来。一时间,樯橹如林,商贾似云。
樟林埠,被喻为“通洋总汇之地”。
美丽的澄海大自然澄海大自然是一个风景优美的地方,是人们旅游的好去处,那里是远近闻名的旅游景点. 刚走到门口,扑入眼帘的就是挂在门上的四盏大红灯笼,整个景点洋溢着喜气洋洋的气氛,让来这儿的游客一开始就兴奋不已.走进大门,正*有一个椭圆形的喷水池,池水清得可见池底的沙石.在阳光照耀下,池面上显得波光粼粼,像一面金光闪闪的镜子.中间的水柱犹如一朵绽开的牵牛花,时而冲到半空中,欣然怒放;时而潜入地下,好像一个害羞的小姑娘.周围的小水柱形态万千,有的像两个老人在谈天说地,有的像两个很久没见过的老朋友,热情地握着手,还有的像两个小女孩在跳孔雀舞……透过喷水池往后看,斜斜的草坪上有六个用花拼成的字,分别是:“大自然欢迎您!” 放眼望去,大自然是一个绿色的海洋,到处都是树木,一棵棵,一片片,高大的松树像一位位士兵,保护着大自然.榕树爷爷还留了一根根长长的“胡须”呢!大自然里的树叶是五颜六色的,有红的、绿的、黄的……美丽无比! 园内还有孩子们最喜爱的水上乐园.大人小孩都会迫不及待地脱掉鞋子,争先恐后地在浮板上行走.要是一不小心就会掉进水里,那非得成“落汤鸡”.要想顺利通过,就得胆大心细哦! 啊!大自然真是旅游休闲的好去处。
地理位置
号称红头船故乡的樟林古港遗址位于广东省汕头市澄海区东里樟林。古港遗址东起新兴街,西熠墩脚,南起叶厝园,北至天后宫,占地面积4.6平方公里。
港口发展的历史
据樟林天后宫碑记、樟林扩埠碑记,风伯庙碑记等记载:樟林古港于明天启三年(1523年)创建商埠,清雍正七年(1729年)设立巡检司,乾隆、嘉庆年间达到港口全盛期,其时港口规模已建成"八街六社",停泊大商船112艘。港口航线北通福建、、杭州、宁波、上海、山东、天前粤东第一大港,史称樟林港是"粤东通洋总汇。" 古港遗址现保留有潮汕地区规模最大的"妈祖宫" (天后宫)并有"藏资楼"、"永定楼"、"货栈街(新兴街)"、"观海楼"、"风伯庙"、"关部税口"、"巡检司旧址"、行铺、栈房等遗迹和一批石刻碑记,其中"天后宫"保存的碑记就有22方。1990年又新建一座古港亭,吴南生题"樟林古港"碑匾,著名作家秦牧撰写碑记,碑文如下:这里矗着一座古色古香的碑亭,纪录着人间的风云和历史的沧桑。樟林现在是一个内陆乡镇,然而历史上,它曾经是粤东第一大港。
樟树有四五层楼那么高,要一两人才合抱的拢,树冠枝繁叶茂,青翠于滴,樟树的树干象一条条龙一样,似乎随时准备腾空而起。
夏日,烈日炎炎,樟树就象一把绿绒大伞,为盛凉的人挡住强烈的阳光,把炎热给自己,把凉爽送给人们。樟树也把自己的身躯送给鸟儿筑巢,鸟儿搭好了巢,又在树上捉虫,喂养后代。
樟树吸入人呼出的二氧化碳,无时无刻地供给人们生存必需的氧气。樟树还可以防止自然灾害,起洪水时,洪水经过树的阻挡,变得非常脆弱,不会对人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隐患.每当微风吹来,樟树那扑鼻的清香便随着风儿飘荡到校园的每一个角落,使整个校园都芳香扑鼻。
樟树给人的作用可大了!它可以提炼出樟脑、樟油,是医药、化工、香料、防腐、农药的重要原料。种子可榨油,是制肥皂的良好原料。
樟树还可以净化空气、抵消噪音……樟树的根深深地扎在土里,任凭风吹雨打也毫不动摇.冬天,刺骨的寒风象一把铁钳,撕扯着樟树的身躯,这时樟树宁折不屈精神体现出来了,樟树虽然树枝被折断,但是樟树的身躯丝毫没有弯曲。樟树如黎明的晨光,感染、震动了周围的空气,给大地带来了无限生机,这股顽强的生命力,使我心中的敬佩之心油然而生。
樟树啊,樟树啊,我爱你的生机勃勃,更爱你的无私奉献.。
大樟树在我们学校中间,耸立着一棵高大的樟树,远远望去,它像一位笔挺的卫兵,保护着我们,保护着我们的校园。
大樟树在我校历史悠久,深受老师和同学们的喜欢。但因为大樟树长在操场*,给同学们的活动带来很多不便,因此校长曾几次提出砍伐掉这一棵“千年”老樟树,可是都遇到我们顽强的*,这说明,我们大家都从心底里喜欢这棵大樟树啊!大樟树高大粗壮,像一个力大无比的壮汉。
它的树干分出树枝,树枝又长出小树枝,就这样,一层又一层,最后每一个小树枝上都长满了绿叶,一片挨着一片,不留一点儿空隙,也没有重叠起来。如果你走进我们的校园,第一眼看到的一定就是这个“卫兵”,它的每一根树枝仿佛就是一只手,正在热情地向你打招呼;而树干上的两个大大的脓包,活像一对眼睛,正在向你微笑呢。
春天,大樟树抽出新的枝条,长出碧绿、翠嫩的新叶,这时,鸟儿们就会不由自主地被大樟树吸引过来,在它上面安家、玩耍,有时还欢快地唱着歌呢。夏天,大樟树生长得更加茂盛,去年光秃秃的树枝顿时变得绿树成荫,许许多多的人们来到大樟树下乘凉、聊天。
秋天,大樟树的叶子逐渐枯萎,这时,树下一地的树叶,给人一种身在树林的感觉。冬天,操场上雪白一片,其它的树因“感冒”而让树叶都掉光了,只有大樟树仍然顽强地站立在那儿,默默地,不出声。
大樟树一年四季风景如画,说也说不尽,写也写不完。更妙的是,它还有很多用处,比如:它是鸟儿们的家,它也是人们的太阳伞,而危急时它更是大家的救命树……既然大樟树有这么多的好处,那么我们应该保护它、爱护它,做一名文明的好学生。
我爱我的学校,更爱这棵粗壮的大樟树。
我爱路边的香樟树 - 写景作文 今天,我来到爷爷家去,走在路边,心身十分轻松,突然一股清凉凉的香味直往鼻子里钻,听爷爷说,这是香樟树,啊!难怪这么香呢!只见它大概有4米高,树干很坚硬,这棵树的年岁已有十年多了,有的还活了100多年呢!虽然它的树干不算粗,但是,你摇摇它,却只微微摆动,看来它很坚固,那棕色的虽然不好看,但是仿佛它增加了几番不平凡的色彩.它的树枝伸得很长.太阳照射时,它伸长是为了拥抱太阳;下雨时,它伸长是为了给自己打痛痛快地洗把澡;下雪时,是为了给自己打扮一下,穿上洁白的盛装,更是为了杀死那些害虫,给人们带来弥漫的香味,消除疲劳;而下冰雹时,却像给它的一次特训,让它能够有不屈服的精神和更加挺拔的身躯.它有一身的保护衣,全身都不能让虫蛀.我疑惑地问爷爷:“爷爷,樟树他不能让虫蛀,有什么决窍?”爷爷说:“这不是决窍,只是一种自身的本能”,本能?是啊!老天爷对他的赏赐,让他能够杀死虫子,然后,制造气,又能散发香味,它就是在无私的奉献.它的叶子一年四季都是绿的,用它树干做成箱子,在里面放放衣服,拿出来就会很香.而且,如果它的叶子摘下来,经过提炼,就能炼成防止蛀虫的樟脑丸,鲁迅从小愤发读书,书能保管地那么好,那么新,就是因为他在木箱子里放了几颗樟脑丸,所以书就保管地很好.弟弟采了几片香樟树的叶子,把它放在一本书里,一个星期后,就压地很硬,变成一个精美的小书签,闻一闻还有一股特别的香味,真是招人喜爱,它的不可思议还有一点,只要香樟树上的果实掉在地下,就会再长一棵小树,就和蒲公英似的,种子落在哪里,它就在哪里生根发芽,所以香樟树也有着旺盛的生命力.一棵很平凡的树,却有这么多的不平凡.我托着下巴在遐想:如果全世界都有香樟树的话,那世界的每个角落都会有着迷人的香味,那该多好啊!我爱路边的香樟树.。
樟林古港故址
樟林古港,位于今澄海市东里镇境内。她曾经是清代粤东地区商旅繁忙的“通洋总汇”,享誉海内外。至今,原来的海岸线虽已东移十多里,但古港遗址犹存,对研究古港的光辉历史、清代远洋航海事、贸易以及对潮汕华侨先辈出国启航圣地的纪念,都有极大的价值。
樟林之所以能成为粤东通洋总汇,是由它的自然条件和历史条件决定的。辟港之先,樟林、东陇一带,属闽粤海陆交通及边防要地。宋代,这里就已是潮州东部的盐业中心。明洪武三年(1370),水军寨建石城设船坞、造战舰,并训练水军,防守海道。樟东港口的商渔船出入繁忙,初步形成渔港。洪武十四年,朝廷于此设“东陇河泊所”,征收渔税。嘉靖三十五年(1556),散居于樟林山边的先辈,为发展生产,保聚黎庶,择址“南涯新埔”创建寨城。明万历年间(1573-1619)近海渔业大有发展,并迅速聚集为“渔鲜盈市”的埠头,附近各地,争先来此上市,樟林开始名播潮州。清康熙初年划界斥地,沿海居民内徙五十里,澄海全县撤裁,樟林“社散村荒”,黎民流离失所,康熙八年,才重返故乡,再建家园,并于废墟之上,修筑石城。当局移东陇河泊所署于城内,并设右营守备署、樟林母汛、樟林镇巡检司、海关税馆、樟林急递铺等官署衙门加强管理,樟林开始迅速恢复,航海事业初具规模,逐步成为澄海北部的*、军事、经济、交通的中心,为樟林港的发展和繁荣创造了条件。
康熙二十三年(1684),清廷初驰海禁,由“片帆不准入海”至“准其出入贸易”。故商民纷纷集资,造船出海。康熙六十一年(1722),又准与暹罗进行大米贸易,樟林港远洋航海事业遂应运而生,由渔业港猛转为商业港。
海禁既开,海运事业热潮随之跃起。雍正七年(1729),樟林的东陇河泊所撤裁,改设樟林镇巡检司。此时,沿海各省商贾渔船,来往更加频繁。为便于辨别、管理,雍正元年(1723),规定各省商、渔船的标识,并进行审批、登记、发牌,并随时派兵船巡海稽查。因规定广东商船大桅杆上部及船头均油红漆,(福建油绿漆)故粤船有“红头船”之称。
“红头船”事业的发展,促使樟林港日益昌盛繁荣。樟林港于是重整了市容,修路建桥筑码头,盖建了许多埠铺,外地客商纷纷来樟创业,形成拥有“八街六社”的樟林埠。期间,浩浩荡荡,扬帆远征,走南闯北的红头船队,成为樟林港的一大特色。时至今日,人们提到“红头船”,就会联想到当年樟林港码头上,千千万万华侨先辈背井离乡飘洋过海到世界各地谋生的情景。
以后,樟林又历经自然和历史的沧桑变化,成为沿海埠市,但她的遗迹犹存,依稀可辨,后代子孙访址寻踪,还算有处。
于今,在原来“红头船”出海的地方竖立一块刻有“樟林古港”的石碑。石碑附近,当年的许多建筑物,如天后宫、南社港、新兴街、永定楼、栈房建筑群、风伯庙、山海雄镇庙等等,有些已改为民居
有些虽经岁月风雨,破损有加但还清晰可变,成为人们旅游观光、重温历史接受教育的好地方。
(本文系汕头大学图书馆特藏组根据李韶雄《清代粤东“通洋总汇”——樟林港》一文及其它资料整理编辑而成)